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血液中心
- 作品数:704 被引量:2,063H指数:17
- 相关作者:黄霞毛伟王芳田耘博何涛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重庆医科大学河北省血液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生物学政治法律更多>>
- 高效价IgM和IgG抗-E致输血反应1例
- 2010年
- 程磊
- 关键词:输血反应IGM吸收放散试验免疫血液学抗体鉴定
- 我国全血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Meta分析被引量:25
- 2021年
-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全血献血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和发生特征,为开展献血不良反应相关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库检索PubMed、EMbase、CNKI、VIP和WanFang Data,收集观察时间≥6个月的有关中国大陆全血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时间至2020年6月。通过参考文献追溯和手工检索方法补充文献。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6篇文献,共计3 769 415名献血者,其中38 403例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Meta分析结果显示,全血献血者总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6%[95%CI(1.19,1.54)]。地域亚组分析显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2%[(95%CI(1.26,1.78)]、1.26%[(95%CI(0.87,1.70)]和0.76%[(95%CI(0.74,1.21)],存在地域差异(P<0.01)。男性和女性全血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9%[(95%CI(0.99,1.39)]和1.26%[(95%CI(1.05,1.48)],女性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P<0.01)。18~24岁、25~40岁、41~55岁年龄段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7%[(95%CI(1.82,2.52)]、0.98%[(95%CI(0.82,1.14)]和0.76%[(95%CI(0.61,0.91)](P<0.01)。18~24岁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25~40岁年龄段(P<0.01)和41~55岁年龄段献血者(P<0.01)。初次和重复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7%[(95%CI(1.35,1.79)]和0.63%[(95%CI(0.56,0.70)],初次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重复献血者(P<0.01)。献血量<400 mL和400 mL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0%[(95%CI(0.90,1.30),P<0.001]和0.87%[(95%CI(0.71,1.03),P<0.001],且<400 mL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400 mL献血者(P<0.01)。结论我国献血不良反应监测需要通过统一献血不良反应监测标准、加强献血不良反应监测相关知识培训、加快信息化建设来探索全国性献血不良反应监测模�
- 杨俊鸿陈敏何涛何涛
- 关键词:全血献血不良反应献血反应发生率META分析
- 重庆主城区无偿献血奉献奖获得者特征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重庆市主城区第十一届无偿献血奉献奖获得者的各项特征信息,为提高现有无偿献血招募工作效果及献血者保留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通过重庆市血液中心血液管理信息系统(BMIS)收集2020-2021年度获奖者相关个人信息、提取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特性数据分组分析。结果重庆市2020-2021年度获奖者共计4799名,男性居多。初中以下学历、自由职业者及医务人员等占比较高(P<0.05)。结论通过对获奖者性别、年龄、职业等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反映出定期献血者的特征,为做好献血招募动员的精确性提供有益参考。
- 郑小川田耘博刘东谢成兵钟诚赵小洪张艺斌杨丹李顺平
- 关键词:无偿献血献血者招募
- 重庆汉族人群HPA1-7,15多态性分布
-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汉族人群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7,15抗原分布的多态性。方法: 采用PCR-SSO技术对重庆地区无血缘关系的血小板无偿捐献者进行HPA1-5,15的HPA基因分型。结果:HPA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分...
- 毛伟王芳黄霞宋正利张蕾程磊
- 关键词:血小板抗原汉族人群抗原分布多态性分布
- 文献传递
- 2014-2016年重庆市采供血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通过研究重庆市采供血行业现状及医疗资源匹配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方法将2014-2016年18家采供血机构分成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和中心血库三类,对血液采集、供应、医疗资源配置和临床用血、人力资源配置等现状进行描述性研究,并做分类比较的统计分析。结果血液中心采供血覆盖区域的户籍人口只占全市的33.00%,三级医院数占全市的72.00%,采血量占全市的49.74%,2016年覆盖区人口年平均献血率达到14.58‰;住院人次、手术人次对用血量有显著影响;全市2016年采供血机构人均采血量为589U。结论重庆市采血与供血资源配置不平衡,采供血机构人员编制不足。
- 杨冬燕邱本慧廖雪君杨成丽成晓娇曾亮何涛夏代全
- 关键词:采供血血液采集血液供应无偿献血
- 两种皮肤消毒液消毒效果比较
- 2023年
- 研究两种皮肤消毒液在采供血系统中应用并比较其消毒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碘伏消毒液和复合碘消毒液对无偿献血者同一手臂内侧两个区域进行皮肤消毒,利用接触皿采样法采集20名献血者手臂两个区域消毒前后的皮肤表面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比较细菌培养结果;根据两种消毒液说明书作用时间进行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结果 消毒前,受试者菌落数从16.84-488.42cfu/100cm2不等,复合碘消毒液消毒后受试者均无菌落滋生,而碘伏消毒液组有5例菌落数为12.63cfu/100cm2,复合碘消毒液消毒效果优于碘伏消毒液(P<0.05);两种消毒液对悬液内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杀灭对数值均>5.0,但复合碘消毒液作用时间更短。结论 复合碘消毒液的消毒效果要优于碘伏消毒液,值得推广应用于采供血消毒处理。
- 秦伟斐廖玉英黄霞
- 关键词:碘伏消毒液消毒效果
- 基于ARIMA乘积季节模型的红细胞临床用量预测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构建红细胞临床用量的ARIMA乘积季节预测模型,为科学制定采供血计划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重庆市血液中心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红细胞临床月用量数据,构建红细胞临床月用量ARIMA乘积季节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识别、检验与优化,选择最优模型;再以2019年1~6月的临床月用量数据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获得的最优预测模型ARIMA(3,1,0)(0,1,1)12可较好地拟合预测红细胞临床月用量,经检验,其残差序列的ACF与PACF基本都落入95%CI内,Ljung-Box Q=14.749,P=0.396,提示模型残差呈白噪声。2019年1~6月红细胞临床实际用量基本落入预测结果95%CI内,且预测结果与同期红细胞临床实际用量基本吻合,平均相对误差为6.15%。结论:模型ARIMA(3,1,0)(0,1,1)12可用于预测红细胞临床用量的变化规律,为无偿献血招募、采供血及血液动态库存管理提供一定的依据。
- 杨霜刘芸男杨小丽杨冬燕
-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的病例报告及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12
- 2015年
- 输血导致的并发症很多,诸如溶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循环超负荷,感染等。随着成分输血的开展和血液产品质量的提高,输血相关感染性并发症风险已大大降低,而非感染并发症问题越来越突出[1]。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已成为输血相关致死的首要原因。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中心通过输血后回访发现TRALI 10例,本文就其临床表现进行报道并就其临床研究进展做一文献复习。
- 汪娟李维尹崇珍夏代全
- 关键词:输血急性肺损伤
- IgG抗-Mur抗体引起交叉配血不合1例报道被引量:5
- 2013年
- 人类MNs血型系统是继ABO血型系统后被检出的第2个血型系统,复杂程度仅次于Rh系统[1]。MNSs血型系统共有43个抗原,其中Miltenberger亚系统是与MNSs系统有关且相对较稀有的一系列血型,有11种不同的低频率抗原,GP.Mur抗原是其中最具临床价值的抗原之一,在东方人群中的频率远高于其他人群。因此,针对Miltenberger系统抗原与抗体的研究在中国临床输血中的意义较大,作者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1例由低效价的IgG抗-Mur抗体引起输血反应,现报道如下。
- 王芳黄霞毛伟李小红程磊秦伟斐
- 关键词:抗-MUR交叉配血不合IGG抗体ABO血型系统
- 血液病毒核酸检测单独阳性标本研究被引量:15
- 2015年
- 目的对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阴性而核酸检测(NAT)阳性的NAT单独阳性献血标本进行研究分析,评价不同NAT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对献血标本进行ELISA的同时,采用转录介导扩增技术(TMA)进行NAT。对NAT单独阳性标本分别进行NAT(TMA)鉴别检测,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测,HBs Ag确证实验和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NAT。结果在47004例献血标本中,NAT(TMA)联检(HBV、HIV、HCV)出ELISA阴性的NAT阳性标本108例,其中40例鉴别检测为HBV,68例为鉴别阴性,未发现HIV和HCV,HBV的NAT的单阳性率为0.85‰。选取13例NAT(TMA)鉴别为HBV的标本中有9例NAT(PCR)也为HBV;选取30例NAT(TMA)鉴别阴性标本中有2例NAT(PCR)为HBV。选取鉴别阳性13例,阴性30例共计43例NAT(TMA)联检单阳性标本进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其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中HBc Ab阳性率最高,HBs Ag确证检测结果均为不确定。结论由于NAT单独阳性标本中大多为隐匿性HBV感染(OBI),可能给不同NAT方法的检测结果带来一定的差异。
- 田耘博黄霞秦伟斐李维毛伟廖红文段恒英何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