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作品数:4,487 被引量:33,708H指数:65
相关作者:王蒂柴强黄高宝王化俊陈垣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河西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063篇期刊文章
  • 317篇会议论文
  • 63篇科技成果
  • 2篇标准

领域

  • 3,731篇农业科学
  • 382篇生物学
  • 180篇医药卫生
  • 111篇经济管理
  • 78篇文化科学
  • 62篇轻工技术与工...
  • 3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7篇自动化与计算...
  • 16篇天文地球
  • 14篇化学工程
  • 14篇建筑科学
  • 14篇理学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水利工程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学

主题

  • 575篇小麦
  • 454篇马铃薯
  • 422篇玉米
  • 399篇土壤
  • 360篇胁迫
  • 317篇基因
  • 310篇水分
  • 233篇油菜
  • 233篇栽培
  • 225篇春小麦
  • 210篇性状
  • 203篇旱地
  • 193篇干旱
  • 176篇利用效率
  • 174篇葡萄
  • 173篇水分利用
  • 152篇种子
  • 148篇水分利用效率
  • 146篇冬油菜
  • 144篇秸秆

机构

  • 4,445篇甘肃农业大学
  • 403篇甘肃省农业科...
  • 244篇甘肃省作物遗...
  • 93篇兰州大学
  • 71篇中国科学院
  • 54篇河西学院
  • 44篇甘肃中医药大...
  • 4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9篇西北农林科技...
  • 34篇学研究院
  • 33篇天水市农业科...
  • 30篇定西市农业科...
  • 29篇中国气象局兰...
  • 29篇天水师范学院
  • 28篇甘肃农业职业...
  • 28篇中国农业大学
  • 27篇兰州城市学院
  • 27篇西北师范大学
  • 22篇甘肃省农垦农...
  • 20篇榆中县农业技...

作者

  • 235篇黄高宝
  • 228篇王蒂
  • 226篇柴强
  • 205篇郁继华
  • 196篇牛俊义
  • 170篇孙万仓
  • 156篇张恩和
  • 154篇王化俊
  • 153篇柴守玺
  • 148篇张俊莲
  • 147篇孟亚雄
  • 141篇张金文
  • 136篇陈垣
  • 133篇蔺海明
  • 128篇尚勋武
  • 125篇马小乐
  • 118篇颉建明
  • 115篇晋小军
  • 113篇陈佰鸿
  • 104篇武军艳

传媒

  • 641篇甘肃农业大学...
  • 207篇干旱地区农业...
  • 176篇甘肃农业科技
  • 168篇草业学报
  • 105篇西北农业学报
  • 98篇作物学报
  • 97篇麦类作物学报
  • 94篇西北植物学报
  • 90篇中国生态农业...
  • 86篇中国农业科学
  • 85篇中国农学通报
  • 69篇农业科技与信...
  • 65篇分子植物育种
  • 64篇核农学报
  • 61篇草业科学
  • 60篇园艺学报
  • 57篇果树学报
  • 57篇应用生态学报
  • 49篇草原与草坪
  • 47篇中国油料作物...

年份

  • 138篇2024
  • 201篇2023
  • 196篇2022
  • 203篇2021
  • 188篇2020
  • 182篇2019
  • 154篇2018
  • 162篇2017
  • 195篇2016
  • 182篇2015
  • 184篇2014
  • 204篇2013
  • 217篇2012
  • 198篇2011
  • 260篇2010
  • 247篇2009
  • 215篇2008
  • 204篇2007
  • 179篇2006
  • 151篇2005
4,4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砂石地基质栽培番茄日光温室CO_2浓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以越冬茬番茄为试验作物,研究了番茄砂石地基质栽培日光温室内CO2浓度在不同生育进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育前期,室内CO2浓度日变化呈不规则的"U"型,生育后期,为不规则的"W"型.不同季节通风对室内CO2浓度的影响不同.在温度较高的生育前期,通风前温室CO2浓度高于大气浓度,通风降低了温室CO2浓度;在温度较低的生育后期,通风前温室CO2浓度低于大气浓度,通风可提高室内CO2浓度.但为了保持温室温度,生育后期通风时间应较短,风口也应较小,室内CO2浓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不能满足作物光合作用的需要.番茄苗期以外各生育阶段的CO2浓度均低于800μL/L,且每天低于外界大气CO2浓度的时间达6.0~8.3h.因此,砂石地日光温室番茄基质栽培需要进行CO2施肥.
王勇颉建明郁继华吕剑王新右
关键词:番茄栽培日光温室CO2浓度
甘肃省马铃薯区试产量数据的AMMI模型分析被引量:19
2013年
研究利用AMMI模型对2007—2008年甘肃省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中的10个马铃薯品种、7个试点进行综合评价,分析10个马铃薯品种的稳定性及丰产性,以及7个试点的鉴别力。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稳定性大小为L0206-6>L0227-17>L0227-18>天2008-8-2>富薯3号>CK>34-126>98-6-2>35-62>陇薯6号,其中L0206-6,98-6-2品种的稳定性最强,陇薯6号的稳定性较差;L0227-17,L0206-6,L0227-18以及天2008-8-2的产量最高,98-6-2品种的产量最低。各个试点的鉴别力也具有差异性,各试点的鉴别力顺序为天水>会川>安定>静宁>临夏>秦王川>宕昌,其中天水地区对品种的选择性最高,宕昌地区对品种的鉴别力低。AMMI模型中的主成分值,共解释总互作平方和的93%,比线性回归模型能更有效地分析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
李亚杰白江平张俊莲王蒂
关键词:马铃薯AMMI模型
白菜型冬油菜叶片结构和光合特性对冬前低温的响应被引量:12
2017年
为明确白菜型冬油菜在冬前低温下叶片结构特征、光合作用特性及其抗寒性,本研究在0℃和–7.6℃自然低温条件下,选用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超强抗寒)和天油4号(弱抗寒),测定并比较其叶片气孔性状、解剖结构和光合、荧光参数的日变化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冬前温度下降,2个白菜型冬油菜叶片气孔密度、气孔面积、气孔周长、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均变小,细胞间隙变大,叶片变薄;P_n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无光合"午休"现象;叶片的P_n、G_s、T_r和CE均降低,而C_i均升高,说明是非气孔限制引起P_n降低。白菜型冬油菜在冬前低温条件下发生了光抑制现象,表现为F_m和F_v/F_m下降,F_o上升。与超强抗寒品种陇油7号相比,弱抗寒品种天油4号叶片气孔密度和气孔面积均较大,气孔总周长较长,叶片较厚,P_n、F_m和F_v/F_m均较高,说明冬前低温条件下,天油4号光合能力较强,光抑制程度较弱。白菜型冬油菜在冬前低温条件下的叶片气孔密度越大、气孔面积越大、气孔周长越长、叶片及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越厚,光合能力越强,地上部生长越旺盛,品种抗寒性越差。本研究为冬油菜抗寒种质创新和育种提供了部分理论支撑。
许耀照曾秀存张芬琴孙佳孙万仓武军艳方彦刘自刚孙柏林
关键词:白菜型冬油菜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抗寒性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SSR位点的遗传变异特性分析被引量:7
2007年
研究结果表明:(1)小麦体细胞无性系SSR位点变异类型有:扩增片段迁移率的变大或变小、扩增片段缺失以及新的扩增片段;(2)变异特点为:变异频率与基因型有关,不同染色体组上的SSR位点变异频率不同,而不同无性系后代的SSR位点变异频率也不同;(3)同一SSR位点的变异类型在同一基因型的无性系后代中变异表现一致,在不同基因型无性系后代中的变异表现不同,有的SSR位点在无性系后代中表现出一致的变异,而有的则不一致。
杨随庄王红梅杨晓明王化俊尚勋武
关键词:小麦体细胞无性系SSR位点
PEG浸种对低温弱光下辣椒幼苗叶片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以湘研1号辣椒为试材,用25%聚乙二醇(PEG)溶液处理种子,研究了在低温弱光胁迫下PEG处理对辣椒幼苗与抗冷性有关的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5℃(昼/夜)低温,100μmol.m-2.s-1弱光下,辣椒幼苗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干质量、株高、茎粗均降低;辣椒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升高,并随低温弱光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PEG浸种处理可使辣椒幼苗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干质量、株高、茎粗和叶片SOD、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下降幅度均较低温弱光对照显著减缓,细胞膜透性、MDA与Pro含量的增加幅度均较低温弱光对照显著降低,表明PEG浸种处理能够提高辣椒幼苗对低温弱光的适应能力。
李盈颉建明汪志伟郁继华冯致
关键词:PEG辣椒低温弱光浸种生理指标
太空诱变红小豆后代农艺性状变异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本研究2005年利用第21颗返回式卫星搭载小豆品系95-0进行太空诱变处理,回收后种植,对后代农艺性状的变异规律进行观察研究并进行突变体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与留地对照相比,太空诱变对小豆的出苗有抑制作用,并且引起了幼苗的畸变如叶缺失、错位等现象,SP3代第二叶变异频率3.42%。太空诱变处理后小豆多种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明显增加,并且正负向变异类型都有,表明太空诱变是创造小豆变异的有效途径。在SP2和SP3代进行选择,获得了19株剑叶形突变体、7株高株突变体、102株矮株突变体、5株粒色突变体、24株大粒突变体、70株小粒突变体和27株综合性状优良的单株,这为小豆育种提供了优良的材料和新种质,也为小豆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突变体。
曾潮武金文林赵波黄普菊佟星濮绍京孙万仓万平
关键词:小豆太空诱变农艺性状
PEG胁迫对胡麻种子萌发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采用不同PEG浓度对胡麻品种陇亚8号的种子萌发进行胁迫,结果表明,当PEG浓度为16%时,胡麻的发芽势、发芽率及根鲜重受到的伤害不显著,对苗鲜重的伤害达显著水平;当PEG浓度为20%以上时,发芽势、发芽率、苗鲜重及根鲜重受到的伤害均达显著水平。
胡新元周义龙
关键词:胡麻PEG胁迫种子萌发
地膜玉米免耕轮作小麦的减水减氮效应被引量:8
2021年
针对长期连作作物生产力低下等突出问题,研究前茬地膜覆盖作物免耕留膜,轮作后茬作物的生产效应,对于优化栽培模式,建立甘肃河西绿洲灌区作物生产的节本增效技术具有重要意义。2016—2017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前茬地膜覆盖玉米茬口两种耕作方式(免耕留膜,NT;传统耕作,CT)、两种灌水水平(传统灌水,2400 m^3·hm^-2,I2;传统灌水减量20%,1920 m^3·hm^-2,I1)和3个施氮水平(传统施氮,225 kg·hm^-2,N3;传统施氮减量20%,180 kg·hm^-2,N2;传统施氮减量40%,135 kg·hm^-2,N1)对轮作小麦产量、光能与灌溉水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小麦的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前茬玉米免耕留膜较传统耕作小麦全生育期总叶日积提高21.6%~26.1%(P<0.05),特别是小麦灌浆至成熟期提高41.3%~45.2%(P<0.05),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小麦灌浆至成熟期,免耕留膜集成减量20%水氮供应(NTI1N2)处理比传统耕作和水氮供应(CTI2N3)提高叶日积34.8%~50.7%。免耕留膜较传统耕作提高籽粒产量、光能利用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为10.1%~10.4%、5.6%~12.3%和10.1%~10.3%(P<0.05);NTI1N2较CTI2N3处理小麦增产15.2%~22.0%、光能利用率提高8.1%~18.5%、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44.0%~52.5%(P<0.05)。免耕留膜结合减量水氮供应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纯收益和产投比,NTI1N2较CTI2N3处理纯收益和产投比分别提高22.9%~23.9%和34.8%~35.1%,单方水效益提高53.6%~68.9%(P<0.05)。因此,前茬地膜覆盖玉米免耕留膜配套减量20%灌水(1920 m^3·hm^-2)与施氮(180 kg·hm^-2)可作为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发展节本增效小麦生产的关键技术。
郭瑶陈桂平殷文赵财于爱忠樊志龙胡发龙范虹柴强
关键词:轮作小麦水氮耦合水分生产力
忍冬种子灌浆特性的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究忍冬种子生长发育过程中干物质积累动态规律,为忍冬的繁育以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理论支撑。方法:选用6年生忍冬植株,对发育状态基本相同忍冬花蕾进行标记,自开花第7 d后每隔2 d进行一次采样,对其种子生长动态进行测定。结果:在开花后37 d左右千粒鲜重达到最大值为3.1424 g/千粒,之后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忍冬籽粒千粒干重最大值为2.2615 g/千粒,干重最大值为千粒干重变化符合Logistic方程,快速灌浆期为开花后第16~22 d,灌浆速率整体呈现“慢-快-慢”的趋势。脱水速率和含水量受天气影响较大,当脱水速率和含水量降低并趋于稳定时标志种子完成灌浆。结论:千粒干重与灌浆持续期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干重与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忍冬种子灌浆进程受天气影响程度不大,采收期应在开花后第37~43 d,种子含水量为20.59%,浆果皮为深褐色时采收最佳。
孙亚鹏孙亚鹏郭凤霞陈垣武睿郭凤霞张丹武睿
关键词:忍冬灌浆特性最佳采收期
麦后复种绿肥模式与施氮制度对土壤氮素及小麦产量的互作效应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为充分利用青藏高原光热资源,优化麦后复种绿肥栽培模式及施氮制度,提高绿肥培肥效果。【方法】试验设春小麦-箭筈豌豆(W-V),春小麦-油菜(W-R),春小麦-箭筈豌豆×油菜(W-VR,箭筈豌豆与油菜混播,播量比8∶1)3种复种模式,小麦和绿肥的施氮量按总施氮量的100%和0%(N_(1))、80%和20%(N_(2))两种施氮制度分配。研究小麦复种绿肥模式和施氮制度对小麦农田土壤氮素特征和小麦产量的互作效应。【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绿肥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互作对小麦农田土壤氮素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在0~30 cm土层施氮制度N_(2)与N_(1)差异显著(P<0.05),N_(2)处理较N_(1)处理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全氮含量和脲酶活性分别提高了5.38%~17.96%、12.58%~17.31%、4.72%~8.94%和4.55%~20.51%,小麦籽粒产量增加了10.85%~13.06%。在N_(2)处理下,在0~30 cm土层W-VR模式较W-V和W-R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提高7.30%和18.85%,土壤铵态氮含量提高10.89%和28.78%,土壤全氮含量提高2.89%和11.36%,土壤脲酶活性提高7.76%和22.39%;且W-VR较W-R籽粒产量增加10.80%。【结论】在青藏高原地区,麦后混播箭筈豌豆和油菜,且小麦和绿肥的施氮量按总施氮量的80%和20%分配可显著提高小麦农田土壤氮素含量,增加小麦籽粒产量,是该区域较为理想的麦后复种绿肥模式和施氮制度。
孙亚斌胡发龙韩梅李正鹏赵财
关键词:土壤全氮土壤脲酶活性
共44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