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ZJ019)
- 作品数:5 被引量:10H指数:1
- 相关作者:介永强呼啸更多>>
-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建筑科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 教俗互动——唐长安城内的“舍宅为寺”与“舍宅为观”被引量:1
- 2021年
- 作为教众憩息、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寺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历史时期佛道两教的实体见证,同时亦为两教传教布道的重要宣传平台,以其内部所承载的非实体宗教因素对外持续施加影响。而在寺观兴建的过程之中,还有一种现象不得不提,是为"舍宅为寺"或"舍宅为观"。这种现象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极早,早期多带有非常浓厚的佞教色彩。此后随着舍宅现象的逐渐增多,及至唐代,其舍宅主体不再仅限于宅邸主人.
- 呼啸
- 关键词:宗教因素寺观
- 《唐侍书僧崇简墓志》跋
- <正>《唐侍书僧崇简墓志》全称《大唐西崇福寺故侍书僧崇简墓志铭并序》,2005年秋出土于河南洛阳北邙山,拓片见录于赵君平、赵文成编《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二一九号,志文楷书,共18行,满行17字...
- 介永强
- 文献传递
- 隋唐高僧与中国书法被引量:1
- 2013年
- 隋唐佛教僧侣中,许多高僧以书法独步方外,闻名于世。隋唐高僧书法家名人辈出,大有群星灿烂之势,一方面与隋唐书法文化大潮休戚相关,另一方面又与隋唐佛教大发展密不可分。隋唐佛教的兴盛,吸引了士大夫和书法家盘桓佛教寺院,他们在佛寺留下了珍贵的墨宝书迹,为僧人学习书法提供了难得的范本,成为隋唐高僧书法家成长的温床。隋唐佛教的盛行,引起全社会对佛经的大量需求,抄写佛经,风气日炽,成年累月地写经促使僧人书法艺术不断提高,高僧书法家随之脱颖而出。隋唐高僧书法家率皆以草书知名闻达,他们的最大成就在草书,其书毫无"方外气",反而光芒四射,影响久远,这源于他们对书法艺术的不断追求,精益求精,还贵在不落窠臼,求新求变,由此决定了隋唐高僧书法家在中国书法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 介永强
- 关键词:佛教书法草书
- 《唐智该法师碑》关联问题新考
- 2014年
- 本文在追溯智该法师师承关系的基础上,纠正了《长安发现唐智该法师碑》一文的某些结论。文章认为,智该法师是隋末唐初著名的义学高僧,他虽曾讲习唯识经论,但与唯识宗开创无关。智该葬在终南山楩梓谷,其碑出土在白塔寺,这一切表明他是一位三阶教信奉者。
- 介永强
- 关键词:隋唐佛教义学三阶教
- 唐都长安城的佛教寺院建筑被引量:8
- 2014年
-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期,也是中国佛教寺院建设的兴盛期。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规模宏大、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长安城西市和东市周围以及城东南隅和城东北隅,呈现出西密东疏、北密南疏的特点。佛教寺院主院不建佛塔始于唐高宗初年,到唐高宗后期,建塔于别院的新式布局即成为流行的规制。佛教寺院有单院式佛寺和多院式佛寺两种基本类型,它们都以佛殿(堂)为中心,佛塔建在寺侧、寺后或别院,甚或不建塔,这是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的突出特点。这是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重大转折点,影响十分深远。
- 介永强
- 关键词:佛教寺院建筑佛殿佛塔
- 《唐侍书僧崇简墓志》跋
- 2015年
- 《唐侍书僧崇简墓志》全称《大唐西崇福寺故侍书僧崇简墓志铭并序》,2005年秋出土于河南洛阳北邙山,拓片见录于赵君平、赵文成编《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二一九号,志文楷书,共18行,满行17字,全文如下:大唐西崇福寺故侍书僧崇简上人墓志铭并序开元廿二年四月廿四日陈潭撰并书法师讳崇简,俗姓张,京兆长安郡人。在世三十八年,以大唐开元廿二载三月十五日冥化。初,上人苦节清起,英范卓立,练空云心,落尽花意,遂剃发出俗,授于一行禅师。禅师戒定悟寂,我默以知之;
- 介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