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机构详情>
厦门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医学技术系
厦门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医学技术系
- 作品数:54 被引量:114H指数:5
- 相关机构: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 溶洞微生物鉴定及其抗氧化、美白活性评估
- 2025年
- 溶洞内存在特殊适应性的微生物类群,代谢产物具有许多生物学作用。因此对贵州省境内典型溶洞的土壤、水样进行分离与鉴定得到微生物,通过相关实验对其抗氧化与美白活性进行评估。结论:分离出5种微生物,其代谢产物清除自由基能力以及总抗氧化能力与其浓度成正相关关系,其中5种微生物代谢产物在浓度0.062 5 mg/mL表现出ABTS自由清除率为60.68%~91.93%;在浓度0.25~1.0 mg/mL所有代谢产物表现出的酪氨酸酶抑制率为0.79%~11.07%。
- 许绍森余先禄庞海月王贵弘蔡小玲张书迪冯亚栋陈煜沛
- 关键词:代谢产物抗氧化美白
- 荞麦麸皮蛋白的制备及功能特性研究被引量:6
- 2023年
- 探究了荞麦麸皮蛋白的最佳制备工艺及功能特性差异。通过单因素实验对pH、温度、料液比和时间进行初步优化,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实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pH为10,料液比为1∶10,时间为60 min,温度为40℃。进一步分析了温度和pH对苦荞麸皮蛋白和甜荞麸皮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两种蛋白的溶解性及持水性均呈上升趋势,在60~80℃时,两种蛋白有较好的起泡性和乳化性,且稳定性良好。碱性环境(pH≥8)可提高两种蛋白质的溶解性、持水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与大豆分离蛋白相比,极酸(pH=2)或碱性(pH≥8)条件下,甜荞麸皮蛋白展现出良好的起泡性,而苦荞麸皮蛋白则展现出良好的泡沫稳定性。综上所述,适当热处理及碱性环境可改善荞麦麸皮蛋白的功能特性。
- 王立博陈静任艳娟闫铭欢张亚坤王昊然吴伟菁罗登林
- 关键词:蛋白单因素实验响应面法功能特性
- 天香藤提取物抗氧化和美白的功效研究
- 2024年
- 为了探究藤类中草药的抗氧化和美白效果,研究通过利用超声提取的方法,将干燥天香藤[Albizia corniculata(Lour.)Druce]用乙醇浸提得到乙醇提取物。分析天香藤乙醇提取物内含总酚等含量,评估其抗氧化能力和美白能力。结果表明,天香藤中草药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在提取物质量浓度为100μg/mL时能降低黑色素B16-F10细胞中黑色素含量并对酪氨酸酶的活性产生作用。总之,天香藤提取物可以为开发抗氧化美白类化妆品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 余铭玉邓丽金庞海月尤智立
- 关键词:中草药抗氧化
- 市售化妆品中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使用调查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对市售98款精华、99款面膜、114款面霜和119款水乳类化妆品外包装成分表中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添加情况进行采集、汇总和统计。4类产品中,面膜类的化妆品中含有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的占比最大,添加的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以透明质酸钠为最多;添加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的进口化妆品价格普遍比国产产品高;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在国产化妆品配方表排名相对于进口产品较为靠前。
- 李艺煌严心如陈闰妮方文鑫周丹
- 关键词:透明质酸化妆品
- 5种西藏野生植物花蕾的抗氧化作用对比研究
- 2025年
- 研究5种西藏野生植物:鼠曲草、月季、土连翘、千里光和砂生槐花蕾部位萃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利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的清除实验,超氧阴离子清除实验,以及双氧水(hydrogen peroxidel,H 2O 2)诱导的人肝肿瘤细胞株HepG2氧化损伤修复试验等3种实验方法测定5种萃取物的抗氧化效果。不同浓度5种西藏植物提取物在DPPH实验和超氧阴离子清除实验中呈现不同的抗氧化性质。在H_(2)O_(2)诱导的人肝肿瘤细胞株HepG2氧化损伤实验中,0.01~0.2 mg·mL^(-1)的鼠曲草萃取物不具备修复氧化损伤作用,月季、土连翘、千里光和砂生槐萃取物在该浓度范围表现出不同的修复效果。5种西藏野生植物中,鼠曲草、月季和土连翘具有较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千里光和砂生槐具有较好的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
- 吴思妙庞海月旦真次仁王贵弘黄立森
- 关键词:超氧阴离子抗氧化
- 浅谈儿童食物过敏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
- 2022年
- 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儿童食物过敏和消化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次实验探究过程中选择了2019年11月份到2021年11月份期间,在我院内进行治疗的食物过敏诱导消化系统疾病的患儿,共计40名,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且将其命名为研究组,同时将2019年11月份到2021年11月份期间在我院儿科门诊进行体检的40名患儿作为对比参照对象,并且将其命名为对照组,然后使用相关检测方法,对研究组和对照组中的患者进行血清检测,通过对血清中IgG浓度进行对比分析,完成本次实验探究。结果 通过对血清中的IgG浓度进行检测分析,发现在研究组中出现IgG阳性的患者有35名。其中对两种食材检测为IgG阳性的人数为10名,对3种到9种食材检测为IgG阳性的人数有24名,而在对照组中,全部检测为IgG阳性的患者均为单一食材抗体阳性。检测为IgG阳性的人数有10名,并且所有阳性患者均呈现较为轻度敏感现象。针对研究组的40名IgG阳性患者按照IgG检测结果,对其饮食结构进行调整,在饮食结构调整4周左右进行回访,发现在回访的40名患者中,有3名患者出现了失访问题,有37名患者均已按照回访要求进行回复,在回复的37名患者中,症状明显改善的有34名,有改善的有2名,无效的有1名。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儿童食物过敏和消化系统疾病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通过对特异性IgG进行检测,可以对食物过敏现象进行阻止,同时利用饮食调节以及回避过敏原等治疗方式,可以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因此要加强对特异性IgG的检测力度,并且制定合理的饮食调节方案,进而使消化系统疾病得到更好的治疗。
- 周旭兰周云
- 关键词:儿童食物过敏消化系统疾病阳性
- “新医科”背景下OBE+BOPPPS教学模式在口腔正畸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被引量:33
- 2022年
- 目的探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以学习成果为导向(OBE)的BOPPPS教学模式在口腔正畸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厦门医学院2016、2017级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2个年级共12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n=64)和对照组(n=64);研究时间为2020年2月—2021年7月;两个年级的授课教师均相同;试验组学生采用OBE+BOPPPS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结束后使用理论考试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对两组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学生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为(78.33±9.58)分,对照组成绩为(72.69±9.62)分,试验组学生对教师课程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自我评价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基于OBE导向运用BOPPPS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其临床思维和岗位胜任力的培养,提升课程“两性一度”,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 郑晓丹罗小安赖颖真洪晓梅
- 关键词:口腔正畸学
- 我国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的现状及问题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了解我国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发展现状及问题,为构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职业教育国家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我国东、中、西部54所开办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专业建设情况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差异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ANOVA分析或卡方检验。结果在被调查院校中,近3年平均每年招生规模6415人,其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最大,占比47.39%。师资队伍方面,不同地区在学历、职称结构、职业资格和专业背景上均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训条件方面,仅有26.42%和3.77%院校配置虚拟仿真实训室和口腔材料学实训室,以及18.52%和22.22%院校配备椅旁修复系统和虚拟仿真软件。结论我国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实训条件和课程建设有待提高。
- 洪晓梅陈钟茅顺洁纪晴魏剑龙
- 关键词: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技术
- 医学院《医学统计学》新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新型混合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21年2月—2022年8月厦门医学院的251名学生进行研究。其中,采用新型混合教学模式授课的学生作为研究组(n=125),采用传统授课方式的学生作为对照组(n=126),通过比较两组间的期末成绩进行结果评价。结果研究组的期末成绩(90.13±7.03)分高于对照组的(88.41±6.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6,P<0.05)。结论通过创新课程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新型混合教学模式能够提升教学质量。
- 李艺鸣邵秋之
-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
- 临床医学研究生死亡认知和临终关怀态度调查分析与比较研究
- 2023年
- 目的调查分析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死亡认知现状与临终关怀态度,比较博士、硕士群体间的差异,探讨其死亡认知与临终关怀态度的相关性,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死亡观与临终关怀教育改革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采用《一般社会学情况调查表》、中文版《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中文版《佛罗梅尔特临终关怀态度B量表》对496名临床医学博、硕士研究生的死亡认知、临终关怀认知态度等进行调查。同时,对博、硕士两类人群的调查结果进行分类比较。利用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本研究结果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剔除27份不合格问卷,共回收469份有效问卷。统计分析得知,博士研究生《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中各维度得分排序依次为:趋近接受(4.28±0.53)、中立接受(3.99±0.41)、死亡逃避(2.74±0.63)、死亡恐惧(2.65±0.57)、逃离接受(2.47±0.69);硕士研究生《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中各维度得分排序依次为:中立接受(3.96±0.52)、趋近接受(2.84±0.61)、死亡恐惧(2.78±0.65)、死亡逃避(2.62±0.73)、逃离接受(2.39±0.77)。同时,博士群体临终关怀态度得分高于硕士群体([110.63±8.96)vs.(106.78±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博、硕士研究生群体“死亡恐惧”得分与临终关怀态度得分均呈负相关(r=-0.25,r=-0.21),而临终关怀态度得分与死亡认知中的“中立接受”得分均呈正相关(r=0.50,r=0.32)。然而,博士群体临终关怀态度得分与死亡认知中的“死亡逃避”得分呈负相关(r=-0.27)。结论博、硕士研究生群体已具备一定的临终关怀意识,但其死亡认知与临终关怀态度仍需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角度予以提升和加强,在满足我国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同时促进医患和谐。
- 刘彦权洪晓梅黄涛黄劲龙殷悦刘昕熠陈玉婷杨慧唐焕文
- 关键词:临终关怀安宁疗护医学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