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KZ201410005003)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KZ201410005003)

作品数:20 被引量:76H指数:6
相关作者:张红光杨凯宋松松杨富斌贝晨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工业大学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中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动力工程及工...
  • 3篇机械工程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5篇有机朗肯循环
  • 15篇朗肯循环
  • 11篇余热
  • 11篇余热回收
  • 10篇车用
  • 6篇柴油
  • 6篇柴油机
  • 6篇车用柴油
  • 6篇车用柴油机
  • 5篇着火延迟
  • 5篇着火延迟期
  • 5篇工质
  • 4篇性能分析
  • 4篇快速压缩机
  • 4篇混合工质
  • 4篇共沸混合工质
  • 4篇非共沸
  • 4篇非共沸混合工...
  • 4篇变工况
  • 3篇甲醚

机构

  • 23篇北京工业大学
  • 3篇承德石油高等...
  • 2篇中北大学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青海民族大学
  • 1篇中国北方发动...

作者

  • 19篇张红光
  • 9篇杨凯
  • 8篇宋松松
  • 6篇杨富斌
  • 6篇贝晨
  • 5篇王宏进
  • 4篇常莹
  • 4篇刘昊
  • 4篇卢海涛
  • 3篇王震
  • 2篇董小瑞
  • 2篇张健
  • 2篇李佳政
  • 2篇高翔
  • 1篇赵蕊
  • 1篇孙娜
  • 1篇崔丹丹
  • 1篇白小磊
  • 1篇赵光耀
  • 1篇娄宗勇

传媒

  • 3篇太阳能学报
  • 3篇车用发动机
  • 3篇化工学报
  • 2篇农业机械学报
  • 2篇北京工业大学...
  • 2篇内燃机工程
  • 2篇兵工学报
  • 1篇工程热物理学...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实验室研究与...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8篇2015
  • 3篇201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隔板式定容燃烧弹的甲烷-空气混合气射流引燃研究
2014年
在定容燃烧弹内添加带孔横隔板实现甲烷-空气混合气的射流引燃,可以达到甲烷-空气混合气快速燃烧的目的。利用纹影法研究了在不同的初始条件下,隔板位置、隔板孔径及隔板孔数等不同横隔板参数,对射流引燃实现甲烷-空气混合气快速燃烧的影响。将有隔板与无隔板条件下,单孔隔板与多孔隔板条件下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使用横隔板后较无隔板情况可以提高甲烷-空气混合气的燃烧速率;在文中实验条件下的隔板式定容燃烧弹中,横隔板在中间位置时主燃烧室最易发生燃烧现象;甲烷-空气混合气的燃烧压力峰值随横隔板孔径和孔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燃烧压力峰值出现时刻随横隔板孔径和孔数的增加而提前。
刘昊张红光赵光耀白小磊王震孙娜
关键词:工程热物理定容燃烧弹横隔板
基于快速压缩机的二甲醚掺氢着火延迟特性研究
2016年
在温度范围650-830 K,上止点压力1.94-2.45 MPa,当量比0.83-1.25,氮气稀释率89.74%实验条件下,本文利用快速压缩机(RCM)研究了掺氢比、当量比和上止点压力对DME/H2/O2/N2混合气着火延迟期的影响。利用CHEMKIN-PRO软件在更宽广温度范围内对混合气着火延迟进行了同等条件下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掺氢比的增加,DME/H2/O2/N2混合气第一阶段着火延迟期变化不大,总着火延迟期延长;随着当量比及上止点压力的增加,混合气第一阶段着火延迟期变化不大,总着火延迟期逐渐缩短。
石智成卢海涛刘昊张红光
关键词:快速压缩机二甲醚氢气着火延迟期
ORC系统管翅式蒸发器管侧工质相变传热特性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基于CFD方法对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中管翅式蒸发器管侧进行数值模拟,根据发动机-ORC联合系统试验台架的实验数据,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并分析工质R245fa在管侧的流动和相变传热特性,通过改变发动机转速和蒸发压力以及管侧工质进口速度,对比分析不同工况下工质的流动和传热特性。结果表明:发动机转速、蒸发压力和管侧进口速度均对工质的蒸发有较大影响。发动机转速对管侧进出口压降影响较小,蒸发压力和工质进口速度对管侧进出口压降影响较大。
刘宏达张红光于飞宋松松宋松松
关键词:有机朗肯循环蒸发器数值模拟换热
基于天然气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系统的非共沸混合工质性能分析
2015年
针对一台车用天然气发动机排气能量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带回热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对比分析了采用纯工质R245fa和非共沸混合工质R416A时,带回热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净输出功率、热效率、效率和单位工质能量输出密度。结果表明,采用非共沸混合工质R416A时上述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采用纯工质R245fa。最后,构建了天然气发动机-带回热器有机朗肯循环联合系统,采用非共沸混合工质R416A,分析了联合系统的热效率。结果表明,加装带回热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后,发动机热效率最大可提高7%。
娄宗勇郭珍宋松松张红光
关键词:天然气发动机余热回收有机朗肯循环非共沸混合工质
车用柴油机变工况下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性能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为充分利用柴油机的余热能量,针对一台车用六缸柴油机,设计了一套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用来回收柴油机的排气能量和冷却系统具有的能量.该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包括高温循环和低温循环,均采用R245fa作为工质,高温循环用于回收柴油机排气能量,低温循环用于回收柴油机冷却系统能量和高温循环冷凝过程中工质所释放的能量.通过台架试验,在研究柴油机变工况下余热能分布特性的基础上,对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余热能回收潜力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柴油机整个工况范围内,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净输出功率最高可达26.58kW,系统热效率最高可达14.62%;柴油机-双有机朗肯循环联合系统在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董小瑞杨富斌张红光王震杨凯张健
关键词:车用柴油机变工况余热回收
基于快速压缩机的二甲醚燃烧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为了研究二甲醚(DME)的燃烧特性,在初始温度293 K、驱动压力0.6 MPa、初始压力0.04~0.08 MPa、氮气稀释率47.29%~60.81%、压缩比8.82~12.02的实验条件下,利用快速压缩机(RCM)研究了初始压力、氮气稀释率、压缩比对DME-O2-N2混合气着火延迟期和最高燃烧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DME-O2-N2混合气出现两阶段放热现象与两阶段着火延迟期;随着压缩比的增加,混合气的着火延迟期出现负温度系数(NTC)现象,随初始压力的升高,出现NTC现象的温度向高温方向发展;随氮气稀释率的增加,出现NTC现象的温度向低温方向发展;初始压力一定,不同压缩比下,随氮气稀释率的增加,混合气的最高燃烧压力和第2阶段着火延迟期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氮气稀释率一定,不同初始压力下,随压缩比的增加,混合气的最高燃烧压力和总着火延迟期呈相反的变化趋势。
石智成刘昊张红光卢海涛
关键词:工程热物理快速压缩机着火延迟期负温度系数
车用内燃机变工况下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的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通过试验和理论研究,得出了一台车用柴油机在全工况范围内可用排气能量的变化规律,据此设计了一套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分别采用纯工质R245fa和非共沸混合工质R416A作为系统的工作介质。针对车用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联合系统,提出了有用功提升率评价指标。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不同柴油机工况下,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和联合系统工作性能的变化规律,得出了有机工质质量流量与柴油机可用排气能量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柴油机转速和转矩的增加,两种工质(纯工质R245fa和非共沸混合工质R416A)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净输出功率均逐渐增加,最大值分别为30.39kW和28.03kW;两种工质的车用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联合系统的有用功提升率最大分别为9.00%(纯工质R245fa)和9.70%(非共沸混合工质R416A);采用非共沸混合工质R416A的性能优于采用纯工质R245fa。
周启顺杨凯
关键词:内燃机车用柴油机变工况有机朗肯循环非共沸混合工质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车用柴油机排气余热回收系统性能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利用设计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回收某重型车用柴油机的排气能量,通过台架试验,获得了变工况下柴油机排气余热能分布特性。分析了有机工质蒸发压力、过热度以及柴油机工况变化对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以系统净输出功率和热效率为优化目标,确定了适用于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最佳蒸发压力。研究结果表明,当有机工质蒸发压力为1.8 MPa时,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净输出功率最大可以达到12.69kW,热效率可以达到11.19%;将有机工质加热至过热状态并不能明显提高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净输出功率。
杨富斌董小瑞王震杨凯张健张红光
关键词:柴油机余热回收有机朗肯循环变工况
车用ORC余热回收系统中自由活塞直线发电机的性能研究
从能量平衡的角度来看,车用内燃机热效率较低(20%-45%),剩余大部分热量以排气等形式排放到环境当中。因此,对于车用内燃机排气余热进行余热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目前的车用ORC余热回收系统,迄今尚没有合适的膨胀机...
侯孝臣
关键词:仿真模型
二甲醚在低到中温的着火延迟特性被引量:2
2017年
在上止点温度656~814 K,上止点压力1.2~3.5 MPa,当量比(φ)0.83~1.25实验条件下,利用快速压缩机(RCM)研究了上止点压力和燃料浓度对二甲醚着火延迟期的影响及二甲醚三阶段燃烧现象。利用CHEMKIN-PRO软件在更宽广温度范围内对混合气着火延迟进行了同等条件下的模拟计算及反应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上止点压力及燃料浓度的增加,第1阶段着火延迟期均略有缩短,总着火延迟期明显缩短;二甲醚总着火延迟期存在明显的负温度系数(NTC)现象,且在较低上止点压力和燃料浓度下NTC现象更加明显;在稀燃条件下(φ(28)0.83)二甲醚混合气出现低温放热和高温两阶段放热的三阶段放热现象,其高温第1阶段放热主要由CH_2O生成大量CO引起,高温第2阶段放热主要由生成燃烧最终产物CO_2和H_2O引起。
张红光石智成高翔李佳政支淑梅
关键词:压缩机燃料着火延迟期反应动力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