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2AA101104-3)
-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2
- 相关作者:刘宗华李浩川李卫华付志远胡彦民更多>>
- 相关机构: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 优质高产新型玉米杂交种豫单112的选育被引量:2
- 2014年
- 豫单112系河南农业大学以自选系L217为母本、L119A为父本杂交育成的优质、高产、多抗、中穗型玉米杂交种,在河南省预试、区试和生产试验中表现优异,2014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玉2014006。
- 李浩川汤继华谭晓军丁冬付志远李卫华胡彦民刘宗华
-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优质高产选育杂交育成
- 基于单片段代换系群体的玉米开花期性状QTL分析被引量:10
- 2014年
- 以骨干自交系许178背景的综3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为基础材料,利用105个SSSLs群体通过在浚县、许昌的田间试验,共鉴定出47个控制玉米开花期相关性状的QTL,包括散粉期的QTL 14个,吐丝期的QTL 16个,ASI的QTL 17个,其中,1个散粉期的QTL、2个吐丝天数的QTL和4个ASI的QTL在2种环境下被重复检测到.
- 曹浩飞王彬毛克举李卫华丁冬付志远胡彦民
- 关键词:玉米单片段代换系QTL定位
- 玉米不同基础群体孤雌生殖诱导系诱导能力评价被引量:5
- 2015年
- 从10个不同基础群体各选5个诱导率较高的孤雌生殖诱导系,50个诱导系为父本,以郑单958杂交种为母本,分别杂交进行诱导能力评价。结果表明,10个不同基础群体间诱导率存在极显著差异,9号基础群体的平均诱导率高达11.26%,居第1位;2号群体次之,平均诱导率为9.74%。不同基因型诱导系间诱导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诱导系5-2、9-4、5-4、9-3、9-1、2-5、9-5和9-2的诱导率均达到10%以上,其中5-2诱导率最高,达到14.12%。同一诱导系不同杂交诱导果穗之间也存在极显著差异,50个诱导系平均变异系数达47.28%,其中5-4、2-3和3-1等诱导系各自不同诱导果穗间的诱导率变异系数均在5%以下,1-5、8-2、8-1和10-2则高达50%以上。诱导率不仅受父本诱导系基因型的控制,同时与父本基因型的稳定性表达及与母本的雌配子体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诱导率高的群体中更有利于选到诱导率高而稳定的诱导系。
- 李浩川杨继伟曲彦志陈琼陈绍江刘宗华
- 关键词:玉米单倍体诱导率
- 利用近红外光谱进行玉米杂种优势类群划分的可行性研究(英文)
- 2017年
- 准确地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可有效地指导种质的改良、杂种优势模式的构建和新品种的选育。目前主要利用系谱法、配合力测定、同工酶和分子标记等进行玉米杂种优势类群的划分,这些划分方法成本高,操作复杂,甚至有的方法还需破坏种子。本文探索了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快速、无损地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可行性。使用MPA型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漫反射模式采集整粒玉米种子的光谱,用滑动平均窗口平滑、一阶差分导数、矢量归一化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将光谱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降维到低维空间,使用层次聚类法对A组6个中国的骨干自交系和B组的6个优良自选系共12个材料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结果将A组6个自交系划分为3类,A1(郑58)和A2(掖478)为一类,A3(昌7-2)和A4(黄早四)为一类,A5(Mo17)和A6(四F1)为一类,这与系谱法分析结果高度吻合。对B组6个自选系,将B1和B2,B3和B4,B5和B6分别划分为一类,与SSR标记的类群划分结果一致。由此可见,利用NIRS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类群是简便、快速、高效、可行的方法。
- 贾仕强李浩川安冬刘宗华
- 关键词:玉米杂种优势类群聚类分析近红外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