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3AA205030)

作品数:6 被引量:25H指数:4
相关作者:胡荣卞修武林江凯冯华吴国材更多>>
相关机构:南通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第四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脊髓
  • 4篇脊髓损伤
  • 3篇大鼠脊髓
  • 2篇蛋白
  • 2篇神经支
  • 2篇神经支配
  • 2篇失神
  • 2篇失神经
  • 2篇失神经支配
  • 2篇腓肠肌
  • 2篇病理
  • 2篇病理学
  • 2篇大鼠脊髓损伤
  • 1篇蛋白表达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组
  • 1篇电泳
  • 1篇电泳分析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观察

机构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南通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4篇胡荣
  • 3篇吴国材
  • 3篇冯华
  • 3篇林江凯
  • 3篇卞修武
  • 2篇张弦
  • 2篇王晓冬
  • 2篇李晓光
  • 2篇丁斐
  • 2篇周建军
  • 2篇李云庆
  • 1篇王宪荣
  • 1篇胡文
  • 1篇杨惠
  • 1篇吴欣
  • 1篇姚健
  • 1篇陈鹏
  • 1篇李明荣
  • 1篇梅晓云
  • 1篇张沛云

传媒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交通医学...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6
  • 1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大鼠脊髓损伤后轴突病理变化及其与胶质瘢痕的关系研究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变化过程及其与胶质瘢痕的关系。方法应用Allen’s重物坠落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通过神经功能评分、免疫荧光双标及神经束路示踪等方法观察SCI后轴突的病理变化,以及SCI慢性期轴突与胶质瘢痕及...
胡荣周建军吴国材林江凯李云庆冯华卞修武
文献传递
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引导大鼠再生坐骨神经通过10mm缺损早期的形态学观察被引量:4
2006年
本实验采用壳聚糖导管和聚乙醇酸(PGA)纤维支架构成的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桥接大鼠10mm坐骨神经缺损,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电镜技术对早期神经再生过程进行观察。结果显示,Schwann细胞和新生轴突沿PGA支架纤维有序地生长。术后4、7、10和14d,新生轴突和Schwann细胞沿支架由近及远长入的距离分别约150μm、500μm、1.3mm和3.5mm。术后4周,新生轴突前沿已经通过整段移植物长到远侧神经端。实验表明,该移植物有利于Schwann细胞和新生轴突的有序导向生长,能够有效地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胡文张天一张沛云姚健王晓冬
关键词:周围神经再生聚乙醇酸
大鼠脊髓打击伤模型的建立及病理观察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改良大鼠脊髓打击伤模型的病理变化,评价该模型的稳定性、重复性和一致性。方法应用改良重物坠落打击装置建立大鼠脊髓中、重度损伤模型,通过BBB评分、神经电生理监测、免疫组化及光电镜技术观察脊髓损伤(SCI)后两组大鼠功能及病理变化特点,以评价本实验模型的重复性及与损伤程度相关的一致性。结果脊髓损伤后两组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运动和感觉诱发电位提示神经信号传导功能亦逐渐恢复,但中度损伤大鼠恢复明显较重度损伤大鼠好,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显示脊髓损伤后有胶质瘢痕及囊腔形成,但重度损伤组的组织损伤程度较中度组重,且残留正常组织较少,电镜下观察显示脊髓损伤后损伤部位可见明显出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胶质细胞染色质边集。脊髓损伤后2周可见线粒体空泡化,轴突变性,周围水肿。脊髓损伤后8周可见髓鞘变性,胶原原纤维沉积。结论本实验模型能将不同打击力度造成的损伤区分开,且和行为学、神经电生理、病理学等结果吻合,说明此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重复性和一致性。胶质瘢痕及囊腔的形成是脊髓损伤的标志性病理变化,GFAP或Vimentin染色可作为判断其界限的标志性分子。
胡荣杨永平杨惠吴国材林江凯冯华卞修武李云庆李晓光
关键词:脊髓损伤病理学
Myostatin在小鼠腓肠肌失神经支配萎缩过程中的表达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分析myostatin在腓肠肌失神经支配萎缩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在肌萎缩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坐骨神经横断术制备小鼠腓肠肌失神经支配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失神经支配不同时段腓肠肌myostat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对失神经前后肌肉湿重比、肌纤维横截面积进行比较。结果:失神经支配1 d时,腓肠肌myostatin mRNA迅速上升,3 d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而相应蛋白水平逐渐增高,7 d达到高峰继而逐渐下降,至56 d时mRNA和蛋白水平仍略高于正常水平。结论:腓肠肌失神经支配萎缩过程中myostatin的表达变化是一重要的分子事件。
邵晨昕吴欣刘梅丁斐
关键词:失神经小鼠
双向电泳分析失神经支配大鼠腓肠肌蛋白的表达变化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建立骨骼肌蛋白分离的双向电泳(2-DE)技术体系,寻找失神经支配骨骼肌与正常骨骼肌蛋白的表达差异。方法:建立失神经腓肠肌模型,提取腓肠肌总蛋白,进行第一向等电聚焦(IEF)和第二向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分离总蛋白,使用PDQuest软件对凝胶图像进行分析,并测量了凝胶蛋白斑点在IEF和SDS-PAGE方向上的位置偏差。结果:失神经组和正常组腓肠肌组织3块凝胶的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560±16和545±13,平均匹配点数分别为471±19和447±17,匹配率达84.1%和82.1%。对比分析了两种腓肠肌组织的双向电泳图谱发现,平均匹配点数为445±8;发现在失神经支配后有80个点发生了明显而稳定的质和量(大于10倍或小于0.1倍)的改变。不同凝胶间蛋白质点在IEF方向的偏差为(1.203±0.763)mm,在SDS-PAGE方向上的偏差为(1.062±0.529)mm。结论:失神经组和正常组腓肠肌的双向电泳图谱存在明显差异,失神经后表达下调的蛋白可能与维持肌肉正常功能相关,而表达上调的蛋白则可能与肌萎缩的发生过程相关。
孙华林梅晓云王晓冬何江虹丁斐
关键词:蛋白质组双向凝胶电泳
大鼠脊髓损伤后巢蛋白表达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区局部巢蛋白(nest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行为学评分采用BBB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locomotorratingscale,BBBscale),观察局部病理组织学改变及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局部脊髓在不同时段nestin的阳性表达变化。结果伤后1wBBB评分最低,随后增加,到4w以后达到最高并进入平台期。常规病理学检查显示损伤模型类似于临床常见的脊髓损伤。损伤后1w,可见损伤区附近nestin表达升高,2w达高峰,4w后nestin表达明显下调。结论脊髓损伤可诱导损伤区周围短暂的nestin阳性表达,后者可能在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与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周建军冯华胡荣王宪荣吴国材林江凯张弦卞修武李云庆李晓光
关键词:脊髓损伤巢蛋白
犬实验性脊髓损伤后病理学改变与MRI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SCI)后MRI特点与病理改变的时间关系。方法采用Allen法制成犬SCI模型,分别在损伤后1d、1周、2周、4周、16周观察MRI与病理改变,并测定其行为学与后肢诱发电位变化。结果SCI后1d,动物双后肢肌力均为0级,记录不到明显的诱发电位。此后动物双下肢肌力逐渐恢复;伤后1周诱发电位开始出现,但潜伏期明显延长,随后潜伏期逐渐缩短;SCI后4周,行为学与诱发电位测定恢复均进入平台期,脊髓中央出现空腔,MRI能准确反映SCI后脊髓中央囊腔的形状与位置,T2WI表现边界清楚的高信号影。结论SCI后4周作为慢性SCI的时间定位界限,MRI检查结果尤其是T2WI能够准确反映囊腔的形态,为治疗慢性SCI处理囊腔的定位与范围判断提供实验依据。
周建军胡荣冯华吴国材张弦林江凯李明荣卞修武陈鹏
关键词:脊髓损伤磁共振成像病理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