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作品数:599 被引量:1,737H指数:16
相关机构:昆明医科大学药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9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4篇医药卫生
  • 60篇农业科学
  • 3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5篇文化科学
  • 23篇理学
  • 21篇生物学
  • 11篇化学工程
  • 2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75篇活性
  • 48篇学成
  • 48篇化学成分
  • 46篇细胞
  • 34篇中药
  • 33篇皂苷
  • 31篇药理
  • 26篇色谱
  • 24篇黄酮
  • 22篇相色谱
  • 21篇小鼠
  • 21篇抗氧化
  • 20篇植物
  • 20篇教学
  • 19篇抗炎
  • 18篇代谢
  • 17篇脂肪
  • 16篇液相色谱
  • 15篇缺血
  • 10篇萜类

机构

  • 594篇云南中医药大...
  • 30篇昆明医科大学
  • 27篇中国中医科学...
  • 26篇云南省农业科...
  • 17篇云南大学
  • 14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昆明理工大学
  • 8篇山东中医药大...
  • 7篇暨南大学
  • 7篇宁夏医科大学
  • 7篇云南民族大学
  • 6篇南京中医药大...
  • 6篇昆明市中医医...
  • 6篇齐鲁工业大学
  • 5篇黔南民族医学...
  • 5篇西南林业大学
  • 4篇北京中医药大...
  • 4篇浙江大学
  • 4篇保山中医药高...
  • 4篇大理大学

作者

  • 11篇张金渝
  • 9篇王元忠
  • 6篇王文苹
  • 6篇杨绍兵
  • 5篇陆锦锐
  • 5篇杨洪军
  • 5篇郑永唐
  • 5篇李西文
  • 4篇王洪云
  • 4篇刘晨
  • 4篇杨美权
  • 4篇李纪潮
  • 4篇杨维泽
  • 4篇朱新焰
  • 4篇林娜
  • 4篇吴阔
  • 4篇张晶晶
  • 4篇杨天梅
  • 4篇左应梅
  • 3篇曹冠华

传媒

  • 28篇中草药
  • 22篇时珍国医国药
  • 21篇中国药房
  • 19篇中国民族民间...
  • 17篇中成药
  • 16篇中国医院药学...
  • 15篇云南民族大学...
  • 14篇中国中药杂志
  • 13篇中药材
  • 13篇昆明医科大学...
  • 12篇天然产物研究...
  • 1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1篇云南中医学院...
  • 11篇中华中医药学...
  • 9篇世界科学技术...
  • 8篇上海中医药大...
  • 8篇药学学报
  • 8篇中国药业
  • 7篇广东化工
  • 7篇药学研究

年份

  • 33篇2024
  • 134篇2023
  • 130篇2022
  • 122篇2021
  • 108篇2020
  • 65篇2019
  • 2篇2018
59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温度对三年生三七各部位皂苷含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研究低温对三七皂苷含量的影响,为三七的引种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分析了在10、15、20℃下处理30 d的3年生三七,以及在种植基地生长正常、长势一致的3年生三七(对照组)的主根、剪口、茎和叶的4种单体皂苷及其总皂苷含量。【结果】4种不同温度下,三七主根中的总皂苷含量差异显著,以20℃处理的含量最高,对照组含量为最低。三七叶中皂苷含量具有显著差异,以15℃处理的含量最高,20℃处理最低。剪口中总皂苷含量差异不显著,以15℃处理的含量最高。三七茎中总皂苷含量差异不显著,以对照组的含量最高。但是,不同处理的三七根部总皂苷含量均高于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结论】一定的低温(15~20℃)有利于三七根部的皂苷积累。
周润泽王翊豪周玉厚朱灵英郑国伟马晓惠季鹏章徐福荣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皂苷
对羟基苯甲醛的代谢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对羟基苯甲醛(4-HBd)的代谢物对羟基苯甲酸(4-HBA)在正常大鼠及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MCAO/R)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MCAO/R模型,采用微透析取样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进行4-HBd灌胃后的代谢物4-HBA在正常及MCAO/R模型大鼠血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灌胃4-HBd 400 mg/kg后,其代谢物4-HBA在正常大鼠体内于10.667 min的血药浓度达峰值,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为(20336.89±9433.55)mg·min/L,半衰期为31.805 min;在MCAO/R模型的病理状态下,8.833 min血药浓度达峰值,AUC0-∞为(9915.19±5942.32)mg·min/L,半衰期延长至78.847 min。结论灌胃4-HBd 400 mg/kg后,其代谢物4-HBA在正常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迅速达峰,暴露量较原形药明显增多。在MCAO/R模型的病理状态下,代谢物4-HBA的半衰期明显延长。
冯晋杨建光杨琼英徐娅玲何芳雁
关键词: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酸药代动力学微透析
ATR-FTIR和UV-Vis结合数据融合策略鉴别滇黄精产地被引量:6
2021年
黄精药材品质优劣与基原植物产地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建立简单、快速且能够准确鉴别药材产地的方法对保证其质量可控及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研究中以云南、四川和广西9个产地的133份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 Hemsl根茎为试验材料,采集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和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数据预处理后分别建立单一光谱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将ATR-FTIR与UV-Vis数据直接串联完成低级融合,提取两种光谱的主成分数(PCs)和潜在变量(LVs)以实现中级(中级融合PCs和中级融合LVs)和高级数据融合(高级融合PCs和高级融合LVs),基于不同数据融合策略分别建立RF模型;比较不同模型的正确率(ACC)、灵敏度(SEN)和特异性(SPE),筛选产地鉴别最佳模型。结果显示,不同产地滇黄精ATR-FTIR和UV-Vis峰型相似,吸光度略有差异,ATR-FTIR显示14个共有峰,与糖类、甾体皂苷、黄酮类和生物碱类物质有关,其UV-Vis共有峰主要位于272及327 nm处,与黄酮类物质有关;ATR-FTIR、UV-Vis和低级融合的RF模型,训练集和预测集ACC分别为(76.34%,95.00%),(80.65%,95.00%)和(83.87%,100.00%),但SEN和SPE值较低,故不宜采用;中级融合PCs和中级融合LVs的RF模型的SEN和SPE分别为大于0.91和0.98,训练集ACC分别为91.40%和97.85%,预测集ACC均为97.50%;高级融合PCs和高级融合LVs的RF训练集ACC分别为77.42%和97.85%,预测集ACC均为95.00%,高级融合PCs的RF模型鉴别效果较差,高级融合LVs的RF模型存在过拟合现象;模型鉴别能力为中级融合LVs>中级融合PCs>低级融合>UV-Vis>ATR-FTIR>高级融合PCs;提取LVs对产地鉴别的方法优于PCs;中级融合LVs建立的RF模型鉴别ACC最高,SEN和SPE大于0.98,模型性能最佳。该方法可为黄精药用资源的科学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张娇王元忠王元忠杨维泽
关键词:滇黄精
尖孢镰刀菌相关致病因子与挥发油抑制尖孢镰刀菌的潜力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22年
尖孢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导致农业重大经济损失,并且该病害较难防控。目前主要采用的化学抑菌剂易导致农药残留、农产品品质下降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故寻找天然产物抑菌剂迫在眉睫。近些年研究表明挥发油影响尖孢镰刀菌的细胞膜系统、抑制致病基因的转录表达。挥发油由于其易挥发、少残留和生物降解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其对病原菌具有多靶标的特性可有效抑制多种病原菌生长繁殖。本文着重阐述尖孢镰刀菌相关致病因子和挥发油的抑菌特性,并简要介绍了连作障碍的发生与防控措施,为防控连作障碍和生物农药或肥料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对绿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霍莹莹李甜甜杨静孟庆红黄衡宇程永现徐福荣董鲜
关键词:尖孢镰刀菌致病因子挥发油
基于PacBio的三代测序的三七基因组测序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丰富三七的基因组信息,为三七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采摘新鲜的3年生三七叶,利用PacBio Sequel平台进行三七的基因组测序。结果在PacBio Sequel平台测得读取聚合酶729094个,总数据共25.80 GB。通过NT和NR注释,发现三七基因与胡萝卜、葡萄、芝麻、咖啡的相似比分别为:54.77%、6.22%、2.21%、2.18%。KOG发现一般功能预测所占基因数最多,达6545;其次为信号转导基因,达4437。KEGG发现三七中参与代谢的基因最多,达14064。通过SwissPort注释发现NR所特有的基因最多,达1279;KOG最少,仅为3。结论通过对三七叶的三代测序,有利于对三七进一步开发与利用,为三七的基因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中药材现代化提供一定的帮助。
周润泽王翊豪崔志莹李世昌王一博郑国伟徐福荣
关键词:转录组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DB02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HIV-1活性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为提高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DB02氨基酸酯衍生物的稳定性,本文基于生物电子等排原理,以具有更高化学稳定性的酰胺替代酯键,设计合成了24个DB02氨基酸酰胺衍生物2a~2x。采用MTT法及合胞体计数评估了其体外抗HIV-1活性。研究发现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HIV-1活性,其中活性最佳的5个化合物2d、2i、2l、2s、2w的抗病毒效果均优于先导化合物DB02,且具有优良的治疗指数(TI>1000.00)。这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为DB02衍生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杨金轩余乐杨玉卓罗荣华何严萍郑永唐
关键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抗HIV-1活性构效关系
六味地黄凝胶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制备六味地黄凝胶并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以黏度、离心稳定性、失水率为考察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六味地黄凝胶成型工艺条件;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制剂中熟地、茯苓、泽泻、牡丹皮进行定性鉴别;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制剂中莫诺苷、马钱苷、丹皮酚的含量。结果凝胶剂优选处方为:1%卡波姆-940、15%丙二醇、1.8%三乙醇胺、药液比为1∶0.5;TLC鉴别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莫诺苷、马钱苷、丹皮酚分别在10.0~450.0 g/mL、5.0~125.0 g/mL、50.0~450 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良好;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45%、95.15%、98.66%,RSD分别为1.31%、0.96%、4.00%。结论通过该方法制备的凝胶质量可控、质地均匀、易于涂布,为临床六味地黄方治疗幼儿脑瘫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经皮给药途径。
刘云宽马云淑邰先桃王厚融王葳蔡俊飞
关键词:薄层色谱法莫诺苷马钱苷丹皮酚
苦参酮及降苦参酮对缺氧/复氧损伤乳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研究苦参酮和降苦参酮对缺氧/复氧损伤乳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实验分为8组:正常组、模型组(缺氧/复氧组)、苦参酮及降苦参酮不同浓度给药组(30、60、120μg·mL-1),于缺氧/复氧开始时分别加入终浓度为30、60、120μg·mL-1的受试化合物。采用CCK-8法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酶标仪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漏出量,以及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定磷法检测细胞内ATP酶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内ATP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苦参酮及降苦参酮(60、120μg·mL-1)均可显著降低缺氧/复氧后乳鼠心肌细胞LDH、CK漏出量(P <0.05,P <0.01),提高心肌细胞存活率(P <0.05,P <0.01);均能显著降低MDA含量(P <0.05,P <0.01),提高SOD活性(P <0.05,P <0.01);并能显著提高ATP酶及ATP含量(P <0.05)。结论苦参酮及降苦参酮对体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的缺氧/复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清除氧化应激产物MDA,增加细胞内抗氧化酶SOD活性及改善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杨兴鑫史婷婷穆健康董金材王曦李凤娇顾雯俞捷
关键词:心肌细胞能量代谢
茯苓及其复方抗糖脂代谢紊乱的研究进展
2024年
茯苓素有“十药九茯苓”之称,用药历史悠久,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晕、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多糖和三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利尿、抗肿瘤、增强免疫力、抗炎、保肝、降血脂、降血糖、镇静催眠、抗病毒、抗氧化、抗疲劳、抗凝血、预防结石等广泛的药理活性。糖脂代谢紊乱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茯苓化学成分复杂多样,可多途径、多靶点同时调节糖和脂代谢紊乱,且茯苓作为药食同源中药,安全性高,临床上常用茯苓治疗糖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兹就茯苓治疗糖脂代谢紊乱的中医认知、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药效物质研究、配伍复方进行阐述,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李艳娟张美李艳芹字磊何旭东余莉萍杨宇邱斌俞捷杨兴鑫
关键词:茯苓糖脂代谢中医病机药理研究药效物质
长叶轮钟草根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2023年
目的:分离、鉴定长叶轮钟草根腐病病原,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PDA培养基,从感染了根腐病的长叶轮钟草根系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及致病力测定,同时进行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测定两株病原菌的生长曲线、产孢量和镰刀菌酸产量。结果:从发病的长叶轮钟草根系分离鉴定到两株病原菌,将两株菌回接后都能引发长叶轮钟草根系病变,发生褐变干枯,菌株ClF02的致病力强于ClF01。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ClF01、ClF02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芬芳镰刀菌Fusarium redolens。两株菌的外观、菌丝、孢子等形态特征存在差异,易区分。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尖孢镰刀菌和芬芳镰刀菌的生长速率和孢子产量无显著差异,而尖孢镰刀菌镰刀菌酸的产量为芬芳镰刀菌的2.55倍。结论:分离到的两株病原菌分别为尖孢镰刀菌和芬芳镰刀菌,均为导致长叶轮钟草根腐病的病原菌,并了解了这两株菌的生物学特性,为长叶轮钟草根腐病的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廖洪新凌翠琼闻进蕊聂红艳徐福荣吕小满董鲜
关键词:根腐病尖孢镰刀菌镰刀菌酸
共6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