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项目(A200901D01) 作品数:17 被引量:119 H指数:8 相关作者: 区又君 李加儿 苏慧 王永翠 艾丽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上海海洋大学 佛山市南海百容水产良种有限公司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项目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天文地球 更多>>
条石鲷早期鳞被的形成和初生鳞的发育 被引量:3 2016年 采用茜素红染色法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早期发育阶段鳞片的形成和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显示条石鲷鳞片的起始中心有3个,分别是鳃盖后缘、侧线上方和尾柄处。在水温为24-27℃的人工培育条件下,20日龄在这3个起始中心最早出现鳞片,鳃盖后缘至胸鳍基部的鳞被向上下前后扩展,胸鳍后缘的侧线上方鳞被向下和向前后扩展,尾柄处的鳞被前后扩展,头顶部的鳞被向四周扩展,到40日龄时鱼体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通过观察还发现,鳞片向下方发育的速度快于上方,上下方向的发育速度快于前后方向。向前扩展到鳃盖后暂停,向后发育到达尾柄末端,最后出现鳞片的部位是鳃盖。条石鲷鳞片为栉鳞,较细小。在鱼体的同一时期同一部位,鳞片的大小存在较大的差异。初生鳞鳞嵴(环片)数目与发育阶段的关系可用二次方程表示。 区又君 李加儿 艾丽 王雯 李刘冬关键词:条石鲷 发育 南海区驯养条石鲷亲鱼的初次性成熟和产卵 被引量:8 2014年 2008年4月初在广东省饶平县对2006年5月人工孵化和培育的2龄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成熟亲鱼进行激素诱导,研究和观察条石鲷亲鱼初次性成熟的繁殖生物学。结果显示,在南海区全人工养殖的条石鲷亲鱼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龄,成熟亲鱼的最小型为全长245 mm、体质量610 g,最大个体为全长300 mm、体质量1 450 g;产卵季节为4月10日~7月15日,产卵盛期为4月中旬至6月下旬;为升温产卵型鱼类,产卵温度为20.0~28.8℃,适宜的产卵温度为20.7~27.6℃;雌、雄亲鱼发育同步,个体大小和成熟年龄差别不大;雌鱼属于一年一次分批产卵类型,产卵期超过3个月;24尾初次性成熟雌性亲鱼的总产卵量为3 180.0×10^4粒,日最高产卵量为341.5×10^4粒;其产卵量和受精卵质量与水温的变化关系密切,受精卵的浮卵率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水温相对衡定时,浮卵率相对稳定并维持在80%~95%的较高水平;受精卵平均卵径为(0.860±0.023)mm,油球径为(0.191±0.009)mm。 区又君 李加儿 林锋关键词:条石鲷 驯养 产卵 黄唇鱼矢耳石的生长特性及与鱼体生长的关系 被引量:5 2013年 研究了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矢耳石的形态参数、生长特性及其与鱼体生长的关系,依据耳石日轮鉴定了日龄。黄唇鱼矢耳石大小与鱼体大小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耳石长半径与体长以及长半径与短半径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耳石重与体质量、耳石重与体长以及耳石厚与体长之间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矢耳石长半径与体质量、矢耳石重与矢耳石长之间呈显著的指数相关。矢耳石平均生长轮宽度随着日龄的增加有变窄的趋势,表明日龄与平均耳石生长轮宽度之间存在一种负的相关关系。 区又君 廖锐 李加儿 勾效伟关键词:黄唇鱼 耳石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研究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ntus从初孵仔鱼到幼鱼这一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变化和组织结构特征.【方法】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0-35日龄的条石鲷各期仔、稚、幼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和结论】在水温24-27℃,盐度29-30,p H 7.4-8.2的条件下,初孵仔鱼(0日龄仔鱼)消化道仅是一条位于卵黄囊后的尚未分化的细管状结构,卵黄囊体积较大,H-E染色呈淡红色.随着条石鲷的生长发育,其消化系统也在逐渐成熟和完善,条石鲷消化系统的发育完善要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0-3日龄,消化道几乎未分化;第2个阶段为4-18日龄,消化系统初步发育成型,具备了基本的摄食、消化和吸收功能;第3阶段为19-35日龄,形成胃腺和幽门盲囊,消化系统发育完善,具备成鱼的结构。 区又君 李加儿 艾丽关键词:条石鲷 早期发育阶段 组织学 条石鲷早期仔鱼的形态发育观察 2016年 【目的】了解条石鲷早期生活阶段的发育特征,丰富其发育生物学基础资料库,也为判断种苗生产工艺的培育效果与适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常规采样方法和光学显微镜技术对条石鲷早期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并对其营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条石鲷在水温(27.8±1.05)℃、p H 8.15、盐度32‰的人工培育条件下,仔鱼卵黄囊在孵化2 d后消失,油球消失于孵化后第6 d,卵黄囊依照先卵黄、后油球的顺序被吸收,吸收速度呈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初孵仔鱼在孵化后1 d内生长迅速,之后生长速度减慢。仔鱼在孵出后48 h、卵黄囊消失时出现口裂,口径/全长比随时间变化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条石鲷仔鱼的营养源可归纳为内源性营养—混合性营养—外源性营养3个阶段,分别对应于孵化后2、3~4和5 d。【结论】条石鲷早期仔鱼形态发育与其摄食习性的转变相互适应。 区又君 李加儿 谢菁 何永亮关键词:条石鲷 仔鱼 形态发育 营养源 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形态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了解黄鳍鲷(Sparus latus)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学特征,为其发育生物学研究和鱼苗健康繁育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充实黄鳍鲷生物学研究文库。【方法】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进行观察。【结果】2日龄仔鱼消化道仅为一条未分化的管道;5日龄仔鱼消化道分化为食道、胃和肠道,食道黏膜上皮由立方状细胞组成,胃黏膜上皮由单层矮柱状细胞组成,二者均无黏膜褶皱,肠分化为小肠和直肠,小肠壁内部出现黏膜褶皱,直肠内壁无褶皱;7日龄仔鱼消化道进一步分化,各段管壁增厚,食道和胃内壁仍无黏膜褶皱,幽门盲囊开始分化,小肠黏膜上皮中含有大量杯状细胞。稚鱼消化道在质方面向幼鱼的基本型发育,食道、胃、幽门盲囊、肠道表现出固有的类型和数量,消化道扩张,肌肉层加厚,黏膜褶皱加深,杯状细胞增多。幼鱼消化道进一步发育完善,其组织结构与成鱼相似,由食道、胃、幽门盲囊、小肠和直肠组成;各部分管壁从内到外都分化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结论】黄鳍鲷消化道的胚后发育特征与其摄食方式及功能相适应,进一步证实无论鱼类处于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其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均与功能密切相关。 王永翠 李加儿 区又君 苏慧关键词:黄鳍鲷 稚鱼 幼鱼 形态组织学 野生与养殖黄鳍鲷味蕾的组织结构研究 被引量:6 2012年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与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的味蕾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的味蕾组织结构相同,呈椭圆形,由感觉细胞、支持细胞和基细胞组成。黄鳍鲷唇、口腔粘膜、舌、咽和鳃弓上皮中都含有味蕾,味蕾在咽上皮中含量最多,鳃弓上皮中含量次之,唇、口腔粘膜和舌上皮中含量最少,且唇<口腔粘膜<舌。在相同部位的味蕾含量野生鱼比养殖鱼多,这与其生活环境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王永翠 李加儿 区又君 苏慧 曹守花 刘汝建关键词:黄鳍鲷 味蕾 组织学 野生与养殖黄鳍鲷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 被引量:11 2012年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和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消化道存在一定差异。(1)形态学研究表明,食道粗而短,胃呈V形,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胃与肠的连接处有4条幽门盲囊,肠道在体腔内迂回两个回折。野生黄鳍鲷牙齿更为坚硬锋利,体腔中脂肪较少,消化道更为粗短。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肠道系数分别为0.71±0.03和0.94±0.12。(2)组织学研究表明,食道黏膜上皮由扁平细胞层和杯状细胞层组成,杯状细胞发达。胃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和胃体部胃腺发达。幽门盲囊组织学特征与肠相似,上皮为柱状上皮,其中的杯状细胞少于肠。肠中,前肠杯状细胞最多,中肠次之,后肠最少。直肠杯状细胞多于肠。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组织学的区别在于,消化道相同部位养殖鱼的杯状细胞多于野生鱼,野生鱼的肌层厚度大于养殖鱼。黄鳍鲷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与其生活环境和食物是相关的。 王永翠 李加儿 区又君 苏慧关键词:黄鳍鲷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斜带髭鲷和紫红笛鲷早期发育阶段的行为选择 被引量:2 2017年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斜带髭鲷(Hapaologenys nitens)和紫红笛鲷(Lutianus argentimaculatus)幼鱼早期发育阶段的行为选择,旨在从行为学角度为优化种苗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斜带髭鲷回避红色底质,对黑色底质的选择则是随着生长而逐渐增加,1 cm体长组的隐匿习性最强,为50.67%;2 cm和3 cm组的隐匿率分别为40.67%和35.33%;4 cm组仅25.00%。1 cm组的顶流率为3.35%,4 cm达71.65%。1 cm和2 cm组在1 760~2 210 lx照度下的分布率分别为41.67%和35.00%,在39~59 lx为8.33%和16.67%,4 cm组在38~53 lx的分布率达41.67%,在2 780~2 980 lx仅为8.33%。体长1 cm的紫红笛鲷喜栖息于白色底质,约占总群体的61.00%,随着生长,对黑色底质的喜好明显增强;4 cm组对白色底质无选择,而对黑色底质的选择达到63.67%。1 cm组的隐匿百分率为55.67%,4 cm组仅为25.00%。在流速1 cm/s的情况下,趋流率比较低,为50.00%左右,1 cm组在流速3 cm/s时的趋流率最高,达到98.67%;1 cm组的顶流率为96.65%,3 cm和4 cm组的顶流率仅为6.65%和3.35%。研究表明,斜带髭鲷和紫红笛鲷行为特征随着个体的发育而变化。 区又君 李加儿 柳琪 周慧关键词:斜带髭鲷 紫红笛鲷 早期发育 广东池塘培育条石鲷仔、稚、幼鱼的早期发育和生长 被引量:11 2014年 研究了在广东饶平池塘人工培育的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性。条石鲷初孵的0日龄仔鱼全长(1.875 5±0.060)mm,卵黄囊长径(0.739±0.135)mm,短径(0.489±0.089)mm。在水温为22~23℃的前期培育条件下,3日龄仔鱼的卵黄被完全吸收,而到第4天,仅见到卵黄囊残余物。混合营养期仅1 d。在水温为24~27℃、盐度29~30、pH 7.4~8.2条件下,3日龄的仔鱼已开口,但仍不能主动摄食,4日龄仔鱼便进入了外源性营养阶段。8日龄鳃弓形成,12日龄尾椎弯曲,25~30日龄仔鱼的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先后出现,鳞片出现,进入稚鱼期。40日龄时进入幼鱼期,全身覆盖鳞片,条带全部形成,形态与成鱼相似。全长、体长、体质量和体高随日龄的生长速度均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体高/全长之比在0~5日龄时急剧下降,随后逐渐增高,20日龄后趋于平缓。 区又君 李加儿 艾丽 谢菁关键词:条石鲷 早期发育 池塘育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