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212010310305)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212010310305)

作品数:3 被引量:71H指数:3
相关作者:范曼曼吴鹏豹张欢陈富荣魏晓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土壤
  • 1篇地统计
  • 1篇地统计学
  • 1篇有机质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质
  • 1篇土壤重金属
  • 1篇重金
  • 1篇重金属
  • 1篇富硒土壤
  • 1篇半方差函数
  • 1篇长江
  • 1篇长江安徽段

机构

  • 3篇安徽省地质调...
  • 2篇南京大学

作者

  • 2篇高超
  • 2篇魏晓
  • 2篇陈富荣
  • 2篇张欢
  • 2篇吴鹏豹
  • 2篇范曼曼
  • 1篇高翔
  • 1篇贾十军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资源调查与环...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采样密度对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解析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确定合理的采样密度以便更有效地揭示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异,是提高土壤质量评价工作准确性的前提。本文以合肥市北部地区为例,从5 207个土壤采样点(采样密度为1个/km2)中重复20次随机抽取不同采样密度的六个样本子集(对应采样密度分别是0.8个/km2、0.56个/km2、0.39个/km2、0.28个/km2、0.19个/km2、0.13个/km2),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采样密度对土壤有机质(SOM)空间变异解析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不同采样密度下,有机质含量的均值差异不显著,各样本对总体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土壤有机质表现出中等的空间相关性,采样密度为0.28个/km2时探测到的SOM含量变异结构中结构性组分比例最高。采样密度小于0.28个/km2时,则局部细节信息被过滤,不能准确充分地表现其空间变异特征。在研究区的这种自然地理条件和土地利用方式下,若评价目的主要针对土壤肥力质量,揭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最佳采样密度应为0.28个/km2。若是针对区域土壤碳汇潜力,则大约22 km2布置一个采样点即可获得预期的效果。
范曼曼吴鹏豹张欢魏晓陈富荣高超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地统计学半方差函数
安徽省富硒土壤评价标准及富硒土壤成因浅析被引量:56
2013年
富硒土壤作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资源日益引起重视,如何界定富硒土壤没有相关标准。本文依据调查分析数据,以地球化学统计为基础,以生态效应为检验标准,提出了安徽省硒元素景观分级及富硒土壤界定标准。根据富硒土壤区表、深层土壤比值统计结果,提出了辨别自然成因或人为污染形成的富硒土壤定量标准,为建立安徽省地方性富硒土壤评价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贾十军
关键词:富硒土壤
长江安徽段江心洲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在长江安徽段15个面积较大的江心洲采集表层(0~20 cm)和深层(150~180 cm)土壤样品,研究其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和来源.表层土壤中Cd、Hg、Pb、Cu和Zn等元素平均含量分别是深层的2.33、1.67、1.35、1.48和1.43倍.以长江沉积物背景值作为基线值进行的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富集程度依次为Cd>Hg>Cu>Zn>As>Pb.不同江心洲之间以及同一江心洲内部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差异,主要与江心洲的成因及其发育演变过程有关,近期淤长的部分,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通常比较高.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富集主要与细颗粒物质的粒径效应、含钙矿物对Cd等元素的固定,以及受燃煤影响的大气沉降输入有关.利用因子得分-多元回归法量化了不同来源重金属的贡献,土壤粒度端元对研究区土壤Ni、Cu、Pb、Zn、As、Cd的贡献率均超过70%.
魏晓吴鹏豹张欢范曼曼陈富荣高翔高超
关键词:重金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