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99424)

作品数:31 被引量:542H指数:14
相关作者:汪青春时兴合秦宁生刘晓东杨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青海省气候中心西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天文地球
  • 3篇水利工程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冶金工程

主题

  • 7篇降水
  • 6篇青藏
  • 5篇气候
  • 5篇气温
  • 5篇青藏高原
  • 4篇变暖
  • 3篇圆柏
  • 3篇树轮
  • 3篇降水变化
  • 2篇太平洋海温
  • 2篇年代际
  • 2篇年降水
  • 2篇年降水量
  • 2篇平均最高气温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气候变暖
  • 2篇气温变化
  • 2篇青海湖流域
  • 2篇全球变暖
  • 2篇最高气温

机构

  • 16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青海省气候中...
  • 5篇西北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中国气象局成...
  • 4篇青海省气象台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青海省气象局
  • 2篇兰州大学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中国大气本底...

作者

  • 11篇汪青春
  • 10篇时兴合
  • 9篇秦宁生
  • 8篇刘晓东
  • 5篇杨东
  • 3篇张彭熹
  • 3篇刘青春
  • 3篇邵雪梅
  • 3篇罗超
  • 3篇彭子成
  • 3篇李生辰
  • 3篇苏忠诚
  • 3篇李新周
  • 3篇刘卫国
  • 3篇朱西德
  • 3篇冯蜀青
  • 2篇安芷生
  • 2篇李栋梁
  • 2篇郭盼盼
  • 2篇李应业

传媒

  • 3篇中国沙漠
  • 3篇第四纪研究
  • 2篇高原气象
  • 2篇干旱区研究
  • 2篇青海气象
  • 2篇Scienc...
  • 1篇资源科学
  • 1篇青海环境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化学
  • 1篇湖泊科学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地理科学
  • 1篇气象科技
  • 1篇山地学报
  • 1篇过程工程学报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9
  • 15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6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疆罗北洼地湖相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的变化序列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37
2008年
测定了新疆罗布泊地区湖相沉积物CK-2钻孔样品的总有机碳含量(TOC)及其同位素组成、碳酸盐含量和C/N比值等环境代用指标,以及石膏矿物的质谱-铀系年龄。测试结果表明,20~9kaB.P.期间沉积物δ13Corg.在-23.4‰^-16.1‰之间波动且阶段性明显,与TOC呈现良好的相关关系,整体变化趋势同南极Dome C冰芯中记录的全球大气CO2浓度一致;C/N比值表明有机碳来源主要是陆生高等植物。因此大气CO2浓度变化是影响20~9kaB.P.期间罗布泊湖相沉积物δ13Corg.值变化的主导因素,周围山体上C3/C4植物相对生物量的变化则是另一重要因素。依据δ13Corg.的变化序列将此时间段湖区古环境的演化分成6个阶段:20.0~14.1kaB.P.期间受到末次盛冰期的影响,气温偏低,湖水丰沛;14.1~13.3kaB.P.是一个气候不稳定期,冷暖波动较频繁,但以暖为趋势;13.3~12.8kaB.P.期间经历了一段冷期,于12.8kaB.P.结束了末次冰期,随后气候开始转暖至11.8kaB.P.;其后气温再次变冷并维持到10kaB.P.;最后从10kaB.P.进入全新世暖期。δ13Corg.序列明显向偏负方向变化,表明该地区变暖的趋势相当明显。罗布泊地区日益干旱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尤其是受到全球CO2浓度的不断升高所制约。
罗超刘卫国彭子成杨东贺剑峰刘桂建张彭熹
关键词:有机碳同位素大气CO2浓度
TRMM多卫星降水分析资料揭示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被引量:89
2008年
本文在对比了TRMM多卫星降水分析TMPA(TRMM Multi-satellite Precipitation Analysis)资料和中国643个气象站观测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基础上,采用2002-2006年夏季TMPA每小时降水量资料,用合成分析和谐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夏季降水量和降水频率的日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平均降水量和降水频率日变化谐波分析的标准振幅显示出青藏高原地区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高原中部地区对流活动日变化最强,其次是高原西南方向的印度半岛地区.谐波分析的位相表明降水量和降水频率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具有选择性,高原中部降水量最大值多集中在傍晚前后,高原以东的四川盆地通常在夜晚,尤其是在后半夜达到最大值,而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地区对流活动则分别在上午和下午最为活跃.青藏高原以东地区降水量日变化的位相明显不同于其他陆地地区,也不同于高原中部,具有自西向东传播的信号,四川盆地的夜雨现象可能是高原地区对流活动日变化自西向东传播的结果.
白爱娟刘长海刘晓东
关键词:日变化谐波分析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春夏季温度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被引量:8
2008年
从预测高原不同区域春、夏季温度趋势分布的需要出发,利用聚类分析法将高原温度场分为3个区域。通过对3个区春、夏季温度指数与前期太平洋海温相关普查,定义了与高原春、夏季温度指数相关关系清晰的海温分布型指数。冬季西太平洋海温偏高(偏低)的海温分布型造成后期高原II区春季温度偏高(偏低);冬季西太平洋海温、东太平洋海温同时偏高(偏低)的海温分布型造成后期高原II区南部、III区夏季温度偏高(偏低)。进一步分析这2种海温分布型与后期春夏季500 hPa北半球高度场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当冬季西太平洋海温指数偏高(低)时,春季高度场高纬冷空气活动的势力弱(强)且路径偏北(南),同时高原高度场较低(高),有利于(不利于)偏南气流北上,有利于(不利于)冬季向夏季环流形势的转变,春季高原中部温度偏高(偏低);而当冬季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海域海温综合指数偏高(低)时,同年夏季500 hPa高度场高原北部至中西伯利亚南部脊加强(减弱),高原及北部为高值(低值)系统活动,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弱),夏季高原中部、南部温度偏高(偏低)。
刘青春时兴合汪青春冯蜀青赵永业
关键词:太平洋海温高度场
树木年轮指示的柴达木东北缘近千年夏季气温变化被引量:27
2007年
依据采自青海海西德令哈、乌兰的树木年轮资料序列与柴达木东北缘1961~2001年夏季(6~8)平均气温资料序列之间较好的同期相关特征,重建了柴达木东北缘夏季(6~8)平均气温千年历史资料序列。运用乘积平均值、误差缩减值等方法对重建方程进行了检验,证明重建序列可信。通过分析发现,在重建的1098年中,有7个主要的冷期和6个主要的暖期,重建的气温序列存在15个主要突变时段。周期分析表明柴达木东北缘夏季气温存在46、52、61、73、91、183年和366年左右的长周期以及6.8年和2~3年的短周期。
朱西德王振宇李林秦宁生汪青春
关键词:气温
黄河源头地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1953~2004年气象资料及塘乃亥的黄河径流量资料,分析了玛多平均气温、降水量、累计积雪量、蒸发等与塘乃亥流量变化的关系,从气候角度探讨影响黄河断流的原因。
戴升唐红玉严兴起白彦芳史津梅段万秀
关键词:黄河源头断流气候变化
未来气候变暖情形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初探被引量:11
2008年
基于未来温室气体中等排放情景下气候模式给出的气候预测结果的高分辨率降尺度分析结果,运用两种方法(年均温法和高程模型法)模拟了1980—1999,2030—2049和2080—2099年3个时段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结果表明,以年均地温-1℃作为多年冻土划分依据的年均温法模拟的目前(1980—1999年)高原多年冻土面积为127.99万km2,与世界数据中心给出的青藏高原现代多年冻土面积为129.12万km2的估算接近(误差率仅为0.86%);到本世纪中期(2030—2049年),高原多年冻土面积减少为87.26万km2,退化率达到31.82%;而到本世纪末(2080—2099年),高原多年冻土面积只有69.25万km2,较目前将退化45.89%。不同高度带的对比分析还发现,与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年均气温的升高一般随海拔高度而增加的趋势相反,未来高原多年冻土的退化率将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全球变暖过程中的冻土退化,特别是高原东南部冻土向西北部的逐步退缩,对高原冻土区工程稳定性的影响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程志刚刘晓东
关键词:气候变暖冻土青藏高原
新疆罗布泊地区32.0~9.1 kaB.P.期间的孢粉记录及其古气候古环境演化被引量:23
2009年
新疆罗布泊地区罗北洼地CK-2钻孔的孢粉记录揭示出:32.0~9.1kaB.P.植被演替明显,气候干湿波动显著;晚冰期向全新世过渡期间,气候波动频繁且具突变性。31.98~19.26kaB.P.罗布泊地区处于末次冰期的盛冰期阶段,气候寒冷湿润,冷暖波动频繁,但幅度不大,研究区植被以草原-荒漠草原为主;19.26~13.67kaB.P.气候明显变为温暖干燥,植被以荒漠为主;13.67~12.73 kaB.P.气候冷湿偏干,植被以草原-荒漠草原为主;12.73~9.14kaB.P.气候冷湿与暖干交替频繁,波动幅度较大,植被逐渐由荒漠向草原-荒漠草原过渡。其中,16.45~15.39kaB.P.,14.27~13.67kaB.P.和11.74~11.23kaB.P.之间的冷颤动分别相应于老仙女木、叶仙女木和新仙女木事件;15.39~14.27kaB.P.和12.73~11.74kaB.P.之间的暖期则分别对应于欧洲博令和阿勒罗得暖期;新仙女木事件后的气候具有突变性的特点,10.49kaB.P.前后的暖事件和9.14kaB.P.前后的冷事件,成为全新世早期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孢粉浓度和花粉组合所反映的罗布泊地区晚冰期以来的气候演化同全球性的气候事件具有显著的可比性。
杨东罗超彭子成张兆峰刘卫国张彭熹
关键词:孢粉晚冰期
Response of Vegetation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o Global Warming被引量:29
2007年
Using satellite-observ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dada and station-observe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omalies fo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NH), we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variation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ir correlations with global warming from 1982 to 2002. It is found that the late spring and early summer (May-June) are the months with the strongest responses of vegetation to global warming. Based on the 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REOF) method,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first REOF spatial pattern of average NDVI for May-June reveals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zones with great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vegetation, the northern zone from the eastern Ktmlun Mountains to the southwestern Qilian Mountain and southern zone from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Himalayas eastward to the Hengduan Mountains. The vegetation, especially grassland, in the two zones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ith global warming,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71 between the first REOF of May-June vegetation and the April-May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omaly in the NH during 1982-2002. A long-term increasing trend in May-June vegetation for the plateau region as a whole is also attributed mainly to global warming although there are considerable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areas with low NDVI (grassland and shrubland) usually respond more evidently to global warming, especially since the 1990s, than those with moderate or high NDVI values.
XU WeixinLIU Xiaodong
关键词:NDVIVEGETATION
1956-2004年长江源区河川径流量的变化特征被引量:23
2007年
利用1956~2004年长江源区水文和气象台站观测的流量、气温、降水资料,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径流量的季节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突变特点。结果表明:近50a来长江源区月平均最大、最小和雨季、年及年较差流量均呈减小的趋势,月平均最小和最大流量分别出现在2月和7~8月,20世纪60和80年代的单峰峰值出现在7月,1970年代、1990年代的单峰峰值出现在8月,近14 a直门达水文站年径流共减少了96×108m^3。雨季平均流量的距平基本经历了一个“正-负-正-负”的历史变化过程,雨季和过渡季节降水量、季节积雪融水量和高山冰雪融水量所形成的总流量呈下降趋势。枯季和雨季平均流量均经历了3次明显的转折,并具有10~12 a、6~8 a和3 a的共同变化周期。
时兴合秦宁生许维俊杨贵林刘青春燕华云汪青春冯蜀青
关键词:径流量
中低纬度高原山地气候变暖对海拔高度的依赖性被引量:11
2008年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T85水平分辨率(~140km)的气候系统模式(CCSM3)在大气CO2含量每年增加1%情景下的模拟输出结果,分析了以青藏高原为代表的中低纬高原山地的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大气CO2含量的增加,中低纬高原山地气候会显著变暖。地面温度的增加以最低气温最大,其次是平均气温,而最高气温最小。同时,寒冷季节的增温大于温暖季节。而且,气候变暖对海拔高度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即增温幅度通常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25°~42°N,70°110°E)1~1.5km,3~3.5km和5~5.5km三个高程范围内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分别为3.0(3.3),3.5(3.7)和4.6(5.4)℃/100a,而冬半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分别达到3.1(3.7),3.8(4.2)和4.9(5.9)℃/100a。
刘晓东晏利斌程志刚李新周
关键词:温室效应气候变暖青藏高原海拔高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