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品数:393 被引量:664 H指数:12 相关作者: 王行坤 牛红英 马道山 杨峥 南龙瑞 更多>> 相关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语言文字 文学 文化科学 政治法律 更多>>
混合式学习理论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探讨——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模式探索》 被引量:7 2016年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如今对教育模式的改进也逐渐提上日程。时代发展有其特定的背景,随着近些年英文使用频率上升,外语口语化教学及高校教育模式的创新应运而生。《高校英语教学创新模式探索》一书正是基于这种英语教学的需求而著作的,主要论述了全英文式课堂在创新课程模式方面所起的作用。 林岩关键词:英语教学模式 教学创新 高校英语 混合式 “后人类/人本”转向下的人类、动物与生命——从阿甘本到青年马克思 被引量:12 2018年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后人类/人本"思潮在很大程度上质疑挑战了人类中心主义和人本主义,推进了学界对于何为人类、人类与动物之间关系以及人类生命的反思。"后人类/人本"研究有三种路径,其中阿甘本的"生命政治"和"人类学机器"概念从政治领域内的人的动物化境况出发,揭示当代人类生命所遭遇的排斥性吸纳的困境,但阿甘本基于非历史化的分析所提出的是一种消极政治。本文试图回到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对劳动力动物化的分析,揭示出这种动物化背后的社会-经济根源,并且通过对其"类本质"概念进行新的阐释,从而提出一种真正解放人类生命、同时又拒绝人类中心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观念。 王行坤关键词:动物化 生命政治 类本质 消费伦理、二律背反和犬儒理性——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 2014年 随着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据说我们已进入"消费社会"。随之而来的消费伦理与犬儒理性和市民与公民的二律背反等现象构成了当下意识形态的症候。但作为新意识形态的新自由主义并没有带来我们向往的自由。于是,怎么消除这种症候,如何抵抗消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真正践行公民的积极自由,并开启新的政治空间,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李莉 王行坤关键词:市民意识 新自由主义 意识形态 基于《开明英文读本》的林语堂外语教育思想探究 2016年 从探讨林语堂编撰的《开明英文读本》系列教材的特色入手,考察林语堂文化对比视角下的语言教学观、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教材观,以及跨文化意识贯穿始终的教育观。研究表明,语言、文学、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林语堂教学观、教材观和教育观的和谐统一是《开明英文读本》成功的根本,从中得出,"教文字更教文化"是林语堂外语教育思想的核心。 陈敬岩 冯智强关键词:会通 《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自然状态理论 被引量:7 2010年 西方著名哲学家霍布斯和卢梭二人提出的自然状态理论最为著名然而又彼此对立。笛福的生活和创作年代恰在霍布斯和卢梭之间。一方面,笛福深受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影响,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有着明显的霍布斯式的反乌托邦自然状态;另一方面,这部文学作品又无意之中流露出卢梭式的乌托邦自然状态观。这种矛盾性使他和他的《鲁滨逊漂流记》成为霍布斯和卢梭之间的一个桥梁,而卢梭则对《鲁滨逊漂流记》进行了有意的误读。 牛红英 薛丰艳关键词:自然状态 《鲁滨逊漂流记》 霍布斯 卢梭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时间政治——评瓦克曼《时间紧迫》 被引量:11 2018年 随着"后工作"(post-work)思想的方兴未艾,对工作时间、工作与闲暇、工作与生活等问题的反思越来越多,凯恩斯于1930年所发表的具有预言性质的《我们后代在经济上的可能前景》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在这篇文章中,凯恩斯乐观地预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满足人类需求所需要的工作时间将越来越短,人们有望从生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王行坤关键词:工作时间 资本主义 政治 凯恩斯 生计 中国古代译论研究——寻求突破 2010年 印度佛典之中国传译,史近两千年。这漫长的译经历史,不仅译出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中国翻译学也随着佛典翻译的开始而诞生,又随着佛经翻译事业的成熟而成熟。佛经翻译几乎是我国古代书面语翻译的全部,从中产生的理论也基本囊括了中国古代的翻译理论和思想。因此研究佛籍译论实际上就是研究中国古代翻译理论,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之主体。但目前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古代译学理论的研究并不深入,需要突破。 赵秀明 崔学军 赵张进批评策略和文化深层动因互动关系的研究 2009年 该文阐释了批评策略和文化深层动因之间的互动关系。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是孕育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母体";个体独立性则是东西方文化趋异的"发动机"。个体独立性不仅是东西方两大文化集团的分水岭,也是东西方文化对于不同阶段不同对象施以不同批评策略的文化支撑。 田学军 张尚莲关键词:文化动因 互动 《开明英文读本》中林语堂的外语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笔者从探讨林语堂编撰的系列教材《开明英文读本》的特色出发,考察了林语堂文化对比视角下的语言教学观、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教材观以及跨文化意识贯串始终的教育观等外语教育教学思想。研究发现,语言、文学、文化三位一体的融合以及林语堂... 冯智强 陈敬岩关键词:教学观 教材观 教育观 文献传递 文化回归与溯源——以林语堂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两个中译本为个案研究 2013年 20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林语堂堪称中西文化交融与汇通的桥梁,其英语写作承载着文化传播的职能,在将其作品翻译成中文时,译者必定要考虑汉语固有的各种表达方式,努力将中国文化信息恢复原貌,这就涉及到了回译问题。文章通过对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的两个中译本在还原中国文化元素方面的对比研究,分析译本的成功与不足,进而探讨了影响回译者译文质量的主客观因素。 郗明月 冯智强关键词:《吾国与吾民》 回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