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00872)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陈罡钱进先陆士奇赵益明李磊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南京医科大学解放军第101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网膜
  • 4篇蛛网膜
  • 4篇蛛网膜下
  • 4篇蛛网膜下腔
  • 4篇蛛网膜下腔出...
  • 4篇下腔出血
  • 4篇膜下
  • 4篇出血
  • 3篇动脉
  • 3篇血管
  • 2篇动脉瘤
  • 2篇动脉瘤性
  • 2篇血管性假血友...
  • 2篇血管性假血友...
  • 2篇血友病
  • 2篇血友病因子
  • 2篇缺血
  • 2篇脑缺血
  • 2篇假血友病因子
  • 2篇病因

机构

  • 6篇苏州大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解放军第10...

作者

  • 6篇陈罡
  • 2篇李磊
  • 2篇赵益明
  • 2篇陆士奇
  • 2篇钱进先
  • 2篇王中
  • 1篇曾骏文
  • 1篇胡童
  • 1篇贾阳
  • 1篇时忠华
  • 1篇李琦
  • 1篇黄亚波
  • 1篇刘泽昊
  • 1篇吴凌云
  • 1篇时飞
  • 1篇王伟
  • 1篇虞正权
  • 1篇崔冬梅
  • 1篇陈传新

传媒

  • 4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眼科新进展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与ADAMTS13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了解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与ADAMTS13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aneurysmaXsubarachnoidhemorrhage,aSAH)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9例,分成迟发性脑缺血组(DCI组)和非迟发性脑缺血组(无DCI组)、脑血管痉挛组(CVS组)和无痉挛组(无CVS组)、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引入正常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行CT、DSA和(或)CT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排除标准:(1)入院时发病已超过72h或即将死亡患者;(2)在外院已接受手术、介入或内科保守治疗患者;(3)正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其他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4)有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近期有感染性疾病、孕期患者。分别在SAH后第1天、第4天、第10天收集静脉血,使用ELISA方法检测vwF抗原和ADAMTS13活性,观察其动态变化,TCD检测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VMCA),出院时行GOS预后评分。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行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血浆vWF水平在DCI组、CVS组及预后不良组第1天、第4天、第10天3个时间点均高于健康对照组,DCI组与无DCI组相比在第1天、第4天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4天、第10天,CVS组与无CVS组,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CI组与预后不良组在T1时间点血浆ADAMTS13活性显著下降;而在是否发生CVS患者之间血浆ADAMTS13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血浆vWF水平升高、ADAMTS13活性下降与DCI发生有关,并且�
钱进先李磊陆士奇陈罡赵益明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VWFADAMTS13迟发性脑缺血
全反式视黄酸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2020年
目的探讨梯度浓度全反式视黄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活性氧(ROS)活性。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从蛋白水平检测梯度浓度ATRA对ARPE-19细胞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标记蛋白表达的影响。观察抗氧化剂NAC及ERS抑制剂Salubrinal抑制ARPE-19细胞诱导ROS和ERS的作用。结果CCK-8检测结果显示ATRA处理ARPE-19细胞24 h和48 h后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3.88μmol·L-1和11.99μmol·L-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10.0μmol·L-1、15.0μmol·L-1、20.0μmol·L-1ATRA处理后细胞凋亡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2.5μmol·L-1、5.0μmol·L-1、10.0μmol·L-1、20.0μmol·L-1ATRA处理后细胞的ROS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ERS标记蛋白C/EBP同源蛋白(C/EBPhomologous protein,CHOP)、结合免疫球蛋白(binding immunoglobulin protein,BIP)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经ATRA处理的模型组较对照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CHOP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NAC-ARTA处理组、Salubrinal-ARTA处理组及NAC-Salubrinal-ARTA联合处理组较模型组的VEGF-A、CHOP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ATRA通过激活ROS和ERS信号通路诱导ARPE-19细胞凋亡。
吴娟崔冬梅曾骏文
关键词:全反式视黄酸视网膜色素上皮凋亡内质网应激
褪黑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及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神经元细胞凋亡、坏死及继发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8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组(n=20)、单纯SAH组(n=20)、SAH+安慰剂治疗组(n=20)和SAH+褪黑素治疗组(n=20),经大鼠自体尾动脉(股动脉)非肝素化动脉血在20 s内注入视交叉池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褪黑素注射剂量为150 mg/kg,1次/12 h,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建模后48h处死各组部分大鼠,取血凝块周围的皮层脑组织(额颞底)做标本,通过TUNEL荧光染色及Fluoro-Jade B荧光染色测定神经元凋亡及坏死的情况,各组剩余大鼠在SAH后48小时开始通过Morris水迷宫试验测试其认知功能。结果:SAH组大鼠的活动功能评分、Morris水迷宫试验的逃避潜伏期及总路程、神经元细胞凋亡和坏死的百分比均较正常对照组大鼠显著升高(P<0.01),而褪黑素治疗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安慰剂治疗组(P<0.05),但SAH组和安慰剂组之间以上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褪黑素可能通过减少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和坏死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
吴凌云王中陈罡季骋远王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褪黑素脑损伤
vWFGMP-140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被引量:3
2013年
的了解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与GMP-140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0-04-2011-04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9例,分成迟发性脑缺血组(DCI组)和非迟发性脑缺血组(无DCI组)、脑血管痉挛组(CVS组)和无痉挛组(无CVS组)、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引入正常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在SAH后第1天、第4天、第10天收集静脉血,使用ELISA方法检测vWF和GMP-140水平,观察其动态变化;TCD检测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VMCA),出院时行GOS预后评分。结果①血浆vWF水平在DCI组、CVS组及预后不良组第1天、第4天、第10天均高于正常对照组,DCI组与无DCI组在第1天、第4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天、第10天CVS组与无CVS组、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血浆GMP一140水平在各组早期均显著升高,在第1天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血浆vwF、GMP-140水平与预后相关,并且早期vWF水平与DCI发生相关。
钱进先李磊陆士奇陈罡赵益明
关键词:动脉瘤性
去铁敏干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溶酶体组织蛋白酶表达研究
2013年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Subarachnoid Hemorrhage)早期脑损伤中溶酶体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溶酶体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的表达变化及去铁敏(DFO)对其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6只),SAH模型组(6只),安慰剂组(6只),DFO药物组(6只),视交叉前池注血法(APC)制作大鼠SAH模型,免疫组化分别检测Cathepsin D、Cathepsin B的蛋白表达,干湿法测定48 h脑含水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SAH模型组大鼠48 h后Cathepsin D、Cathepsin B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强,水肿指数增高,DFO药物组大鼠48h后Cathepsin D、Cathepsin B的蛋白表达较SAH组明显减低,水肿指数减低。结论:Cathepsin D、Cathepsin B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表达增强,DFO能减少其表达并对早期脑损伤有保护作用,溶酶体可能参与了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的过程,稳定溶酶体膜,减少Cathepsin B/D的释放可能为SAH后早期脑损伤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贾阳虞正权陈罡陈传新刘泽昊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溶酶体CATHEPSINCATHEPSIN
颈动脉狭窄的显微外科治疗
2015年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疗效,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VD)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19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资料。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症状。颈动脉狭窄程度2例中度狭窄,17例重度狭窄。同时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均在显微镜下操作。1例采用补片成形。18例术中采用TCD及MVD监测下完成,1例未采用超声监测。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无死亡率。术前脑缺血症状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均未发现过度灌注的并发症。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MVD及TCD监测对于显微手术有着重要意义。
时飞姜虹宇时忠华陈罡黄亚波
关键词:颈内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微血管多普勒超声显微外科手术
SNAP-25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2013年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突触小体相关蛋白(SNAP-25)在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42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SAH后1、3、5、7、14天共7组,经大鼠自体股动脉(尾动脉)非肝素化动脉血注入视交叉池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3、5、7、14天后处死大鼠,取颞叶皮层、海马、小脑做标本,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测定SNAP-25,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SAH组中SAH后1天的SNAP-25蛋白水平降低明显(P<0.05);SAH后3天蛋白水平达到最低值(P<0.01);SAH后5、7天的SNAP-2蛋白水平虽降低但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SAH后14天的SNAP-2蛋白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NAP-2在SAH后72小时明显下降,后逐渐上升,至14天时基本恢复正常。
胡童王中陈罡李琦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WESTERNBLOTSD大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