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108)
- 作品数:8 被引量:116H指数:5
- 相关作者:杭悦宇徐珞珊周义锋黄春洪周义峰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萆薢类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应用HPLC方法测定了薯蓣属根状茎组10种1亚种1变种植物23个样本,建立了萆薢类药材总皂苷元粗提物的HPLC指纹图谱。色谱柱为Zorbax Eclipse XDB-C18柱(4.6×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柱温30℃,检测波长为203 nm。结果表明,用上述条件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共标示出7个共有峰,且可较全面地反映萆薢类药材的皂苷元类成分,为萆薢类药材薯蓣属根状茎组植物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一种方法。
- 陈丙銮周义锋陈宝儿杭悦宇
- 关键词:薯蓣属薯蓣皂苷元HPLC指纹图谱
- 中国盾叶薯蓣主要居群种质分析被引量:24
- 2003年
-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 HPLC)对中国重要的甾体激素药源植物盾叶薯蓣具有代表性的9个野生居群和3个栽培居群的薯蓣皂苷元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经引种至江苏南京栽培1a后各居群薯蓣皂苷元含量变化、根茎的年生长量以及根茎含水量。结果表明:薯蓣皂苷元含量及其栽培前后含量变化与盾叶薯蓣种质有关,不同种质之间差异较大;栽培居群根茎生长量明显高于野生居群。薯蓣皂苷元含量及其变化与根茎中水分含量无明显相关性。薯蓣皂苷元含量的遗传稳定性应作为优良种质筛选的首要标准。
- 黄春洪杭悦宇周义锋郭可跃李正
- 关键词:盾叶薯蓣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薯蓣皂苷元居群种质分析良种筛选
- 中国薯蓣属植物地下茎淀粉粒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被引量:25
- 2006年
- 对中国薯蓣属(Dioscorea L.)40个种类地下茎的淀粉粒形态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中国薯蓣属植物地下茎淀粉粒主要有单粒和复粒2种形态。单粒淀粉粒以类圆形为主,脐点多为点状。复粒淀粉粒可分为2类:A型由2~3个淀粉小粒构成,以卵圆形和三角形为主,脐点点状且大多不明显,少数种类层纹清晰;B型由10个以上的淀粉小粒构成,以圆形为主,脐点不明显,无层纹。根状茎组(Sect.Stenophora Uline)、基生翅组(Sect.Opsophyton Uline)和周生翅组(Sect.Enantiophyllum Uline)均为单粒淀粉粒;顶生翅组(Sect.Shannicorea Prain et Burkill)为复粒淀粉粒A型;丁字型毛组(Sect.Combilium Pra Jnet Burkill)和白薯莨组(Sect.Lasiophyton Uline)为复粒淀粉粒B型;复叶组[Sect.Botryosicyos(Hochst.)Uline]兼有单粒和复粒淀粉粒。淀粉粒形态特征支持白薯蓣(D.hispida Dennst.)由复叶组分出单列成组及毛芋头薯蓣(D.kamoonensis Kunth)和高山薯蓣(D.delavayi Franch.)互为独立种的分类学处理。
- 杭悦宇徐珞珊史德荣秦慧贞周义峰
- 关键词:薯蓣属地下茎分类学意义
- 薯蓣属根状茎的组织结构和萆薢类药材鉴别被引量:5
- 2006年
- 应用显微镜观察了中国薯蓣属根状茎组17种1亚种1变种根状茎组织结构。结果显示,(1)根状茎均由周皮、内外侧基本组织和散生维管束组成;(2)木栓层外方常见被挤压或残留的基本组织薄壁细胞,并有木化厚壁细胞及石细胞;外侧基本组织含有散生或稀疏排列成环的粘液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内侧基本组织占广大部位,薄壁细胞愈近中央部位的愈大,维管束绝大部分外韧型,无形成层;(3)木质部有大型管胞或导管,管壁孔纹或网纹增厚,大形筛管易见,导管多短节状,显示了演化上的原始性;淀粉粒形态结构多样。结果表明,薯蓣属根状茎组织结构特点可作为分类依据,并显示了该组为一个自然类群。其中,药材粉萆薢(粉背薯蓣、叉蕊薯蓣)、绵萆薢(绵萆薢、福州薯蓣)的原植物根茎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鉴别意义。
- 杭悦宇秦慧贞徐珞珊史得荣李碧媛
- 关键词:薯蓣属根状茎
- 黄独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22
- 2006年
- 采用ISSR标记技术研究了我国14个黄独样品的遗传多样性.从55条简单重复序列引物中筛选出9条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70条带,其中67条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95.71%,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7.8条带.黄独原变种内Nei s基因多样性(h)为0.294 9,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91 1,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444 8.种水平h为0.326 3,Ne为1.552 9,I为0.488 3.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782 1,基因流(Nm)为0.139 3.聚类分析表明来自海南省和台湾省的样品与我国内陆的样品较早分离.据此可将来自我国内陆的样品分为5组.ISSR聚类分析基本上支持依据形态特征对黄独变种的划分.同时实验结果也表明,云南可能是黄独在我国的分化中心.
- 郑玉红夏冰杭悦宇周义峰王筱璐吴宝成
- 关键词:ISSR聚类分析
- 盾叶薯蓣叶片形态多样性研究被引量:30
- 2004年
- 盾叶薯蓣不同单株、同株不同部位叶片形态变异较大。利用数量分类和统计的方法 ,以 11个居群的 82个盾叶薯蓣单株为材料 ,对各居群叶片的 7个形态特征值进行了测量 ,并以此计算出 5个导出值。统计表明 ,各个特征值变异很大 ,相对标准误差均超过了 0 2 ;UP GMA法将 82份单株聚为 3个大类群 ,第一组为长叶型 ,第二组为宽叶型 ,第三组为普通型 ,大部分叶片属于第三组。同株不同部位叶片形态差异比较结果表明 ,基部和中部叶片差异较大 ,而中部和上部叶片形状接近。同一单株不同部位叶斑纹和叶尖类型相同。
- 杭悦宇黄春洪穆森徐珞珊
- 关键词:盾叶薯蓣薯蓣皂苷元含量
- 我国盾叶薯蓣居群遗传结构分析被引量:22
- 2003年
-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 (RAPD)标记 ,分析研究了中国 1 1个盾叶薯蓣居群 82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1 5个寡聚核苷酸引物扩增共得到 1 0 8条带 ,其中 96条为多态带 ,占 88 89%。Shannon多样性指数 (I)为 0 30 93 ,居群水平的变异从 0 1 564到 0 30 98,物种水平的Nei基因多样度 (h)为 0 2 4 99,居群水平的变化范围为 0 1 60 7到 0 2 1 37。遗传变异分析表明 ,物种水平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 0 341 5 ,居群间的基因流Nm 为 0 9641 ,居群间遗传交换小。分子方差分析 (AMOVA)表明 ,居群内变异为 68 96 % ,地区间变异为 1 9 45% ,居群间变异为 1 1 58%。聚类结果以长江为界 ,将盾叶薯蓣分为南北两个大类群。研究结果对盾叶薯蓣种质的迁地保护有重要意义。
- 黄春洪杭悦宇周义锋史德荣郭可跃
- 关键词:盾叶薯蓣居群
- 粉背薯蓣雄花的形态发生被引量:3
- 2008年
- 通过田间观察与石蜡切片法,对粉背薯蓣雄花的发生发育进行了形态与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粉背薯蓣雄花为功能上的单性花,花芽分化时雄蕊原基正常启动,随后,3枚雄蕊正常发育,3枚雄蕊退化。成熟雄蕊药隔分叉、变宽呈加厚短叉状,退化雄蕊呈花丝状,顶端分叉或膨大成瘤状。初步分析了花部构件的演变与功能的关系。对粉背薯蓣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的观察表明,花药具4个花粉囊,花药壁发育为单子叶型,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1层和绒毡层组成,绒毡层为腺质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为四面体型排列,偶有左右对称型排列,成熟的花粉粒为二细胞型。
- 李翌杭悦宇王庆亚吴宝成王筱璐赵亚美
- 关键词: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