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588)

作品数:8 被引量:23H指数:4
相关作者:马学玲刘亢丁江新梅文佳媚李楠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缺血
  • 5篇脑缺血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骨髓间充质
  • 4篇骨髓间充质干...
  • 4篇干细胞
  • 4篇充质干细胞
  • 3篇蛋白
  • 3篇血管
  • 3篇灶性
  • 3篇人骨髓
  • 3篇人骨髓间充质...
  • 2篇蛋白质
  • 2篇蛋白质组
  • 2篇蛋白质组学
  • 2篇行为学
  • 2篇血管病
  • 2篇血性
  • 2篇缺血大鼠
  • 2篇微管

机构

  • 8篇吉林大学第一...
  • 2篇吉林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8篇刘亢丁
  • 8篇马学玲
  • 5篇江新梅
  • 4篇文佳媚
  • 4篇李楠
  • 2篇李桂玉
  • 2篇王心蕊
  • 1篇李福春
  • 1篇杨子超
  • 1篇叶琳琳
  • 1篇王培蕊
  • 1篇李霞
  • 1篇杨薇

传媒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武警医学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6年
文佳媚马学玲刘亢丁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梗死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产生的诱导分化作用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目前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较少。本实验分离和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带有VEGF165的质粒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体外诱导分化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4在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取成人的已排除血液系统肿瘤疾病的新鲜骨髓(自愿提供),采用Percoll梯度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和生长情况。原代细胞培养至增殖接近融合状态时,单克隆培养法分离传代培养,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学表型。在原核细胞大肠杆菌DH5α中复制扩增和提取,纯化、克隆pcDNA3.0-VEGF165质粒。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表型变化。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转染情况,并设质粒空载和未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结果: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1周后,造血细胞消失,贴壁细胞体积增大,呈现梭形外观,有粗大的细胞突起伸出。2周后细胞融合成单层,梭形突起变长,排列有明显的方向性,细胞排列成旋涡状、网状、辐射状。流式细胞术显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表型CD44、CD29阳性,CD34、CD31、CD45阴性。VEGF165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CD44表达明显降低,CD31明显升高。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用FITC标记后的VEGF抗体使细胞显现绿色荧光,用cy3标记的CD31抗体使细胞显现了红色荧光。结论:转染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表型发生明显转变,CD31表达率明显增高,呈现典型的内皮细胞的表型特征,这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
王培蕊马学玲王心蕊文佳媚陈柏竹刘亢丁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脑缺血基因转染
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法筛选大鼠脑缺血相关蛋白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鉴定局灶性脑缺血相关蛋白并筛选早期神经保护蛋白。方法应用先进的差异蛋白质组学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2D DIGE)技术,比较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6h病灶侧大脑皮层和正常大鼠相应部位蛋白质变化;采用DeCyder-DIA软件、单因素方差分析ANO- VA,选择两组间蛋白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R>1.4的蛋白点;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MALDI-TOF)质谱鉴定差异蛋白。结果脑缺血6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3个蛋白点符合统计学要求;经质谱分析仅鉴定出一个缺血组明显减少的蛋白点为α-微管蛋白。结论作为结构蛋白之一的α-微管蛋白在脑缺血早期即发生明显变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相关蛋白。
马学玲刘亢丁江新梅文佳媚李桂玉李楠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Α-微管蛋白脑缺血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移植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行为学的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分离法、贴壁筛选法体外培养、扩增人MSCs,并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免疫学表型;健康Wistar大鼠5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脑缺血/再灌注后无处理组(C组)、脑缺血/再灌注后移植无血清DMEM组(D组)、脑缺血/再灌注后移植人MSCs组(E组),每组10只。D、E两组脑缺血周边区(右侧)分别移植无血清培养基5μL和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MSCs(4×105.μL-1)5μL;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rdU标记的人MSCs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体内存活情况;采用前肢不对称应用试验及姿势反射试验,观察各组大鼠术后1、3、7及28 d行为学变化。结果:成功地分离并纯化人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P3MSCs结果显示,CD44、CD29均呈阳性表达,CD34、CD45、CD31均呈阴性表达;移植的人MSCs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周边区聚集并存活。各组大鼠行为学评分随着细胞移植后时间延长均逐渐降低,移植人MSCs组大鼠行为学评分较其他组显著降低(P<0.05),该组大鼠移植人MSCs后7 d时行为学评分低于同组内其他时间点(P<0.01)。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周边注射人MSCs显著地改善大鼠脑缺血症状,前肢不对称应用试验可更客观地评价大鼠长时间运动功能变化。
马学玲刘亢丁江新梅文佳媚李桂玉李楠
关键词:骨髓祖代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脑缺血行为学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移植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行为学变化(英文)被引量:7
2008年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已经应用到神经损伤修复领域,脑内立体定位移植和经血管移植均为其移植途径。目的:经立体定位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入大鼠脑梗死灶周边区,通过前肢不对称应用试验及姿势反射试验观察大鼠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6-10/2007-04在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人兽共患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由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质量250~280g,清洁级,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方法:采用密度梯度分离法、贴壁筛选法体外培养扩增健康成人志愿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其免疫表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无血清DMEM组、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每组10只。采用Longa等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正常对照组无任何处理,假手术组手术操作至暴露颈内外动脉后即缝合,其余处理同模型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缺血90min再灌注后1h,采用立体定位仪取大鼠右侧大脑缺血周边区为移植点:前囟旁开3mm、尾侧1mm、深4mm。缓慢注入5μL经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1011L-1)无血清培养基悬液于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模型+无血清DMEM组大鼠注射5μL无血清培养基,注射后留针5min,缓慢退针,防止液体随针道返流。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体内存活情况,并于移植后1,3,7,28d采用前肢不对称应用试验及姿势反射试验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以流式细胞仪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②移植大鼠脑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情况。③大鼠行为学变化。结果:5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
马学玲王心蕊江新梅陈柏竹李霞刘亢丁
关键词:骨髓祖代细胞干细胞移植WISTAR行为学
差异蛋白质组学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被引量:4
2006年
在个体生命活动中执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表现出多样性和动态性。新兴学科—蛋白质组学是从整体、动态、网络水平上对蛋白质进行研究,同时蛋白质组随着细胞类型差别或所处环境差异而不同,为差异蛋白质组学产生奠定理论基础。差异蛋白质组学与传统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相比有其独特优势。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研究中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时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起步时间不长。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不同组织来源进行研究的现状综述,为寻找缺血性脑血管病蛋白标记物、预测治疗效果以及从蛋白质水平揭示其发病机制开辟新路径。
马学玲江新梅刘亢丁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缺血性脑血管病
白细胞介素10及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被引量:5
2008年
李楠马学玲刘亢丁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0神经保护作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免疫抑制因子移植排斥反应
立体定向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区α-微管蛋白表达的影响
2010年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治疗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区α-微管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扩增hMSCs;10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IR)组、假移植组、移植组,每组再分为1d、3d、7d、28d4个时间点;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90min再灌注1h的IR模型,制模成功后移植组大鼠立即进行立体定向hMSCs移植,移植后相应时间点应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区α-微管蛋白表达。结果 NC组、假手术组大鼠各时间点海马区α-微管蛋白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之相比,IR组、假移植组各时间点及移植组移植后1d、3d时表达明显下降(均P<0.01);但移植组各时间点海马区α-微管蛋白表达明显高于IR组及假移植组(均P<0.01),移植7~28d时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区α-微管蛋白表达减少;hMSCs移植促进α-微管蛋白表达增加,这可能是其减轻脑缺血后神经损伤的机制之一。
马学玲杨薇李福春江新梅李楠叶琳琳杨子超刘亢丁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缺血细胞移植Α-微管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