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2112)

作品数:16 被引量:282H指数:11
相关作者:王世杰刘秀明罗绪强杜雪莲容丽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贵州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石漠化
  • 6篇土壤
  • 5篇植物
  • 4篇水分
  • 4篇水分利用
  • 4篇水分利用效率
  • 4篇利用效率
  • 4篇喀斯特石漠化
  • 3篇植物叶
  • 3篇植物叶片
  • 3篇菌根
  • 3篇菌根真菌
  • 3篇丛枝菌根
  • 3篇丛枝菌根真菌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小流域
  • 2篇环境因子
  • 2篇丰富度
  • 2篇C值

机构

  • 16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作者

  • 16篇王世杰
  • 7篇刘秀明
  • 5篇罗绪强
  • 4篇容丽
  • 4篇杜雪莲
  • 3篇魏源
  • 3篇黄天志
  • 3篇葛永罡
  • 2篇王程媛
  • 2篇余海
  • 1篇俞国松
  • 1篇张桂玲
  • 1篇罗维均
  • 1篇肖德安

传媒

  • 3篇地球与环境
  • 2篇林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岩矿测试
  • 1篇环境科学
  • 1篇中国岩溶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区6种常见植物叶片解剖结构与δ13C值的相关性被引量:10
2008年
测定6种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区常见植物的δ13C值并对相关植物叶片的解剖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的各个特征在种间变化不同步,同化组织越厚,气孔密度越高,下角质层越厚,δ13C值越正。不同植物种对植物δ13C值影响的结构主导因子不同:构树为下角质层厚度,清香木为栅栏与海绵组织厚度比,石岩枫和野桐为栅栏组织厚度,八角枫和红背山麻杆没表现出主导因子。石漠化发生后,叶片结构表现出抗旱性增强、光合速率增加的趋势,同时叶片也表现出随石漠化强度增大δ13C增大的趋势,显示植物的WUE增加。
容丽王世杰杜雪莲俞国松
关键词:叶片解剖结构石漠化
不同喀斯特小生境中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26
2011年
为探明西南喀斯特地区小生境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AMF)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利用巢式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相结合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茂兰3种植被类型下的小生境(石缝、石沟、土面)AMF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各类小生境都含有丰富的AMF遗传多样性,灌木林土面的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最高,为4.06和68;次生林石缝的最低,为3.16和29,所研究的9个小生境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的平均值分别高达3.67和48,高于同类研究在其他地区的结果,这可能主要与喀斯特生态系统复杂的结构和较高的植物多样性有关;聚类分析显示各类小生境间的AMF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相似性指数最高仅为0.45,说明小生境所带来的空间异质性对AMF的遗传多样性产生了显著影响;基因测序显示球囊霉属(Glomus)极有可能是喀斯特地区AMF的优势菌属,在以后筛选喀斯特地区的高效生态恢复菌种时可重点考虑球囊霉属的一些菌种。
魏源王世杰刘秀明黄天志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小生境丰富度
土壤水研究进展与方向评述被引量:38
2009年
土壤水与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和植被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水资源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部分。为了给农业生产、生态恢复、环境治理以及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国内外已经有了较多关于土壤水的研究成果。在综述土壤水研究的进展和已有成果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当前在土壤水研究方向上所存在的问题。以往的土壤水研究较多集中于其物理性质,如水分含量及利用、土壤水盐分及其运移规律、土壤水动力学及数学模拟模型研究、土壤水水量计算及水平衡研究等,而对其化学性质的研究和认识较为不足,特别是其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更是较少。然而土壤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样是决定着土壤水的运移规律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此方向的研究只有土壤水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由于土壤水取样困难,土壤水元素地球化学和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土壤水地球化学研究也仍然较少。因此,今后应当加强对土壤水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并逐步提高实验技术和积累研究经验,以期能更全面地揭示土壤水的本质特征及其运移规律。
肖德安王世杰
关键词:土壤水物理性质地球化学
土壤中钙形态的连续浸提方法被引量:7
2007年
通过改进的连续浸提技术,把土壤钙的赋存形态划分为5个类型:水溶态、交换态、酸溶态、有机结合态及残渣态,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各形态钙含量及总钙量,各形态钙的加和值与测得的总钙量基本相符,且各形态钙8次浸提的相对标准偏差基本在10%以内。探讨了改进的连续浸提方法提取条件(包括浸提剂、水土比、提取时间、离心速率及离心时间等)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各形态钙可以满足生态地球化学土壤样品评价需要。
余海王世杰
关键词:原子吸收光谱法石灰土黄壤
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的氮源及氮素吸收被引量:46
2007年
氮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其主要的限制因子之一。陆地生态系统植物所需氮的来源及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均受控于其种类和生长环境。环境条件的改变,一方面可能改变植物生长区原有氮的形态、浓度、赋存方式等,从而改变氮对植物的供给状况;另一方面可能引起植物生长区土壤质量、水分利用状况、光照等的改变,从而产生耦合现象,直接影响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使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发生改变,导致植物生长区的种群类型及物种多样性发生改变,并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演替。本文主要对陆地生态系统中高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氮素的来源及植物对氮素吸收利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和讨论,并结合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罗绪强王世杰刘秀明
关键词:影响因素高等植物氮源陆地生态系统
喀斯特地区丛枝菌根真菌遗传多样性被引量:19
2011年
为探明喀斯特地区丛枝菌根真菌(AMF)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利用巢式PCR和DGGE相结合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茂兰喀斯特多个植被类型下的AMF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AMF遗传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分别平均为3.50和41,远高于非喀斯特对照样地的2.68和17,分析表明,喀斯特地区较高的AMF多样性与此地区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以及特殊的生态环境有关,是与喀斯特生态系统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不同植被类型下的AMF多样性差异显著,相似性指数最高为0.34,喀斯特地区AMF的群落结构随着植被类型的改变发生显著变化;基因测序显示,喀斯特地区AMF的优势菌属是生态适应性很强的球囊霉属,在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恢复中具有较强的利用潜力。
魏源王世杰刘秀明黄天志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物种丰富度
贵州花江峡谷区常见乔灌植物叶片δ^(13)C值对喀斯特石漠化程度的响应被引量:28
2007年
比较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等级石漠化类型区植物群落中常见木本植物叶片的δ13C值,以植物叶片δ13C值为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指标,探讨不同石漠化等级对植物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石漠化等级乔灌叶片δ13C值的范围为-30.280‰^-25.546‰,平均值为-28.040‰±1.208‰。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上叶片δ13C值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潜在石漠化样地内叶片δ13C的平均值显著低于强度、中度、轻度石漠化样地的叶片δ13C平均值;而强度、中度及轻度石漠化之间则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荒漠化一旦发生便对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产生直接影响,而植物生理功能对环境因子改变的适应是敏感、及时的。
容丽王世杰杜雪莲
关键词: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颗粒组成的空间分异特征被引量:13
2009年
对喀斯特高原区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峰丛洼地同一流域内不同类型石漠化、不同等级石漠化以及不同干扰方式石漠化土壤颗粒组成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的发展,土壤物理性粘粒(粒径<0.01mm)含量逐渐增加,物理性砂粒(粒径>0.01mm)含量逐渐减少,土壤向粘质化、紧密化发展。在不同等级石漠化中,土壤各粒级颗粒含量在中度与强度之间均无明显变化,而在轻度与强度之间除粗砂粒外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中度阶段为土壤颗粒组成变化最敏感时期。黑色石灰土中的物理性粘粒普遍低于黄壤,而物理性砂粒则普遍高于黄壤,且除粗砂粒外的各粒级颗粒含量在两类土壤中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开垦和放牧较樵采和火烧更易使土壤中的小颗粒聚集,总体表现为开垦>放牧>樵采>火烧。土壤颗粒组成受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并影响着土壤的其他结构性能。
罗绪强王世杰张桂玲王程媛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土壤颗粒组成水土流失
喀斯特峡谷区常见植物叶片δ^13C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6
2008年
通过对贵州花江峡谷喀斯特石漠化区4种典型石漠化植物群落中11种常见植物种叶片的δ13C值测定,研究了各植物种对影响植物碳同位素分馏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储水量、大气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土壤厚度)的响应,分析了石漠化梯度中不同土层土壤储水量、大气相对湿度、土壤有机质、年均气温、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梯度变化与植物叶片δ13C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部分物种的δ13C值对环境因子的变化趋势表现为随环境水分好转呈下降趋势,即水分利用效率下降;也有部分物种呈稳定不变或逆势上升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石岩枫(Mallotus repandus)、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的主导因子是土层储水量;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野桐(Mallotus japonicus var.floccosus)的主导因子是土壤厚度;肾蕨、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的主导因子是光照强度;而广西密花树(Rapanea kwangsiensis)、圆叶乌桕(Sapium rot undifolium)和灰毛浆果楝(Cipadessa cinerascens)则分辨不出主导因子,即环境影响因素更为综合.总体而言,叶片高δ13C值是对低水分、高光、低资源环境的适应.
容丽王世杰杜雪莲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土壤储水量光照强度土壤厚度
稳定氮同位素在环境污染示踪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21
2007年
自然界的氮循环已被严重扰乱,失衡的氮循环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氮氧化物和氮氢化物(如N2O、NO3-、NO2-、NH3、NH4+等)是全球温室效应、水体富营养化和酸雨危害的主要贡献者。稳定氮同位素作为一种有效的示踪手段,在研究氮循环特别是污染氮源的识别方面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简要总结氮的同位素分馏效应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和分析了稳定氮同位素在植被-土壤-地下水系统和大气系统中的氮源识别,并结合研究现状探讨了研究前景。
罗绪强王世杰刘秀明
关键词:氮污染氮循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