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作品数:95 被引量:88H指数:4
- 相关作者:丁德超汪平秀陈红心更多>>
-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赣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 丘逢甲廉洁思想探究
- 2018年
- 丘逢甲一生抗日保台、教育救国,寄家国情怀于两岸。虽然他不是官员,但是其廉洁爱民思想内涵丰富。从他的诗词中可发现,他具有坚贞自守、清白做人的人格风貌,刚直不阿、清正清廉的高尚情操,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精神气质,关注民生、体察民疾的思想情感。这些廉洁爱民思想,仍然能够激励今人奋发向上,净化我们的心灵和社会环境。
- 刘加洪梁君
- 关键词:丘逢甲廉洁思想高尚情操
- 华北根据地妇女形象的重塑和家庭关系的新变化(1937-1949)——以邢台西部太行山区为中心
- 2024年
- 在我国传统社会里,妇女不被当做独立的个体。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在华北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妇女解放运动。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进一步深化和改进了妇女解放工作。华北根据地的妇女解放运动,使华北农村妇女形象得以重塑。妇女逐步实现了婚姻自主,经济的独立和财产权的获得使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得以提高。伴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以及妇女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妇女在婚姻及家庭关系中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 荣玉巧
- 关键词:妇女形象妇女解放婚姻自主家庭关系
- 从手段到目的: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内在逻辑——兼论阿伦特对马克思的重大误解
- 2024年
- 在人本学意义上,马克思的劳动具有手段和目的的双重属性。在他看来,劳动不仅是手段而且是目的。但是,阿伦特却误解了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将劳动的目的属性和手段属性割裂开来,认为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是一种乌托邦。事实上,马克思并不否定劳动的手段属性,其理论所要批判的是:在无限增殖的资本魔咒下,劳动沦为了只剩下手段属性的谋生工具,工人成为资本主义机器体系中的一个“部件”,人沦为了机器。就此而言,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旨趣在于消除被异化了的劳动“经济必然性”,恢复劳动手段和目的的双重属性。以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为切入点,梳理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内在逻辑,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科学内涵,回应各种针对马克思劳动解放学说的质疑,而且有助于准确定位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旨趣,为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 彭小伟张雷
- 关键词:资本
- 坚守人民立场 促进共同富裕
- 2023年
-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人民立场,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发展上,要保持与人民的紧密联系,和人民共同开创历史伟业,只有紧密与人民站在同一战线,才能使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 荣玉巧王红
- 关键词:人民立场人民主体性共同富裕
- “以中释马”——梁启超译介马克思主义的方式
- 2018年
- 梁启超译介、传播马克思主义,采用"以中释马"的方式,即以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名词来翻译、介绍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他采取"以中释马",是受西方传教士的影响,利用日译西学资料,结合自己深厚的国学知识进行的。"以中释马",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始传播时期的萌发状态,给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新的思想窗口。梁启超译介、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筚路蓝缕之功,对后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 汪平秀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译介
- 现代性视域下如何理解社会整合?——哈贝马斯与马克思的比较研究
- 2022年
- 在现代性的视域下,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均对社会整合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哈贝马斯主张用交往理性代替实践理性,通过发挥交往行为的作用,使生活世界免受系统殖民,使生活世界再生产成为可能并发挥社会整合的功能。马克思实现社会整合的总体思路是实现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超越,这种超越既蕴含着对资本逻辑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扬弃,也包括通过建立人与人之间内在的社会性联系,旨在实现自由人的共同体。马克思关于现代性视域的社会整合思想既是理论批判,也是实践批判,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 黄晓锋
- 关键词:社会整合哈贝马斯
- 客家文化的历史性意蕴与当代性审视被引量:21
- 2017年
- 客家文化历史意蕴深刻,内含一系列优良传统,并发挥了激励、凝聚、教育、导向和支撑等社会历史功能。自改革开放以来,客家地区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冲击,客家优良传统有式微迹象,客家文化曾经所起的诸种功能也遭遇挑战。实现客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意义重大。应该对客家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分清客家文化的根和叶、魂和表、内核和载体,并考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结构和各个领域进行深度融合,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浪潮,培育新的客家精神。
- 黄晓锋刘加洪
- 关键词:客家文化
- 客家优良家风涵养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析
- 2025年
- 客家优良家风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在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熠熠生辉。以“爱国崇祖、勤劳务业、守信重义、和睦互助”为主旋律的客家优良家风涵养了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要义,它们精神相通、气质融合、价值共融、情感互动。
- 张小媚
-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
- 从台湾栋对看海峡两岸客家优良传统的当代价值
- 2025年
- 客家民系在千年迁徙的文明进步历程中,既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也创造了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奋勇争先、与时俱进、保家卫国、同仇敌忾、勤学苦读、尊师重教、吃苦耐劳、廉洁善政、团结统一、诚信友善”的优良传统。以台湾栋对为例,挖掘其当代价值,对于实现民族复兴、维护祖国统一、传承中华文化、凝聚社会共识、构建两岸和平,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 刘加洪彭仕文
- 以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 2025年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的、历史的、逻辑的关联。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历史文化基因,决定着这条发展道路的丰富内涵、内在特征和发展方向。作为国家现代化与中华文明主体性相结合的实践结晶,中国式现代化既充分体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又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意涵的进一步彰显开辟了广阔空间。只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全面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价值追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在“两个结合”中协同共进,才能自觉自信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持续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
- 黄晓锋
-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