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01CB711002)

作品数:4 被引量:107H指数:4
相关作者:杜建国许卫莫宣学戴圣潜邓晋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震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篇地球
  • 1篇地球表层
  • 1篇地球表层系统
  • 1篇地球圈层
  • 1篇地质
  • 1篇地质背景
  • 1篇地质学
  • 1篇地质学史
  • 1篇断层
  • 1篇旋回
  • 1篇旋回层序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学
  • 1篇岩石组构
  • 1篇燕山期
  • 1篇渗流
  • 1篇推覆
  • 1篇逆冲
  • 1篇逆冲推覆
  • 1篇组构

机构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1篇刘燕学
  • 1篇杨巍然
  • 1篇葛铭
  • 1篇邓晋福
  • 1篇戴圣潜
  • 1篇莫宣学
  • 1篇孟祥化
  • 1篇张家声
  • 1篇旷红伟
  • 1篇何自新
  • 1篇黄雄南
  • 1篇许卫
  • 1篇杜建国
  • 1篇费安琪

传媒

  • 2篇地学前缘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科学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3
  • 1篇200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地球表层系统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发展被引量:6
2006年
地球表层系统科学与地质学史都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特征,两者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互有关联,都是从不同角度揭示地球各种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的客观规律,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地球表层系统各地质学科中,大地构造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探讨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对地质学史也有重要意义。文中将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分为6个阶段,总结其发展的经验和过程,说明社会环境、科学路线、科技水平、思维方法等是决定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21世纪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将成为地球科学的主流之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应迅速融入地球表层系统的研究,同时也要积极创建新的大地构造理论体系。
杨巍然
关键词:地球表层系统地质学史地球圈层
鄂尔多斯西缘北段大型陆缘逆冲推覆体系被引量:40
2008年
鄂尔多斯西缘北段是一个自中生代末以来形成的、结晶基底和早古生代大陆边缘沉积盖层同时卷入的巨型陆缘逆冲推覆构造体系。根据区域地层发育、变形岩石属性、冲断层几何学以及它们与联冲断层的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不同形成阶段的3个冲断层构造组合,包括9个次级构造单元(B1-B7,BN,BS)。受冲断层运动自西向东的一致推进,整体呈现一个局部被近东西走向联冲断层切错、向东凸出的弧形:前端为陆缘褶皱冲断带;中部表现为一系列“原地”或“异地”推覆体和冲断席,发育低角度滑脱层和双冲构造;后部又被最晚期的冲断体叠置。侏罗-白垩纪为逆冲推覆构造的主要发展阶段,经历了3期主要的冲断层作用。第Ⅰ期发生在侏罗纪末,沿阿拉善-华北两类不同性质结晶基底之间的主滑脱面发生大规模冲断层作用,形成桌子山-岗德尔山褶皱冲断带。第Ⅱ期冲断层作用的持续位移,形成了具有上、下两个构造层的石嘴山-尖山大型异地推覆体,主滑脱面为石炭纪煤系地层,其中发育典型的双冲构造。新生代(距今65Ma)以来,印度-欧亚板块挤压碰撞和青藏高原早期向北推挤,加剧了鄂尔多斯西缘逆冲推覆构造的进一步发育,第Ⅲ期冲断层作用在东部陆缘褶皱冲断带形成了苏海图反冲构造的同时,在西部将异地推覆体下部的奥陶系再次推至地表。第Ⅰ期和第Ⅱ期冲断层作用累计位移幅度可能达到60~80km,第Ⅲ期冲断层作用的位移幅度为8km。相邻冲断席之间位移矢量的差异,通过近东西走向的联冲断层得到了调整。
张家声何自新费安琪李天斌黄雄南
关键词:逆冲推覆不整合
安徽沿江地区燕山期火成岩成岩成矿地质背景被引量:53
2003年
安徽沿江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Cu,Fe成矿带的中段。通过区内变质基底类型、时代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等综合研究,证明该区存在一元古宙基底缝合带,即“古岩石圈尺度不连续”,燕山期的强烈构造-岩浆-成矿活动是“古岩石圈尺度不连续”的“再活化”的表现。燕山期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以及岩浆作用有关的矿种组合表征它也是深达地幔的岩石圈尺度不连续,实质上岩石圈尺度不连续为区内的重要控岩、控矿构造,而燕山期挤压加厚环境中形成的高钾钙碱性系列火成岩及对应的Cu,Au组合、橄榄安粗岩系列火成岩及对应的Fe,S组合是岩浆成矿受壳幔相互作用和幔源物质贡献等因素控制的直接反映。同时,文中还利用了Nd-Sr同位素示踪体系对区内中、新生代地幔类型进行了初步研究,论证了中-新生代岩石圈/软流圈发生了灾变事件,区内晚中生代属富集型地幔(EMⅡ),火成岩为富集型地幔(EMⅡ)与亏损地幔(DM)或下地壳(IC)相互作用的结果,新生代则成为亏损型地幔(DM)。
杜建国戴圣潜莫宣学邓晋福许卫
下寒武统大林子组溶解蒸发岩系旋回层序及渗流构造成因被引量:8
2002年
<科学通报>第44卷第16期发表了<华北中新元古代及早古生代地震灾变事件及与Rodinia的关系>[1]一文(以下简称<华北>), 涉及辽宁大连下寒武统大林子组的成因问题. 我们曾先后于1984 ~ 1986, 1993 ~ 1995和2001年对该组地层进行过详细的旋回层序、微层序和岩石学及微组构成因研究, 对大林子组中段溶解蒸发岩系进行了几至几十厘米的超微层单元逐层观测取样, 进行室内显微岩石组构和化学组分分析.
孟祥化葛铭旷红伟刘燕学蔡国印
关键词:下寒武统旋回层序岩石学岩石组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