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204-003-04)

作品数:17 被引量:117H指数:7
相关作者:马腾廖曼杜尧王妍妍张俊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桂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地下水
  • 3篇地表水
  • 3篇水化学
  • 3篇盆地
  • 3篇污染
  • 2篇氮污染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生物地球
  • 2篇生物地球化学
  • 2篇石英砂
  • 2篇水化学特征
  • 2篇浅层
  • 2篇浅层地下
  • 2篇浅层地下水
  • 2篇硝酸盐
  • 2篇六价铬
  • 2篇化学特征
  • 2篇淮河流域
  • 2篇

机构

  • 17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17篇马腾
  • 5篇王妍妍
  • 5篇张俊文
  • 5篇廖曼
  • 5篇杜尧
  • 4篇肖骢
  • 3篇陈柳竹
  • 3篇董一慧
  • 2篇蔡鹤生
  • 2篇王智真
  • 2篇徐芬
  • 1篇谢先军
  • 1篇邓娅敏
  • 1篇廖媛
  • 1篇冯亮
  • 1篇单慧媚
  • 1篇王志强
  • 1篇葛宁
  • 1篇刘越
  • 1篇曾文科

传媒

  • 4篇水文地质工程...
  • 3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南京大学学报...
  • 2篇地球科学(中...
  • 2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水利水电技术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作用下硝态氮的迁移转化实验被引量:23
2017年
全球水体氮污染形势严峻,且以硝态氮(NO_3^--N)污染为主,研究地下水与地表水(G-S)相互作用模式对NO_3^--N在"潜流带"(HZ)中迁移转化的影响是开展水体氮污染综合防控的关键.开展地表水(S)补给地下水(G)(下降流)、地下水(G)补给地表水(S)(上升流)以及交替作用3种模式的NO_3^--N迁移转化实验,研究表明:3种模式下,出水NO_3^--N浓度可降低95%以上;上升流中反硝化强度大于下降流;异化还原作用(DNRA)对下降流与上升流出水氨氮(NH_4^+-N)浓度的贡献分别约为71%和11%;上升流实验后水-土界面有机氮含量是下降流实验后水-土界面的2.3倍.结果表明,G-S相互作用下NO_3^--N的衰减途径主要包括:合成有机氮、反硝化及DNRA;相互作用模式对各衰减途径的强度存在影响;HZ介质通过吸附NH_4^+-N和微生物作用合成有机氮的方式截留氮素.
闫雅妮马腾张俊文廖曼王智真
关键词: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硝态氮反硝化
小柴旦盐湖相淤泥水化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研究内陆干旱区盐湖相淤泥水化学特征,对于深入认识干旱区淤泥早期成岩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西北干旱区小柴旦盐湖相淤泥水为研究对象,分析淤泥水的化学特征,探讨其对早期成岩过程中水-岩相互作用的指示意义。结果显示:不同深度盐湖相淤泥水的各化学组分含量均普遍高于上覆湖水,淤泥水盐度的升高与近地表强烈的蒸发作用和湖滩析盐后再溶解作用有关。不同深度淤泥水的Na^+、K^+、Li^+和Cl^-含量变化范围较小,Mg^(2+)、Ca^(2+)、Sr^(2+)、SO_4^(2-)、I^-、TOC及TNb变动范围较大,Br^-和B^(3+)随深度增加有一定程度的减少。淤泥在早期成岩过程中即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水-岩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其主要过程包括:浅地表的强烈蒸发、蒸发岩矿物沉淀、阳离子交换、硫酸盐还原菌作用下的脱硫酸过程、有机质降解等。
杜尧马腾肖骢陈柳竹
关键词:水化学特征水-岩作用
一株芽孢杆菌还原Cr(Ⅵ)的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从青海某化工厂水溶态C(rⅥ)含量为248.17 mg/kg的表层土壤中,利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出一株菌株。形态学观察该菌株为杆状的革兰氏阳性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为芽孢杆菌属。生长条件实验表明,该菌株能在pH值为7~9,温度30~50℃条件下生长,是一株较为罕见的耐高温菌株。静态批实验表明,C(rⅥ)对该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C(rⅥ)浓度的升高而增强;该菌株在48、72、168 h内,可将C(rⅥ)浓度为25、50、100 mg/L的溶液中99%以上的C(rⅥ)还原;还原过程呈现延滞期、对数期和稳定期3个阶段;在稳定期,培养基pH值上升速率随C(rⅥ)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可能是由于细胞浓度不同、还原产物C(rⅢ)的水解作用导致。
石柳马腾徐芬张俊文
关键词:微生物六价铬
地下水砷污染防治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针对我国地下水砷污染及饮用水质健康风险问题,以地下水中砷这种特征污染物的净化及安全供水为研究目标,为了寻求治理地下水砷污染途径,提出了石英砂原位改性除砷的方法。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改性石英砂,在室内开展镀铁条件试验研究,确定注入试剂种类、注入方式、持续时间及强度等重要参数。进而,对改性石英砂进行了表面特征分析并开展了静态吸附试验和动态除砷试验。研究成果旨在为我国地下水污染控制和饮用水安全供给工程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撑。
董一慧马腾谢先军曾文科刘越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防治改性石英砂砷污染
地下水硝酸盐特殊脆弱性评价:以沙颍河流域为例被引量:7
2015年
特殊脆弱性评价是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基础。该文以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典型区—沙颍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成因分析,建立了以地下水埋深(D)、净补给量(R)、含水层富水性(A)、土壤类型(S)、地形坡度(T)、包气带介质类型(I)、污染物输入强度(P)、土壤有机质含量(O)为指标体系的DRASTIPO评价模型,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对浅层地下水硝酸盐特殊脆弱性进行了评价。2013年8月在研究区采集浅层地下水样品48组,通过分析采样点特殊脆弱性指数与地下水NO3-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相关性系数R2为0.714,表明该评价模型是可靠的。
闫雅妮王妍妍郑倩琳刘路张俊文马腾
关键词:硝酸盐
毛细水带对Cr(Ⅵ)的阻污性能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以土柱实验为研究手段,选择典型重金属污染物Cr(Ⅵ)作为研究对象,以惰性组分Br^-作为对比,分别探讨了Cr(Ⅵ)在存在支持毛细水、悬挂毛细水、无毛细水条件下,以及不同NaCl浓度条件下的迁移规律,进而从污染物穿透时间及残留量两个方面定量刻画毛细水带对Cr(Ⅵ)的阻滞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形式毛细水条件下Br^-及Cr(Ⅵ)的穿透时间均为干土柱<有悬挂毛细水土柱<有支持毛细水土柱;与Br^-相比,Cr(Ⅵ)穿透终点均呈现明显滞后的现象,表明不同形式毛细水对Cr(Ⅵ)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阻滞作用;受盐分析出及重力势的共同影响,不同NaCl浓度条件下Br^-及Cr(Ⅵ)的穿透时间均体现为10 g/L>60 g/L>0 g/L。Cr(Ⅵ)残留量整体呈现随土柱高度增加递减的趋势。存在支持毛细水及NaCl浓度为10 g/L的条件下土柱中Cr(Ⅵ)残留量最高,表明该情况下毛细水带的阻污作用最为显著。
王志强廖媛顾栩曹海龙蔡鹤生马腾
关键词:土柱实验六价铬
潜流带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原理、方法及其生态意义被引量:20
2017年
精确量化潜流带水文交换和生物地球化学反应一直是一个挑战,潜流带水文-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是将小尺度上的水文通量及生物地球化学反应动力学与更大尺度上它们对河流水质和生态的累积效应关联起来.基于潜流带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耦合原理,系统综述了渗流仪测量、测压管测量、示踪剂注射试验、温度示踪等潜流带水文学研究方法以及野外示踪试验、室内培养试验等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方法,针对性地评述了潜流带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更大尺度上的累积效应及其对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并指出未来的研究将从潜流带研究技术方法的先进化、水文地貌理论与模型的深入化和潜流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尺度化等方面持续地发展.
杜尧马腾邓娅敏廖曼郑倩琳
关键词:生物地球化学多尺度水文地质
内陆盆地区高碘地下水的成因分析:以内蒙古河套平原杭锦后旗为例被引量:8
2014年
针对内陆盆地区高碘地下水的成因问题,在典型地区——内蒙古河套平原杭锦后旗系统采集了25个地下水样和3个地表水样,分析了地下水中的I、Na+、Ca2+、Mg2+、Cl-、SO2-4、HCO-3、As、Fe、Br、pH、Eh等指标。应用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内陆盆地区高碘地下水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中碘含量为31.84~1 289.57μg/L,高碘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地下水流相对滞缓的排泄带附近、地下35m的范围内,水化学类型以碱金属非重碳酸型为主;地下水中碘可能来源于狼山中元古代狼山群沉积物或平原区第四纪浅层沉积物;沉积物中的Fe2O3和有机质在低Eh条件下(Eh〈-30mV)分别发生还原性溶解和分解,吸附在其上的碘随之被释放到地下水中。另外,沉积物中的碘在高Ca2+和弱碱性条件下吸附作用较弱,这也间接促进了碘在地下水中的富集。相对而言,有机质分解更为普遍,但Fe2O3的还原性溶解对碘富集影响更为强烈。该成果进一步深化了对内陆盆地区高碘地下水形成机制的认识,并为当地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王妍妍马腾董一慧徐芬闫雅妮刘林
南海北部沉积盆地油田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油田水是沉积盆地中的重要流体,研究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油气生成、富集等有重要指示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南海珠江口盆地珠三拗陷和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田水的特征和成因,分别在珠三坳陷的珠江组和珠海组采集油田水样5个,在涠西南凹陷的涠洲组采集油田水样4个,对研究区油田水进行了常规阴阳离子含量、D和18O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珠江口和北部湾盆地油田水溶解性总固体总体较高,均为Cl—Na型水,油田水各特征离子间关系(钠氯系数、氯镁系数、钙镁系数)和氢氧同位素关系共同显示两处油田水均起源于海水并储存于封闭性较好的地层中,在埋藏过程中可能还经历了较小程度的蒸发和降水补给,并推测其形成受薄膜渗滤作用影响。
肖骢杜尧陈柳竹姜平马腾
关键词:油田水水化学同位素
涂铁石英砂去除水中As(Ⅴ)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选择来源广泛的石英砂作为负载体,以Fe Cl3为原料,用加热蒸发法合成制备简便且易于过滤的新型材料——涂铁石英砂(IOCS)。合成的IOCS表面的铁氧化物以赤铁矿为主,含铁量为11.73%,比表面积较改性前提高12.2倍。IOCS对As(V)的吸附动力学实验和等温吸附实验结果显示其吸附As(V)平衡时间为80 min,对As(V)的最大吸附量为1.22 mg/g。吸附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是表面吸附和共沉淀并存的过程。当初始As(V)浓度分别为0.1 mg/L、1 mg/L、5 mg/L,IOCS投加量与溶液中As(V)质量比分别为20000∶1和10000∶1时,在p H=6和p H=8.5两种条件下,IOCS对As(V)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10%和80.39%。
董一慧马腾周舒晗张俊文
关键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