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2315)
- 作品数:14 被引量:10H指数:2
- 相关作者:林矫矫傅志强洪炀李浩陆珂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免疫蛋白质组学及其在病原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2年
- 免疫蛋白质组学是蛋白质组学与免疫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该文介绍了免疫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技术及其在病原生物学中的应用,并对其在诊断抗原及疫苗分子筛选中的应用前景及发展的局限性进行了论述。
- 洪炀傅志强朱传刚陆珂杨健美李浩石耀军苑纯秀林矫矫
-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
- 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和童虫抗原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的初步分析
- 2017年
- 本文采用不同浓度的日本血吸虫虫卵抗原(SEA)、童虫抗原(SSA)刺激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结果显示SEA抗原能明显刺激巨噬细胞增殖分化(SI〉2),且多数巨噬细胞形态发生了改变并出现细胞死亡。实时定量荧光PCR结果显示,在SEA、SSA抗原刺激下,巨噬细胞TNF-α、IL-6、IL,10和CCL2的mRNA表达量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血吸虫抗原对巨噬细胞的刺激作用可能在宿主抗血吸虫感染的先天免疫应答和虫卵肉芽肿形成免疫调节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沈元曦张祖航韩宏晓傅志强洪炀林矫矫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巨噬细胞虫卵抗原
- 日本血吸虫七跨膜基因SjSTMP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 2018年
- 本实验室在扩增血吸虫Wnt信号通路Frizzled受体家族新成员过程中,获得了一个新的七跨膜蛋白(Schistosoma japonicum seven transmembrane protein,Sj STMP)的编码基因,编码含有114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Sj STMP蛋白仅与Frizzled蛋白具有相似性,有7个穿膜区,N端也具有半胱氨酸富集区,具有作为细胞表面受体的结构基础。Sj STMP的转录随发育调节,在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性别间Sj STMP m RNA水平存在差异,在同一发育阶段的发育正常与发育不良虫体间Sj STMP m RNA水平也存在差异。Sj STMP蛋白在虫体组织内广泛分布,无组织特异性。Sj STMP蛋白功能的进一步确定,将有助于在分子水平了解血吸虫发育调控过程。
- 贾英英叶忠雪冯新港陆珂李浩林矫矫赵权苑纯秀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
- 日本血吸虫SjIrV1的基因特性及免疫保护效果
- 2013年
- 钙结合蛋白是日本血吸虫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蛋白,具有非常广泛而重要的功能。在课题组日本血吸虫体被表膜蛋白研究基础上,利用PCR技术克隆了中国大陆株日本血吸虫66 kDa钙结合蛋白(SjIrV1)编码基因的cDNA序列,BLAST分析与菲律宾株日本血吸虫SjIrV1 cDNA编码序列一致,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童虫和成虫期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中在35 d和42 d成虫中表达量较高,在42 d雌虫中该基因表达水平远高于42 d雄虫。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SjIrV1,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诱导表达,重组蛋白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以及串联质谱法(MS/MS)鉴定所获蛋白为目的蛋白SjIrV1。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蛋白能被感染日本血吸虫鼠血清和免疫鼠血清所识别,SjIrV1蛋白在虫体各发育阶段中均表达。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观察表明SjIrV1主要分布在日本血吸虫成虫的表膜。应用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后,免疫鼠血清中检测到较高水平的特异性IgG、IgG1和IgG2a抗体。结果表明SjIrV1可能在日本血吸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魏梅梅熊雅念洪炀黄莉妮孟培培艾德宙张旻傅志强刘升发林矫矫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钙结合蛋白免疫原性免疫保护
- 日本血吸虫抱雌沟蛋白DNA疫苗的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为构建含日本血吸虫抱雌沟蛋白(SjGCP)完整ORF的核酸疫苗,评估该核酸疫苗在小鼠体内诱导抗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及其保护机制,将编码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抱雌沟蛋白基因ORF片段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中,用重组质粒pVAX1-SjGCP三次肌肉注射BALB/c小鼠,攻击感染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后第42天剖杀小鼠冲虫,计算减虫率及肝和粪便的减卵率,评估其免疫保护效果。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第3次免疫后小鼠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占总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细胞因子IL-4、IFN-γ表达水平,探讨核酸疫苗的免疫机制。结果显示,小鼠经pVAX1-SjGCP质粒免疫后诱导了31.9%的减虫率,以及47.85%、68.04%的肝减卵率和粪便减卵率,与PBS组差异显著;pVAX1-SjGCP免疫组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百分比增加,细胞因子IFN-γ及特异性IgG水平提高,与pVAX1组差异显著。结果表明,血吸虫抱雌沟蛋白基因DNA疫苗能够诱导宿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产生Th1/Th2型混合的细胞免疫反应,具有一定的抗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
- 张娟吕立婷洪炀傅志强林矫矫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ORF核酸疫苗免疫机制
- 重组抗原rSjPGM和rSjRAD23用于检测山羊日本血吸虫病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以日本血吸虫基因重组抗原SjPGM(rSjPGM)和SjRAD23(rSjRAD23)作为诊断抗原,以日本血吸虫虫卵抗原(SEA)作为对照抗原,应用间接ELISA方法对91份日本血吸虫感染山羊血清、44份健康山羊血清、12份捻转血矛线虫感染山羊血清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rSjPGM和rSjRAD23的敏感性分别为81.3%和66.0%,特异性均为100%,和捻转血矛线虫病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把两种抗原等量混合后检测的敏感性提高到91.2%,特异性下降至95.5%,和捻转血矛线虫感染山羊血清无交叉反应;以SEA作为诊断抗原的敏感性为100%、但特异性仅为75.0%,并且和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病血清有25.0%的交叉反应。结果表明,rSjPGM和rSjRAD23混合抗原可作为诊断抗原,用于山羊血吸虫病诊断。
- 吕超洪炀傅志强陆珂曹晓丹王涛贾秉光韩倩朱传刚李浩林矫矫
- 关键词:山羊日本血吸虫病
- 日本血吸虫钙调神经磷酸酶B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表达产物的免疫保护效果的评估被引量:1
- 2014年
- 为掌握日本血吸虫钙调神经磷酸酶B亚基(CNB)特性并评估其作为候选疫苗分子的潜力,采用PCR方法扩增日本血吸虫CNB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ET-28a(+)-CNB,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并用His-Bind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重组蛋白rCNB。Western-blot结果显示,rCNB能被该重组蛋白免疫小鼠血清识别,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表明,CNB主要分布在日本血吸虫虫体的睾丸、卵巢等生殖器官中,在表膜中也有少量分布。用重组蛋白rCNB结合ISA206佐剂免疫BALB/c小鼠,结果 rCNB诱导小鼠产生了27.93%(P<0.05)的减虫率和42.93%(P<0.01)的肝减卵率。结果表明,日本血吸虫CNB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为深入研究日本血吸虫钙调神经磷酸酶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伍妙梨韩艳辉曹晓丹张旻马帅郭小勇李长健王馨茁洪炀陆珂林矫矫傅志强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免疫保护
- 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虫体超微结构观察被引量:1
- 2016年
- 为探寻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性别间血吸虫生物学反应差异性的结构基础,本研究对不同发育阶段及雌、雄虫体间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经比较发现,血吸虫的体被和肠上皮两个直接跟外界接触的界面均在童虫阶段薄而致密,而成虫阶段这两个界面都更厚而稀疏。雌虫体被比同一发育阶段的雄虫体被致密,基膜比雄虫厚。了解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及雌雄虫体间超微结构的差异性,有助于解释其生物学反应的差异性。
- 邓玲玲张向前冯新港贾英英许静秀史永红李浩陆珂林矫矫苑纯秀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发育超微结构
- 日本血吸虫dysferlin基因的克隆及重组蛋白免疫原性的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为评估日本血吸虫dysferlin重组蛋白(rSjDF)的免疫原性,利用PCR技术扩增SjDF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SjDF,诱导表达重组蛋白rSjDF,并用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体。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SjDF进行蛋白组织定位。应用Western-blot、ELISA及Bio-Plex悬液芯片技术检测重组蛋白诱导的免疫反应。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SjDF主要分布于血吸虫体被表膜。Western-blot结果显示rSjDF能被该重组蛋白免疫小鼠血清识别,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rSjDF能诱导小鼠产生高水平的特异性IgG、IgG1、IgG2a抗体和IL-2、IL-4、IL-12p70、IL-10、IFN-g等细胞因子。结果表明,制备的重组抗原能刺激小鼠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为筛选新的血吸虫疫苗候选分子奠定了基础。
- 熊雅念魏梅梅洪炀黄莉妮孟培培艾德宙韩艳辉傅志强林矫矫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DYSFERLIN基因克隆免疫应答
- Characterization of VAMP2 in Schistosoma japonicum and the Evaluation of Protective Efficacy Induced by Recombinant SjVAMP2 in Mice
- Background:The host-interactive tegument of Schistosomes appears to be a successful strategy to survival in th...
- 韩倩Yang HongZhiqiang FuMin ZhangXiaodan CaoYantao liuShuai MaYuntao GuoKe LuChuangang Zhu林矫矫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