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北工程学院特色果蔬质量安全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88 被引量:309H指数:9
相关作者:匡银近王志华袁玲余晓华徐东生更多>>
相关机构: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篇农业科学
  • 18篇轻工技术与工...
  • 11篇生物学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黄酮
  • 7篇抑菌
  • 7篇壳聚糖
  • 6篇淀粉
  • 6篇油茶
  • 5篇超声波
  • 4篇冬枣
  • 4篇贮藏
  • 4篇基因
  • 3篇多酚
  • 3篇野菊花
  • 3篇抑菌效果
  • 3篇炭疽
  • 3篇响应面
  • 3篇响应面法
  • 3篇小鼠
  • 3篇胁迫
  • 3篇蒙花苷
  • 3篇菊花
  • 3篇活性

机构

  • 88篇湖北工程学院
  • 9篇湖北大学
  • 2篇湖北职业技术...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广东食品药品...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黄冈师范学院
  • 1篇武汉生物工程...
  • 1篇烟台大学
  • 1篇海南省农业科...

作者

  • 13篇李国元
  • 11篇姚国新
  • 9篇张正茂
  • 8篇戴余军
  • 7篇王有宁
  • 7篇李长春
  • 6篇王志华
  • 6篇王立华
  • 6篇张志林
  • 5篇章爱群
  • 5篇覃彩芹
  • 5篇史红安
  • 5篇颜永斌
  • 4篇胡波
  • 4篇温馨
  • 4篇袁玲
  • 4篇谢志兵
  • 4篇徐东生
  • 3篇傅本重
  • 3篇杨婷

传媒

  • 30篇湖北工程学院...
  • 7篇湖北农业科学
  • 3篇北方园艺
  • 3篇食品工业科技
  • 3篇微生物学报
  • 3篇食品工业
  • 2篇生物技术通报
  • 2篇食品科技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微生物学通报
  • 2篇福建农业学报
  • 2篇河南农业科学
  • 2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农村经济与科...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食品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湖北林业科技

年份

  • 4篇2024
  • 2篇2023
  • 6篇2022
  • 7篇2021
  • 7篇2020
  • 8篇2019
  • 8篇2018
  • 4篇2017
  • 9篇2016
  • 14篇2015
  • 14篇2014
  • 5篇2013
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贮藏温度及壳聚糖涂膜处理对圣女果贮藏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为探究贮藏温度和壳聚糖涂膜对圣女果的保鲜作用,分别测定了不同温度(4℃、10℃、25℃)和不同的壳聚糖浓度(0、0.2%、0.5%、1.0%、1.5%)对圣女果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4℃处理和1%的壳聚糖处理均显著降低圣女果软化腐烂和失重的速度,延缓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因此,4℃低温和1%的壳聚糖涂膜处理对圣女果均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
李岩吕海东张正茂陈意
关键词:圣女果贮藏温度壳聚糖
不同提取方法对甘薯淀粉性质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以甘薯为原料,采用重力沉降法、酸浆法、碱法和纤维素酶法提取淀粉,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为甘薯淀粉的提取及应用提供依据。采用这4种方法提取淀粉的提取率分别为67.91%、68.76%、77.29%和53.20%;重力沉降法所得淀粉纯度为92%,小于其他3种方法提取的甘薯淀粉(均大于98%);酸、碱和纤维素酶均对淀粉颗粒均有一定的破坏作用。酸浆法提取的甘薯淀粉糊透明度较其他方法高,纤维素酶法提取的甘薯淀粉糊透明度、白度和碘蓝值较其他方法低,碱法得淀粉白度和碘蓝值略高于酸浆法和重力沉降法。纤维素酶法提取过程中直链淀粉减少,而不与碘结合的多糖增加。碱法提取的甘薯淀粉的峰值黏度最小,纤维素酶法提取的甘薯淀粉的糊化温度较其他方法略高,且最不易老化。
张正茂赵思明熊善柏
关键词:甘薯淀粉RVA形貌
野菊花茶饮料生产工艺研究
2022年
以野菊花、白砂糖、山梨糖醇、柠檬酸等为主要原料,制作野菊花茶饮料。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采用Box-Behnken设计原理和响应面法,建立回归方程预测模型,并结合其感官评价确定野菊花茶饮料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野菊花80 g/L、白砂糖160 g/L、山梨糖醇180 g/L、柠檬酸0.8 g/L,此条件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成品饮料中蒙花苷的含量为0.0031 mg/mL,所制野菊花茶饮料的综合评分为89.6,质量为优,风味、色泽、口感俱佳,是一款具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降低血压等保健功能的饮料。
谢瑶欣张璟怡陶铸姚国新汤亚芳温馨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蒙花苷
不同铜水平对小麦生长发育与产量构成的影响
2022年
在盆栽土培条件下,以驻麦6号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不同土壤铜添加量(0 mg/kg、35 mg/kg、50 mg/kg、100 mg/kg),分别记为Cu0、Cu35、Cu50、Cu100,在苗期、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采集植物样品,测定小麦株高、分蘖数、有效穗数及生物量,分析不同铜水平下小麦的产量因子,以研究铜对小麦各生育期长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Cu0相比,适量施铜处理(Cu35)有利于小麦营养器官的发育,促进营养成分的转运和积累,增加籽粒产量和千粒重;2)在成熟期时,Cu50和Cu100的籽粒产量均低于Cu35;Cu50和Cu100的有效穗数和分蘖数明显低于Cu0和Cu35,且Cu100处理小麦的穗粒数最高、千粒重最低,说明铜污染抑制小麦生长发育,导致分蘖受阻,有效穗数降低,造成小麦减产。综上,土壤中铜含量适中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增加分蘖数和单株有效穗数,促进营养物质从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转移,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得以提高。
张欣雅陈盼徐沛然钟航张晓慧张誉文温馨
关键词:小麦生长发育
鲜莲子采后保鲜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2年
莲子营养丰富,食用和药用价值高。鲜莲采收集中在夏季,营养丧失快且极易褐变,粗放的保存手段限制了鲜莲的运输和销售,以上不足阻碍了即食鲜莲的推广与发展。本文阐明影响鲜莲采后品质的生理变化,从物理、化学、生物等多角度总结了现有保鲜手段和作用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望加深人们对鲜莲采后保鲜的认知,为开发高效的鲜莲子保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李梦蝶谢湘汝李娟娟
关键词:采后生理变化保鲜
正交试验对荷叶总多酚提取工艺的优化被引量:2
2015年
研究利用乙醇提取荷叶中的总多酚,探索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p H、提取次数以及料液比对荷叶总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优化,最终确定其优化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75%,提取温度75℃,提取时间100 min,提取p H为5,提取2次,料液比为1∶40(g∶m L)。在此条件下,荷叶总多酚的提取率可达2.842%。
李长春姚国新李国元戴余军
关键词:荷叶总多酚乙醇正交试验
冬枣果实生长规律Logistic模型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以鄂北冬枣为材料,通过物候观测和果实生长动态测定,采用Logistic曲线对其果实生长动态测定值进行了拟合,并对拟合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鄂北冬枣果实纵径、横径、单果重与果实发育时间之间,单果重与果实横径、纵径之间的关系均与Logistic模型高度吻合,回归方程统计检验均达极显著水平;根据所拟合的Logistic曲线的两个特征点,将果实生长过程划分为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3个阶段,为确定冬枣不同阶段栽培管理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胡波李国元谢志兵姚国新
关键词:冬枣果实发育LOGISTIC模型
1-MCP处理对鄂北冬枣贮藏品质影响主成分分析与综合评价被引量:5
2014年
以鄂北冬枣为试材,使用不同浓度的1-MCP(500nL/L、1000nL/L、1500nL/L),喷清水为对照对冬枣进行处理,测定在常温贮藏期间果实品质指标(失水率、果肉硬度、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代表果实品质指标95%以上综合信息的两个主成分,构建了冬枣果实贮藏品质的综合评价指标模型。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鄂北冬枣果实贮藏12天后,对照冬枣果实的综合品质急剧下降,而1-MCP处理可使冬枣果实贮藏期延长2天左右,以500nL/L和1000nL/L的1-MCP处理保鲜效果较好,与实际情况相吻合。1-MCP处理可作为一种维持冬枣采后果实品质的理想措施。
胡波李国元谢志兵姚国新
关键词:冬枣贮藏品质
不同品种银杏净光合速率与黄酮含量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以银杏叶为材料,用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不同品种净光合速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银杏品种净光合速率和黄酮含量差异均很明显,黄酮含量与净光合速率之间有联系,但彼此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明显。总体来看,净光合速率高的品种,其黄酮含量也高,因此在净光合速率高的银杏中选择叶用品种较合适。
徐东生段丽君
关键词:银杏黄酮净光合速率
影响荧光假单胞菌J-8产蓝色色素的培养基成分及色素的稳定性研究
2017年
从芦荟的腐烂组织中筛选获得一株能产蓝色色素的荧光假单胞菌J-8。该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产蓝色色素能力不同或者丧失,为找出促进J-8产蓝色色素的关键培养基成分,在固体培养条件下采用平板划线法研究了不同培养基配方、碳源、氮源、无机盐等对J-8菌株产蓝色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糖是促进J-8菌株产蓝色色素的关键成分,且六碳糖比五碳糖更能促进J-8产蓝色色素。同时研究了pH、温度、氧化剂、还原剂、光照和金属离子对该菌株产生的蓝色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色素不耐高温,在中性和避光条件下保存较好,在氧化剂和还原剂长时间存在下不稳定,Ca^(2+)、Zn^(2+)、Cu^(2+)、Mg^(2+)对该色素有一定的固色和增色作用。该研究为开发并保存新的天然微生物蓝色色素提供参考依据。
魏蜜魏蜜陈嘉敏张伟刘云霞
关键词:培养基成分稳定性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