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4126)

作品数:17 被引量:80H指数:5
相关作者:王增才王晓乐孙玲玲杨明月张万枝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山东交通学院齐鲁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一般工业技术
  • 9篇理学
  • 6篇机械工程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矿业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隔振
  • 6篇导纳
  • 4篇圆柱
  • 4篇圆柱壳
  • 4篇圆柱壳体
  • 4篇振动与波
  • 4篇柱壳
  • 4篇隔振系统
  • 4篇功率流
  • 3篇主动隔振
  • 2篇振动
  • 2篇神经网
  • 2篇神经网络
  • 2篇汽车
  • 2篇汽车工程
  • 2篇煤岩界面
  • 2篇煤岩界面识别
  • 2篇经验模态分解
  • 2篇加速度
  • 2篇光照

机构

  • 16篇山东大学
  • 1篇山东交通学院
  • 1篇齐鲁工业大学
  • 1篇兖州煤业股份...

作者

  • 8篇孙玲玲
  • 8篇王增才
  • 8篇王晓乐
  • 6篇杨明月
  • 5篇张万枝
  • 5篇高阳
  • 3篇王保平
  • 3篇丛晓妍
  • 2篇李云霞
  • 1篇朱述川
  • 1篇彭伟利
  • 1篇孟怀
  • 1篇陈克伟
  • 1篇徐俊凯
  • 1篇黄显华
  • 1篇李超

传媒

  • 3篇振动.测试与...
  • 3篇振动与冲击
  • 2篇噪声与振动控...
  • 1篇光电子.激光
  • 1篇煤炭技术
  • 1篇振动工程学报
  • 1篇机械工程学报
  • 1篇长安大学学报...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Chines...
  • 1篇齐鲁工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8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Effectiveness of a Passive-active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with Actuator Constraints被引量:5
2014年
In the prediction of active vibration isolation performance,control force requirements were ignored in previous work.This may limit the realization of theoretically predicted isolation performance if control force of large magnitude cannot be supplied by actuators.The behavior of a feed-forward active isolation system subjected to actuator output constraints is investigated.Distributed parameter models are developed to analyze the system response,and to produce a transfer matrix for the design of an integrated passive-active isolation system.Cost functions comprising a combination of the vibration transmission energy and the sum of the squared control forces are proposed.The example system considered is a rigid body connected to a simply supported plate via two passive-active isolation mounts.Vertical and transverse forces as well as a rotational moment are applied at the rigid body,and resonances excited in elastic mounts and the supporting plate are analyzed.The overall isolation performance is evaluat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then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using unconstrained control strategies.In addition,the effects of waves in elastic mounts are analyzed.It is shown that the control strategies which rely on unconstrained actuator outputs may give substantial power transmission reductions over a wide frequency range,but also require large control force amplitudes to control excited vibration modes of the system.Expected power transmission reductions for modified control strategies that incorporate constrained actuator outputs are considerably less than typical reductions with unconstrained actuator outputs.In the frequency range in which rigid body modes are present,the control strategies can only achieve 5–10 dB power transmission reduction,when control forces are constrained to be the same order of the magnitude as the primary vertical force.The resonances of the elastic mounts result in a notable increase of power transmission in high frequency range and cannot be attenuat
SUN LinglingSUN WeiSONG KongjieHANSEN Colin H
关键词:主动隔振系统隔振性能分布参数模型弹性支座
考虑设备弹性的隔振系统被引量:3
2014年
针对被隔振设备在高频域表现出的弹性阻抗特性,将设备中具有弹性性质的支撑部分模化为两端自由连续体,确定振源输出作为一个常力作用在设备支撑上,同时考虑设备支撑的刚体运动与弹性振动。采用导纳矩阵法对设备支撑的阻抗特性及隔振系统的功率流传递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振源激励力在设备支撑上的位置对系统隔振效果具有较大影响。当激励力偏心时不仅引起系统横摇振动,还会激发设备支撑与基础的偶数阶模态,导致隔振效果变差。隔振器相对设备支撑中心或基础中心不对称布置会激发基础偶数阶模态,且前者还会导致垂向—横摇耦合振动。分析的结果对于弹性基础隔振效果的改善有参考价值。
高阳孙玲玲王晓乐
关键词:振动与波隔振导纳功率流
考虑作动器输出约束的圆柱壳基础主被动联合隔振系统被引量:2
2015年
针对圆柱壳内动力装置的减振降噪问题,建立由动力装置振源、隔振支承及圆柱壳基础组成的自适应前馈控制主被动混合隔振系统模型。在频域分析中引入剪断算法及泄漏算法以计及作动器的输出约束。考虑被动弹性支承的分布参数特性,以输入到圆柱壳基础的总功率最小、径向力最小及径向速度最小为控制策略,运用子结构导纳法推导总体系统的动态特性传递矩阵方程。研究表明:两种算法均能收到良好的主动控制力约束效果,并可有效抑制最小化径向力及最小化径向速度策略下的"功率循环"现象发生。采用径向速度最小化策略会改变壳体基础的边界条件配置,使得功率流谱中基础模态峰值右移。外扰引起的被动隔振器纵向及弯曲谐振使得高频域系统功率流谱中个别峰值峭立突出,成为诱发高频声辐射的关键模态,应严格限制。旨在为下一步的试验工作及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杨明月孙玲玲王晓乐
关键词:主动隔振圆柱壳体
两端剪力薄膜支撑圆柱壳体的点导纳特性被引量:4
2014年
针对两端剪力薄膜支撑各向同性圆柱壳体的动力响应问题,基于多种经典薄壳理论及模态叠加原理,考虑到非径向振动惯性项的贡献,同时计入正余弦模态的响应,推导了圆柱壳体同时受简谐集中力与力矩激励下的力导纳、力矩导纳以及耦合导纳的完整解析表达式。算例表明,圆柱壳体运动方程中的非径向振动惯性项对各阶模态及导纳幅频的预估精度影响显著;耦合导纳实部具有可负性规律,对输入壳体的振动能量起着重要作用。旨在为两端剪力薄膜支撑圆柱壳体结构的减振降噪和以其为支承基础的主被动隔振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杨明月孙玲玲王晓乐高阳
关键词:振动与波圆柱壳体模态分析导纳隔振
分布参数双层隔振系统建模及其振动传递特性
2015年
从振动能量传递观点及工程实际隔振设计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中间连续筏体和中间分散质量两类双层隔振系统的解析模型。考虑连续筏体、隔振器及安装基础的分布参数特性,基于导纳矩阵理论对两类双层隔振系统的动态特性传递方程进行了理论推导。以功率流为价值函数揭示了系统振动传递机理并阐述了实际双层隔振设计需遵循的一般规律。实例研究表明:力矩激励在隔振系统能量传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尽量减少力矩扰动带来的能量注入;在能耗效率及安装空间允许条件下,适当放大中间质量可获得更佳的隔振效果;中间筏体的柔性、隔振器的分布参数特性以及安装基础的非刚性因素使得中高频隔振性能恶化,采用中间分散质量方案可有效避免筏体柔性模态影响,并能显著降低隔振器驻波同柔性筏体模态间的耦合交互引起的能量峰值。
杨明月孙玲玲王晓乐
关键词:双层隔振导纳矩阵分布参数
AMT车辆弯道行驶换挡策略
2016年
针对使用普通换挡规律车辆在过弯道时易出现降速时升挡、不能及时降挡等问题,研究利用预知弯道半径、车辆距弯道距离信息的弯道换挡策略.该策略根据弯道行驶目标,提出2个弯道换挡指标:保证车辆操纵稳定性的侧向加速度安全阈值ays和人体可容忍侧向加速度阀值aypot.通过车辆行驶动力学分析及过弯观测实验发现,ays、aypot不是常数而是随车辆速度、弯道半径而变化.利用车辆过弯观测实验数据建立ays、aypot与车辆速度、弯道半径间的数学关系.使用降挡提前系数kj将ays、aypot指标应用到换挡策略中对过弯降挡速度进行修正.采用Matlab/Simulink建模针对3种初始速度的过弯工况对上述弯道换挡策略进行仿真验证,并在试验场利用实车进行过弯实验,结果证明所提出的弯道策略能够消除弯道意外换挡并能根据行驶工况及时换挡.
丛晓妍王增才程军
关键词:汽车工程速度观测侧向加速度
深井提升尾绳动力学建模及摆动参数分析
2015年
针对深井提升机提升运动中尾绳摆动引起的尾绳寿命短的问题,采用离散化建模的方法,使用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automatic dynamic analysis of mechanical systems,ADAMS)建立尾绳黏弹性振动模型,实现尾绳的运动仿真,研究尾绳的摆动特性。设计试验记录井筒底部回转处尾绳摆幅,并与仿真结果比对,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分析不同参数对尾绳摆幅的影响。结果表明:尾绳微段在井筒底部回转处分别产生左右两侧的最大摆动位移,尾绳摆幅与垂向转动刚度系数K_(TZ)、垂向转动阻尼系数C_(TZ)以及质量密切相关,左右摆幅分别受垂向转动阻尼系数和质量影响最大,在单独提高50%自身参数后,分别增加26.41%和21.75%。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可为尾绳选型、构建隔离装置提供参考。
李超王增才张万枝黄显华朱述川孟怀
关键词:尾绳摆幅运动仿真
圆柱壳内隔振系统的波动模型及其振动特性被引量:2
2015年
针对圆柱壳内动力机械的隔振设计问题,建立了由多向扰动振源、斜置弹性支承、两端剪力薄膜支撑各向同性圆柱壳体基础组成的隔振系统解析形式波动模型,并通过有限元法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基于Goldenveizer-Novozhilov薄壳理论和模态叠加原理,考虑弹性支承的分布参数特性,运用子结构导纳法推导了整体系统的耦合振动传递方程,以功率流为价值函数对系统的耦合振动机理进行了探究。数值仿真表明:隔振器的分布参数特性及与基础模态的耦合交互使得高频域系统功率流下降趋势变缓,影响高频隔振设计可靠性;适度增大隔振器斜置倾角,可使系统的各向刚体模态波峰聚集在较窄的频带范围内,同时降低传递到基础的功率流幅值,收到更好的隔振效果;可通过配置合适的隔振器斜置倾角,获取动力机械独立的横向及横摇振动。
王晓乐孙玲玲杨明月高阳
关键词:圆柱壳体导纳功率流
基于视觉技术的煤岩特征分析与识别被引量:22
2014年
为研究煤岩自动识别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技术的煤岩特征分析与识别方法。首先根据煤和岩石图像分析煤岩纹理差异;然后根据灰度共生矩阵分别计算煤和岩石纹理特征向量;最后选择计算出的纹理特征向量作为神经网络输入来分别识别煤和岩石2种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煤和岩石纹理特征值差别较大,采用能量、对比度、相关性和熵作为特征向量均可实现煤和岩石自动识别,且以熵值作为特征向量的煤岩识别效果最好。
张万枝王增才
关键词:视觉技术纹理特征神经网络
基于EMD与峭度滤波的煤岩界面识别被引量:6
2015年
煤岩界面识别问题一直是制约放煤自动化发展的一项关键问题,液压支架尾梁振动信号分析法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方法中煤和矸石信号在频域内存在差异是非常有用的信息,但因系统低频干扰较多且两种信号差异微弱,无法直接提取使用。通过对振动信号使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简称EMD)得到多个固有模态分量(intrinsic mode function,简称IMF);以峭度为准则,选取煤和矸石差异最大的通道对信号重新合成;使用Hilbert边际谱分析煤、矸石的频域范围,以矸石频域特征区域求取带通滤波最优截止频率;对合成后的信号进行滤波。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减少信号低频干扰、突出较高频成分,使煤与系统干扰的低频信号视为常态被屏蔽,而混入煤中的矸石较高频信号能够被及时识别,实现了煤岩界面识别的目的。
丛晓妍王增才王保平彭伟利
关键词:经验模态分解煤岩界面识别峭度滤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