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122031)

作品数:4 被引量:33H指数:3
相关作者:田野沈琳李艳艳高静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胃肠
  • 4篇间质
  • 4篇间质瘤
  • 3篇突变
  • 3篇胃肠间质瘤
  • 3篇基因
  • 3篇基因突变
  • 2篇肿瘤
  • 2篇临床病理
  • 2篇临床病理特征
  • 2篇病理
  • 2篇病理特征
  • 1篇药物耐药
  • 1篇野生
  • 1篇野生型
  • 1篇诊治
  • 1篇突变谱
  • 1篇胃肠道
  • 1篇胃肠道间质瘤
  • 1篇胃肠道间质肿...

机构

  • 4篇北京大学肿瘤...

作者

  • 2篇高静
  • 2篇李艳艳
  • 2篇沈琳
  • 2篇田野

传媒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肿瘤综合治疗...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827例胃肠间质瘤c-kit或PDGFRα基因突变谱解读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大样本分析中国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中c-kit或PDGFRα基因突变类型和突变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02年9月至2014年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827例突变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肿瘤组织标本,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直接测序法检测c-kit(外显子9、11、13、17)与PDGFRα基因(外显子12、18)的突变状态,分析其突变类型和突变特点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827例突变型GIST患者中c-kit基因突变798例(96.5%),其中外显子11、9、13和17突变分别为669、99、18和12例;PDGFRα基因突变29例(3.5%),其中外显子12和18突变分别为2和27例。669例c-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中,缺失突变325例(48.6%,主要位于5′端),点突变172例(25.7%,主要集中在556~560密码子),混合突变135例(20.2%),重复突变37例(5.5%,主要位于3′端);外显子11突变类型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原发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及CD34表达有关(均P<0.05)。 c-kit基因外显子9突变均为502~503密码子的重复突变;外显子13和17突变均为点突变。 PDGFRα基因突变中点突变占75.9%(22/29),另有缺失突变4例,混合突变3例。结论 GIST中c-kit和PDGFRα基因突变率高且突变类型多样,不同外显子突变以及同一外显子的不同突变类型均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可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李艳艳高静田野李健沈琳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基因C-KIT基因PDGFRΑ
180例野生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大样本分析中国野生型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01年10月至2013年9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就诊的180例野生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野生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与同时期的临床病理资料较完整的513例突变型GIST患者进行比较。结果180例野生型GIST患者中,男女比例1∶1,中位年龄52.5(16~78)岁。肿瘤原发于胃者82例(45.6%),小肠43例(23.9%),结直肠21例(11.7%),另有34例(18.9%)患者肿瘤发生于腹腔、盆腔、网膜和肾周等其他部位。50岁以下患者中肿瘤长径大于5 cm的比例明显高于50岁以上患者[77.2%(61/79)比54.9%(50/91),P<0.01];且肿瘤大小与核分裂象具有显著关联(P<0.01)。CD117阳性率为81.7%(138/169),DOG-1阳性率为75.6%(62/82),CD34阳性率为74.7%(115/154);3种因子均于胃GIST中阳性率最高。与突变型GIST患者比较,野生型GIST发生于年轻患者和原发于胃者比较更高,肿瘤相对更小,CD117和DOG-1阳性率相对较低(均P<0.01)。结论野生型与突变型GIST在发病年龄、发病部位、肿瘤大小及CD117、DOG-1表达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提示野生型GIST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亚型,在临床治疗中需特别关注。
田野高静李健李艳艳齐长松沈琳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野生型临床病理特征
胃肠道间质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被引量:5
2013年
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改变了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治疗模式。伊马替尼400mg/d被推荐为转移性GIST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伊马替尼标准剂量治疗失败后,增加伊马替尼剂量或换用舒尼替尼治疗可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同时新的分子靶向药物显示出了治疗GIST的潜在活性。GIST完整切除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改善中高度复发风险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伊马替尼术前治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但是否使患者生存获益尚未得到最终证实。c—kit和(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仪(PDGFRcα)基因突变可以预测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的疗效,同时亦有助于辅助治疗获益人群的筛选。
李健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基因突变
胃肠间质瘤诊治的成功对其他消化道肿瘤的启示
2018年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作为最早开始接受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治疗的实体瘤,在精准治疗实施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是实体瘤精准治疗的典范,其成功经验对其他实体瘤的诊疗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首先,利用特异性的驱动基因突变将GIST成功从其他软组织肉瘤中区分开来,开启了利用分子特征将实体瘤进行亚组划分的时代;其次,c-kit基因功能性突变的发现与其特异性抑制剂的研发提示靶向治疗最重要的核心在于特异性驱动基因的寻找与确认;伊马替尼是首个批准辅助治疗实体瘤的TKI,停药后复发提示TKI辅助治疗到底是可以根治实体瘤还是仅仅推迟了肿瘤复发这一问题暂时还没有答案;TKI耐药后新的突变基因的出现为探索TKI耐药原因提供了新的机制;而新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方法——Choi标准被广泛认可,揭示了传统的RECIST标准并不适合靶向药物的疗效评估。这些新的问题与现象对其他消化道肿瘤的诊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李健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基因突变药物耐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