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3CB415202-5)

作品数:3 被引量:43H指数:2
相关作者:任洪玉丁文峰张平仓范一林王爱娟更多>>
相关机构:长江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篇入渗
  • 1篇沙量
  • 1篇输沙
  • 1篇输沙量
  • 1篇水土
  • 1篇水土保持
  • 1篇水土保持综合...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现状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入渗
  • 1篇泥沙
  • 1篇小流域
  • 1篇流域
  • 1篇径流
  • 1篇径流量
  • 1篇径流泥沙
  • 1篇嘉陵江流域
  • 1篇长江
  • 1篇长江上游

机构

  • 3篇长江科学院

作者

  • 3篇任洪玉
  • 2篇张平仓
  • 2篇丁文峰
  • 1篇邹翔
  • 1篇刘纪根
  • 1篇王爱娟
  • 1篇范一林

传媒

  • 2篇长江科学院院...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长江上游典型样区土地利用现状初步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为了掌握土地利用现状,以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域为对象,首先采用抽样调查方法确定4个典型样区,然后在各样区内以单幅1∶10000地形图覆盖范围为调查对象,进行土地利用现状的野外现场勾绘和室内各种土地利用面积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地区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其中主要类型是耕地和林地,而耕地中又以水土流失最易发生的坡耕地比例最大,接近耕地总面积的一半,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不同典型样区的土地利用也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其中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与其余3个样区的差异较大。
任洪玉刘纪根王爱娟邹翔
关键词:长江上游土地利用
近50年来嘉陵江流域径流泥沙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定量分析被引量:31
2008年
运用Mann-Kendall秩次趋势分析法和均值差异T检验法对嘉陵江流域1956-2000年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序列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嘉陵江近50年来径流量无明显趋势变化,输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输沙量分别在1968年、1985年、1989年、1993年发生了突变,4个突变点的年平均输沙量分别为1.81×108,1.35×108,0.71×108,0.34×108t,相应变点的跃度为0.46×108,0.64×108,0.37×108t。嘉陵江流域径流量在1993年发生了一次突变,相应变点的跃度为184.73×108m3,这与利用径流-泥沙双累积曲线法得到的输沙量阶段性分析结果相一致。最后,根据嘉陵江流域水沙变化原因,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对嘉陵江流域的水沙变化原因作了分析,并运用数学模型,给出了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对水沙趋势影响的定量指标,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输沙量变化中人为作用(主要是水利工程建设和大规模水土保持)的贡献率为53.8%,而自然原因(主要是降雨)的贡献率为46.2%,引起嘉陵江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
丁文峰张平仓任洪玉
关键词:径流量输沙量
秦巴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土壤入渗的影响被引量:11
2007年
采用双环法及对比分析法对秦巴山区小流域的土壤入渗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条对比小流域中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稳渗速率均呈现出草地>林地>沟台地>坡耕地>梯田>荒地的变化规律,且已治理流域土壤入渗能力较未治理流域相同土地利用状况的土壤入渗能力有所增大。这主要与流域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后土壤容重、有机质、>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孔隙度等影响土壤入渗的因素发生了明显改变有关,梯田等工程措施对土壤稳渗速率的改善作用不明显。由此说明,大规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有效改善土壤的某些物理、化学性质,并增大土壤的入渗能力,是导致流域洪水过程及径流量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丁文峰张平仓任洪玉范一林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入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