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2006F3149)
-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玮杜艳林国强李楠楠李楠楠更多>>
- 相关机构:解放军第175医院解放军175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农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南京军区“十一五”计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下肢枪弹伤感染继发DIC中IL-10及其抗体的作用
- 2011年
- 目的研究在下肢枪弹伤后感染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所起作用,并尝试应用IL-10及其抗体在DIC不同发展过程中进行防治。方法以7.62 mm枪弹击伤家兔后肢后,经耳缘静脉滴注内毒素(LPS),分别在不同时间检测凝血功能、血小板、D-二聚体等DIC指标,按DIC诊断标准建立模型。同时检测IL-10等因子水平,以了解IL-10在DIC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在DIC不同阶段进行IL-10或抗IL-10抗体治疗,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等促炎因子、DIC指标的变化,了解IL-10或IL-10抗体在防治下肢枪弹伤后感染继发DIC中作用。结果单纯枪弹伤组及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未达到DIC标准,枪弹伤合并感染组以及单纯感染组,静脉滴注LPS后6~24 h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对照组、单纯枪弹伤组明显延长,血小板值随时间延长而呈下降趋势,D-二聚体持续阳性,且随时间延长,数值呈逐渐增高趋势,均达到DIC诊断标准;枪弹伤合并感染组与对照组...
- 王玮林国强李楠楠杜艳
- 关键词:枪弹伤白细胞介素10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活化蛋白C在防治重症脓毒症继发DIC中的作用
- 2011年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种在原发病基础上,由特定诱因引发的凝血活化并导致广泛微血栓形成,损害组织、器官血液供应,继而出现细胞和组织供氧紊乱,器官功能障碍直至急性功能衰竭;同时因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微血栓形成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导致广泛性出血,进一步加重器官损害,形成恶性循环。
- 林国强李楠楠王玮金
- 关键词:活化蛋白C脓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创伤合并内毒素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的建立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建立一种创伤后感染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观察其病理变化,为临床防治DIC提供依据。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创伤组(T组)、内毒素组(E组)、创伤合并内毒素组(T+E组)。在造模1h和造模后2、6、12h取血,检测PT、APTT、PLT、D-二聚体等指标,观察家兔精神等一般情况变化及取家兔肺、肾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T组、E组、T+E组PLT、APTT、PT、D-二聚体在不同时相,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T组相比,T+E组6h时PT、APTT、D-二聚体均明显延长或升高,PL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E组相比,T+E组12h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LT与D-二聚体从6h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组、E组、T+E组肺肾病理均可见微血栓形成,T+E组尤甚。结论:创伤联合内毒素可制备DIC兔模型,反映创伤后继发感染致DIC发生的病理过程,并且该模型各项指标较单纯创伤或感染引起的DIC更有意义。
- 林国强王玮李楠楠杜艳
- 关键词:内毒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动物模型
- IL-10防治创伤后感染继发DIC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0(IL-10)在创伤后感染继发DIC过程中所起作用及其机制,并尝试应用IL-10及其抗体在DIC不同发展过程中进行防治。方法:以家兔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不同时间检测凝血功能、血小板、D二聚体等DIC指标,按DIC诊断标准建立模型。同时检测IL-10等因子水平,以了解IL-10在DIC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在DIC不同阶段进行IL-10或抗IL-10抗体治疗,检测TNF-α、IL-1等促炎因子、DIC指标的变化,了解IL-10或IL-10抗体在防治DIC中作用。结果:创伤合并感染组以及单纯感染组,6~24h后其APTT值较正常对照组、单纯创伤组明显延长,血小板值随时间延长而其数值呈下降趋势,D-二聚体持续阳性,且随时间延长,呈逐渐增高趋势,均呈时间依赖性,均达到DIC诊断标准;创伤合并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及单纯创伤组相比,2~6h内IL-10即迅速升高,而6~24h之间表达基本处于平台期,但仍高于对照组及单纯创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DIC前期预防性应用IL-10可以导致TNF-α、IL-1等促炎因子表达降低;DIC后6~24h应用IL-10抗体可以有效降低IL-10水平。结论:DIC前期IL-10相对不足,不能发挥抗炎作用,而DIC发生后则表达过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均不利于创伤后感染的控制,是导致DIC发展的因素之一;DIC前期预防性应用IL-10而DIC发生后应用IL-10抗体,可以减缓创伤后感染继发DIC的发展。
- 王玮林国强李楠楠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