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作品数:10,751 被引量:22,306H指数:39
相关作者:李怡蔡尚伟王炎龙蒋晓丽陈思广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773篇期刊文章
  • 14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48篇文学
  • 2,764篇文化科学
  • 1,208篇语言文字
  • 766篇艺术
  • 505篇哲学宗教
  • 470篇经济管理
  • 362篇历史地理
  • 206篇社会学
  • 103篇政治法律
  • 25篇自动化与计算...
  • 25篇轻工技术与工...
  • 22篇建筑科学
  • 17篇医药卫生
  • 11篇天文地球
  • 11篇电子电信
  • 8篇理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自然科学总论
  • 5篇生物学
  • 4篇化学工程

主题

  • 862篇文学
  • 643篇文化
  • 534篇新闻
  • 381篇媒体
  • 361篇电视
  • 336篇小说
  • 302篇汉语
  • 296篇媒介
  • 250篇电影
  • 225篇艺术
  • 204篇诗歌
  • 177篇广告
  • 166篇叙事
  • 164篇语言
  • 154篇社会
  • 148篇传媒
  • 147篇节目
  • 146篇符号学
  • 141篇代文
  • 139篇民族

机构

  • 8,916篇四川大学
  • 37篇四川师范大学
  • 35篇西南民族大学
  • 32篇西南大学
  • 29篇成都大学
  • 29篇西南交通大学
  • 2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1篇长江师范学院
  • 21篇四川理工学院
  • 20篇成都信息工程...
  • 19篇重庆师范大学
  • 17篇北京师范大学
  • 17篇西华师范大学
  • 16篇北京大学
  • 15篇西南财经大学
  • 15篇西北民族大学
  • 14篇四川音乐学院
  • 14篇厦门大学
  • 13篇四川文理学院
  • 12篇四川省社会科...

作者

  • 144篇欧阳宏生
  • 131篇蔡尚伟
  • 101篇王炎龙
  • 88篇曹顺庆
  • 87篇李祥林
  • 76篇陈思广
  • 75篇朱天
  • 74篇徐新建
  • 74篇赵毅衡
  • 66篇峻冰
  • 66篇蒋晓丽
  • 64篇丁淑梅
  • 56篇李怡
  • 52篇俞理明
  • 51篇杨文全
  • 47篇吕肖奂
  • 44篇傅其林
  • 41篇周裕锴
  • 39篇雷汉卿
  • 33篇刘亚丁

传媒

  • 265篇新闻研究导刊
  • 241篇四川大学学报...
  • 210篇西南民族大学...
  • 192篇新闻界
  • 129篇社会科学家
  • 124篇西南民族学院...
  • 123篇电视研究
  • 118篇求索
  • 102篇今古文创
  • 93篇宜宾学院学报
  • 85篇绵阳师范学院...
  • 83篇乐山师范学院...
  • 83篇汉语史研究集...
  • 78篇东南传播
  • 77篇成都大学学报...
  • 76篇电影文学
  • 76篇中国广播电视...
  • 69篇四川师范大学...
  • 66篇重庆广播电视...
  • 66篇今传媒

年份

  • 179篇2024
  • 276篇2023
  • 309篇2022
  • 275篇2021
  • 308篇2020
  • 210篇2019
  • 346篇2018
  • 336篇2017
  • 418篇2016
  • 372篇2015
  • 377篇2014
  • 407篇2013
  • 448篇2012
  • 452篇2011
  • 488篇2010
  • 589篇2009
  • 580篇2008
  • 460篇2007
  • 424篇2006
  • 402篇2005
10,7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醋”的隐喻认知系统被引量:1
2012年
汉语中"醋"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还是人们认知心理和民族文化的折射。本文采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汉语"醋"的隐喻认知系统,并探讨该系统与醋文化之间的关系。
徐琳
关键词:概念隐喻醋文化
网络新媒体三度空间的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新媒体在为人们增强信息交流、拓展自由表达空间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由于数量的激增以及商业化运作的深入等原因而引发了诸如网络暴力、公信力不足的负面效应。本文以网络新媒体的三度空间,即公共空间、商业空间和个人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网络新媒体的公信力现状及其所面临的困境,并对如何改进网络媒介公信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让公民充分发挥民主态度和心智,认识、表达和协调他们的特别利益,促进网络新媒体的健康发展。
李其名王亿本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媒介公信力
阐释距离的微妙把握与阐释体验的差异性生成——以“杜诗”阐释为例
2014年
诠释者历来对杜诗情有独钟,其诠释理想多在得作者本意,以便启后学于迷惘,成杜氏之功臣。在此诠释理想的指引下,诠释方法也得以丰富和发展。在对杜诗的"意诠"中,大体上以"以意逆志"、"以意捉志"、"以意遇志"等诠释方法为主。而在这些方法的运用中,又因诠释者对诠释距离把控的微妙差别,而带来不同的诠释体验:诠释者或幻想化身为杜甫,身临其境地去体察其创作时的种种情形;或借对杜甫诗句的阐释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意绪;也有的完全凭借自己的才情高下去直观地感受文本意义,以求得与作者心灵的契合。
薛宝生
关键词:杜甫以意逆志
塞尔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文艺学阐释
2016年
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当代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对于全面解释文学活动的本质、动因、机制等,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与价值。可以发现,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不仅作为一种客观的文学事实而普遍存在,而且贯穿于整个文学活动的全过程。文学活动中,作家创作就是一种间接以词做事的过程,文学文本就是一种间接以词行事的具体手段,读者阅读就是接受以言取效的间接言语行为对象。文学间接言语行为的全过程,就是作家将其意向性或深层意图附于文学言语字面意义之下,进而传递给读者的过程,这其中需要满足四项规则条件,即"准备条件""命题内容条件""真诚条件""基本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些规则条件,文学间接言语行为才能得以顺利施行。
匡存玖傅其林
司马相如与汉武帝遭遇事件的诗学解读被引量:2
2004年
司马相如与汉武帝遭遇是文学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事件,但其重大的诗学意义一直未得到追问。在诗学精神方面,这一事件是时代英雄进取、崇高文化心态的诗学表现。汉代诗学以此一事件为分水岭,西汉初期文学诗学话语由个体性转为公共性,悲剧性转为帝国的话语狂欢;中国诗学话语以北方中心,南方边缘的旧人格局被颠倒过来;文学体式从以南方骚体赋为主,转变到以融合南北诗学的大赋为主,汉代的标志性文学体式得以确立。
刘朝谦
论李杜的贵妇和妓女题材诗歌——李杜诗歌女性观念的再比较被引量:1
2006年
李白与杜甫都创作了一些反映贵妇与妓女题材的诗歌。在贵妇题材的诗歌中,李杜女性观念都明显带有传统女祸思想的痕迹,但杜甫却在贵族女性题材的诗歌中“直陈时事”,融注了自己复杂的思想情感,与李白基于女祸论之上单纯的讽喻批判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妓女题材诗歌中,二人的女性观念也有差异:李白站在传统男权文化的立场上,将妓女作为美的化身和倾慕的对象来抒写,是自身情感缺失的体现;而杜甫对妓女大多是客观描述,表现出的是他恪守道德、尊重女性的一面。
杨理论
关键词:贵族女性妓女女性观念
大众传媒时代文本形式的转变
2008年
在大众传媒时代.文本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纯审美性文学文本逐渐边缘化.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之外.时尚商品、广告、影视、明星等更具有“眼球效应”,符号文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通过各类传媒.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更广泛和频繁阅读的“文本”。新形态的文本可以定义为一种混合体.这个混合体经过大众传媒被大众阅读.这些传媒除了语言以外,还有电视、因特网、手机等。
杜娟
关键词:文本形式传媒时代大众阅读文学文本大众传媒
《新闻1+1》:品牌延伸理念下的节目创新范式
2009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008年的改版行动,是以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新闻1+1》的开播而告一段落的。这档从周一至周五播出、每期30分钟的直播节目的出现,充分反映出中央电视台近年来所一直追求的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策略。该节目亦通过其关键元素和相关环节的独有杵陛构建,凸显出在同类节目中不可替代的创新特征。
朱天袁世川
关键词: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直播节目创新范式品牌延伸品牌核心竞争力
《别尔金小说集》的“突转”艺术与悲剧意蕴
2009年
《别尔金小说集》完成于普希金的创作鼎盛时期,它具有不同于诗人浪漫主义诗作的风格和悲剧色彩。它以独特的题材、新颖的形式、精湛的手法、开拓性的意义,显露了普希金驾驭短篇小说题材的创作才华。对于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人们过去大多限于关注其现实主义色彩的思想与艺术倾向,重视其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小人物形象的意义,而这尚不足以囊括作品的创作特征,作家对"突转"手法的巧妙运用及其突出的悲剧意蕴,也是作品显著的创作特征之一。
韩斌育
关键词:普希金《别尔金小说集》突转悲剧意蕴
《感动中国》节目价值观呈现研究
2017年
《感动中国》在感动了中国无数观众的同时,它的价值观呈现方式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本文将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及价值观的具象化四个角度来具体分析《感动中国》的价值观呈现。
邓安迪
关键词:《感动中国》
共89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