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7122)
-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2
- 相关作者:庄勇王述彬更多>>
- 相关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市白下区建中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江苏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异源多倍体及其在作物品种遗传改良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9年
- 异源多倍体在作物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概述了近年来植物人工异源多倍体的研究进展,包括人工异源多倍体的类型、诱导方法及其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现状,探讨了利用人工异源多倍体进行农作物品种遗传改良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并对相关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 庄勇王述彬
- 关键词:异源多倍体作物
- 喀西茄AFLP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2011年
- 目的研究建立一套适合于喀西茄的AFLP技术体系。方法比较CTAB法和改良CTAB法提取DNA的效果;设置不同浓度梯度的引物、dNTPs和Mg2+,优化选择性扩增体系。结果改良CTAB法提取的DNA质量优于CTAB法,加入50 ng/μl的两种引物各1.0μl,2 mmol/L dNTPs 2.4μl和25 mmol/LMg2+1.6μl的选择性扩增体系最优。结论建立了适合于喀西茄的AFLP技术体系。
- 池小妹庄勇
- 关键词:AFLP
- 喀西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分离与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本研究根据已知植物抗病基因的NBS-LRR保守结构域设计了1对简并引物,对野生茄子喀西茄(Solanum khasianum)中抗病基因的同源序列(resistance gene analogs,RGAs)进行克隆和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11个抗病基因同源序列都是Non-TIR-NBS-LRR类抗病基因,聚类分析将其分为5个亚类。由其核酸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抗病基因(N、L6、M、Prf、Gpa2和RPM1)相应区域的相似性为21.7%~52.4%。BlastX分析发现,SkRGA4和SkRGA10与辣椒抗根结线虫基因有着很高的同源性,SkRGA3和SkRGA6与野生马铃薯的抗晚疫病基因有着很高的同源性。
- 庄勇王述彬
- 关键词:抗病基因
- 茄子近缘种引种及种间杂交研究被引量:5
- 2007年
- 观察了7个抗茄子主要病虫害的近缘种质,并与栽培茄进行了初步的种间杂交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近缘种在南京地区均能健壮生长并开花结果,但部分植物学性状特别是果实性状多为劣质性状。茄子与其近缘种质间存在着严重的种间杂交障碍,基因型和正反交差异是影响杂交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通过选用不同的基因型进行正反交共获得种间杂种12个,为近缘种中优良基因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 庄勇王述彬
- 关键词:茄子近缘种引种种间杂交
- 茄子近缘种黄萎病抗性鉴定及遗传分析被引量:14
- 2009年
- 为探明茄子近缘种对黄萎病的抗性和遗传特性,本研究对6个茄子近缘种的黄萎病抗性进行了人工鉴定。结果表明,野生茄Solanum linnaeanum对黄萎病表现为抗病。以S.linnaeanum和紫长茄感病自交系06035为亲本,构建了P1、P2、F1、B1、B2和F2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黄萎病抗性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抗性的遗传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B1、B2和F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5.80%、95.62%和95.85%。以上结果表明,S.linnaeanum可作为茄子抗黄萎病遗传育种研究的抗源材料。
- 庄勇王述彬
- 关键词:茄子近缘种黄萎病
- 茄子种间杂交研究进展
- 介绍了优良茄子近缘种质的研究和利用现状,然后从茄子与其近缘种质间的种间杂交概况、种间杂交障碍及其克服途径三个方面,回顾了茄子种间杂交的研究进展,并对进一步通过种间杂交途径利用茄子近缘种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 庄勇王述彬
- 关键词:茄子种间杂交
- 文献传递
- 喀西茄引种适应性初探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初步探明喀西茄在南京地区的生态适应性,为发展喀西茄的人工栽培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田间试验观测和分析喀西茄的物候期、植物学性状、开花结果习性和植株再生能力。结果:喀西茄在南京地区能够完成整个生长周期。结论:南京地区可以发展喀西茄栽培,保护地育苗、再生栽培和2,4-D处理可延长采收期,提高坐果率,增加产量。
- 池小妹庄勇
- 关键词:引种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