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DAA060084)
- 作品数:8 被引量:23H指数:4
- 相关作者:张雪红张济洲吕雯慧张延昭栗蕊蕊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从家训看近代家庭教育中知识观的变迁被引量:3
- 2012年
- 家庭教育中内隐的知识观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本文依托对中国家训文本的分析,揭示近代中国家庭教育中,知识观在知识态度上由相对封闭到开放,在知识内容上由单一到多样,在知识价值上由注重知识的人文价值到注重实用性,在知识的获得方式上由重视读书到重视做事的转向。
- 吕雯慧
- 关键词:家庭教育知识观家训
- 宋代儒学教化的文化转向被引量:4
- 2009年
- 宋代新儒学在诞生、分化与整合过程中,同时发生了学派对社会教化的权力之争。宋代学派对社会教化权力的强烈诉求,开拓了文化权力的公共领域,使宋代日常生活世界发生了文化变迁,推动了传统教化的文化转向。社会教化权力由政治专制和垄断,逐渐转向与文化群体共同承载。
- 张雪红
- 关键词:文化转向
- “熙宁之争”与儒家教化主旨变迁刍议被引量:5
- 2009年
- 11世纪的那场政治论争——"熙宁之争"引起传统德才价值观念在宋代发生改变,宋代社会也由此进入王安石时代。南宋后,理学逐渐取代了王学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家对"熙宁之争"进行了系统批判。而从理学对"熙宁之争"的批判话语系谱中,确能曲折地反映出传统新儒家教化主旨的深刻变迁。
- 张雪红
- 关键词:司马光理学
- 南宋教育重心的下移与民间学校教育传播系统的新特征被引量:4
- 2008年
- 南宋民间学校教育传播的发展和兴起,是继春秋之后教育重心再次实现整体下移,推动教育传播主体转向平民化过渡,开创封建社会后期大众教化传播与"精英教育"传播互为层次、共同发展的教育转型时期。南宋民间学校教育传播系统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承载时代变革继往开来的社会使命,其要素组成与社会化特征表现在高素质和职业化特色的教育传播者,教育传播信息开发的丰富多样化,印本书成为主要传播媒体以及受传者的普及化与公平性等几个方面。这些特征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民间学校教育传播高度灵活的发展自觉、丰富多彩的内在生机与引领时代教育潮流的创新形象。
- 张雪红
- 关键词:南宋教育重心教育传播系统
- 明清之际价值观念批判与儒家教化范式的变革
- 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中国部分沿海地区的资本主义萌芽,导致了传统社会结构的松动和儒家主流价值观念的震荡。面对"天崩地解"的社会现实,一批以李贽、顾炎武、陈确、黄宗羲、王夫之、戴震、颜元等为代表的早期启蒙教育...
- 黄书光
- 文献传递
- 传统叙事的现代转向及其在高校德育中的借鉴被引量:1
- 2012年
- 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方式,道德叙事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着力呈现中国传统社会教化中道德叙事的历史样态,并深入探究如何,促动传统道德叙事的现实转向,使其为当今的高校德育所借鉴。
- 栗蕊蕊
- 关键词:道德叙事高校德育
- 宋代教化的重心下移与组织重构被引量:3
- 2008年
- 面对五代以来的社会纷乱和伦常失范,宋代新儒家在新的政治环境下,致力于对社会伦理观念与国家教化格局的积极改造和重建,突出表现为:教化重心层层下移,官府教化力量与民间教化力量、学校教化组织与非学校教化组织进行了有效衔接、互动、重构与整合。宋代教化组织系统的制度化建构,为维持后期封建社会结构和伦理秩序的基本稳定奠立了文化根基。
- 张雪红
- 关键词:宋代教化
- 元代“社”制与儒学教化被引量:2
- 2009年
- “社”制是具有元代特色的社会基层组织,其与儒学教化的关系非常密切。“社”的教化功能主要体现在社长的日常教化职责和“上通下达”的沟通职责,以及元代地方官以“社”为单位深入“社”内劝农、兴孝悌和办学校上。“社”制对于元代儒学教化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 张延昭
- 关键词:元代儒学教化
-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及其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被引量:5
- 2007年
-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以学术传教为先导,带来与中国传统迥异的新的学术和文化,影响和启发了明清启蒙思想家,开创了中西教育文化交流之先河。
- 张济洲
- 关键词:西学东渐明清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