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科
- 作品数:25 被引量:157H指数:7
- 相关作者:庄传经更多>>
- 相关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iR-34a与乳腺癌复发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miR-34a在乳腺癌复发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88例乳腺癌患者均施行改良根治术,并有完整的随访资料。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qPCR)对原发肿瘤蜡块提取的microRNA进行miR-34a表达水平的测定,配对t检验比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miR-34a的水平差异,MannWhitney-U非参数检验比较miR-34a表达水平和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预后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计算,多因素统计分析采用COx回归。结果相比癌旁正常组织,在癌组织中miR-34a表达明显下调(P〈0.001),在组织学高分级的乳腺癌中miR.34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中低分级的乳腺癌(P=0.024);在随访中复发的乳腺癌患者中,miR-34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无复发的乳腺癌(P=0.008)。miR-34a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激素受体ER/PR表达、HER2状态、脉管瘤栓、组织学类型、肿瘤病理分期及月经状态等未见明显关联(P〉0.05)。以中位值2-△Ct=0.117为截断值,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miR-34a高表达患者其乳腺癌无复发生存率(P=0.026)及总生存率(P=0.019)均高于miR-34a低表达患者。结论miR-34a可促进组织分化,其表达下调增加肿瘤复发,可做为乳腺癌侵袭潜能的预测指标。
- 宋传贵吴雪英傅芳萌韩忠华王川邵志敏
- 关键词:乳腺肿瘤预后MIR-34A
- CYP19A1基因R264C在中国上海BRCA1/2基因突变阴性的遗传倾向乳腺癌中的作用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研究CYP19A1基因R264C的(C→T)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在上海地区BRCA1/BR-CA2基因突变阴性的遗传倾向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114例无BRCA1/2突变的家族性/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121名正常对照者进行CYP19A1基因第7外显子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随后进行DNA直接测序鉴定其R264C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比较基因型分布和发病风险的关系;危险度比值比(odd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应用非条件Logistie回归分析计算。结果CYP19A1基因R264C多态的CC、CT、TT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4(77.8%),22(20.4%),2(1、8%);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7(77.7%),24(21、4%),1(0.9%);在研究的总人群中,CT基因型的频率为20.9%(46/220),TT基因型的频率为1.4%(3/220)。以CC基因型为参照,CT或TT基因型没有显著性地提高乳腺癌的发病危险,其中携带CT基因型风险为(OR=1.16,95%CI:0.53。2.55),携带TT基因型风险为(OR=1.44,95%CI:0.12-17.15);经过月经状态和身体质量指数分层,也未能发现其与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结论CYP19A1基因R264C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有别于其他种族,有其自身的分布特点;R264C可能与上海地区中国汉族人群乳腺癌发生的遗传易感性无关,尚不足作为低外显率的乳腺癌易感基因位点,不建议作为未来临床基因筛查的候选指标。
- 宋传贵胡震袁文涛狄根红沈镇宙黄薇邵志敏
- 关键词:乳腺癌遗传多态
- 转染LKB1基因乳腺癌细胞与胚胎发育信号通路及cAMP/PKA通路的关系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LKB1与胚胎发育(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cAMP/PKA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抑癌基因LKB1转染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分MDA-MB-231组(231组)和转染LKB1基因的MDA-MB-231(LKB1组)两组,每组分别采用0、5×10-6、1×10-5、2×10-5 mol/L等4种浓度的SHH信号通路抑制剂环靶明(cyclopamine)作用于细胞,各小组细胞分别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SH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SHH、Smo的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用cAMP、PKA试剂盒检测cAMP、PKA数值水平。结果 LKB1组的细胞通过不同剂量环靶明抑制后,SH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SHH、Smo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相应较231组明显抑制,且与环靶明剂量呈正相关,抑制效果在环靶明浓度为10×10-6 mol/L时最明显,继续增加环靶明浓度到20×10-6 mol/L,抑制效果保持不变。231组和LKB1组中细胞的PKA和cAMP数值均随环靶明浓度增加而增高,至10×10-6 mol/L时达到最高,继续增加环靶明浓度到20×10-6 mol/L,两组中的PKA和cAMP数值保持不变。在相同环靶明浓度下,LKB1组中PKA和cAMP数值高于231组中相应数值。结论抑癌基因LKB1协同环靶明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SHH信号通路的同时亦协同增加cAMP/PKA信号通路的表达,且在环靶明浓度为10×10-6 mol/L时效果最明显;推测存在LKB1-SHH-cAMP/PKA通路。
- 成小林李正东蒋蓓琦庄志刚庄传经
- 关键词:LKB1基因乳腺癌
- 乳腺肿块行B超引导空芯针穿刺活检的分析
- 刘小丰张家新沈瑾陈飞周茜谢晖陆澄
- 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在BRCA1/2基因无突变的遗传倾向乳腺癌中的分布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 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 Vall58Met(G→A)多态性在BRCA1/BRCA2基因无突变的具有遗传倾向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114例无 BRCA1/BRCA2突变的家族性或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121例正常对照者进行COMT 基因第4外显子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随后进行 DNA 直接测序鉴定 Vall58Met 多态的基因型,比较基因型分布和发病风险的关系;相对危险比值比(odd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应用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结果 COMT 基因 Vall58Met 多态的 GG,GA 和 AA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58(65例),0.32(36例)和0.10(11例);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60(66例),0.37(41例)和0.03(3例)。在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含 A 基因型的频率为0.57(21例),显著高于家族性乳腺癌的0.35(26例)(P=0.026)。以 GG 基因型为参照,AA 基因型(158Met)显著提高了乳腺癌的发病危险(OR=3.15;95% CI:0.70~14.19)(P=0.039),在绝经前妇女尤为明显(OR=9.98;95%CI:1.00~99.64)(P=0.004);在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3 kg/m^2的妇女中,AA 纯合基因型(158Met)临界显著提高了乳腺癌的发病危险(OR=7.57;95%CI:0.57~101.28)(P=0.056)。结论 COMT 基因 Vall58Met 可能与乳腺癌、特别是绝经前或早发性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有关,可作为低外显率的乳腺癌易感基因位点。
- 宋传贵胡震狄根红沈镇宙邵志敏袁文涛黄薇
- 关键词:乳腺肿瘤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遗传学
- 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淋巴水肿分期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128例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乳腺癌患者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81岁(平均49.0±6.8岁)。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及36个月时随访,采用诺曼问卷和臂围测量,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评估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情况及淋巴水肿治疗情况。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分析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影响因素。结果乳腺癌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的上肢淋巴水肿比例分别为9.4%(12/128)、25.0%(32/128)、23.4%(30/128)、23.4%(30/128),诺曼问卷得出的结果为12.5%、26.6%、25.0%、25.0%。128例患者中,最终30例诊断为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其中,Ⅰ、Ⅱ、Ⅲ期淋巴水肿的发生比例分别为15.6%、6.3%和1.6%。体重指数(BMI)、放疗、淋巴结阳性数目及手术方式在淋巴水肿及对照组中存在差异。乳腺癌术后的CDT治疗及淋巴外科手术均对淋巴水肿有积极的治疗效果。结论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患者在腋窝清扫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于术后1年内发生,术后1~3年内淋巴水肿的发病率无明显变化。BMI、放疗、淋巴结阳性数目及手术方式均可能影响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
- 张莹莹李华管佳琴张霞吴炅
- 关键词:乳腺癌淋巴水肿发生率
- 中国上海家族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被引量:36
- 2006年
-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研究对象来自35个汉族家族性乳腺癌家系,家系中至少有一个一级亲属乳腺癌患病史。共35例患者,其中13例发病年龄≤40岁。由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BRCA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突变分析先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进行筛查,之后进行DNA直接测序证实。结果在BRCA1基因中发现有4个突变位点,其中2个为新发现位点——拼接点突变(IVS17-1G>T;IVS21+1G>C);另两个为已报道的致病突变位点——移码突变(1100delAT;5640delA)。BRCA2基因的1个致病突变位点位于11号外显子上,为移码突变(5802delAATT)。另外,共发现有12个新的单核苷重复多态位点,都未引起氨基酸编码改变;其中,8个在BRCA1基因上,4个在BRCA2基因上。在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突变频率(11·4%)高于BRCA2基因(2.9%)。结论新发现的2个BRCA1基因的拼接点突变可能是中国上海人群家族性乳腺癌的特有突变位点;在我国上海地区人群中,BRCA1基因突变起着比BRCA2基因更大的作用;该研究丰富了中国人群中BRCA基因的突变谱,并为未来的临床基因检测提供了筛查模式。
- 宋传贵胡震袁文涛狄根红沈镇宙黄薇邵志敏
- 关键词:乳腺肿瘤BRCA1基因BRCA2基因基因突变
- 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与乳腺癌抑癌基因LKB1的相互影响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研究环靶明(cyclopamine)抑制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后,转染LKB1基因的乳癌细胞的凋亡、周期及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方法:抑癌基因LKB1转染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分MDA-MB-231组(231组)和转染LKB1基因的MDA-MB-231(LKB1组)两组,每组分别采用0,5×10-6mol/L,10×10-6mol/L,20×10-6mol/L 4种浓度的环靶明处理细胞,各小组细胞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相关基因Shh、Smo、Ptch、Sufu、Hip及LKB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在LKB1组和231组中,各小组细胞的凋亡率变化与Sonic Hedgehog相关基因Shh、Smo表达变化一致,随环靶明浓度增大凋亡率增加、基因表达受抑制,在环靶明浓度达10×10-6mol/L时变化最明显,且LKB1组较231组的变化更为明显。在231组中,各小组细胞周期变化与Sonic Hedgehog相关抑制基因Sufu、Hip表达变化一致。而在LKB1组中,各小组细胞周期与抑制基因Sufu、Hip表达变化均无明显差异。在231组中,各小组抑癌基因LKB1的表达随药物浓度增加渐增强。Ptch表达在两组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抑癌基因LKB1可协同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抑制剂环靶明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调控细胞周期,推测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如上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变化而实现。信号通路抑制剂环靶明可提高乳腺癌细胞抑癌基因LKB1的表达,推测此也是信号通路抑制剂降低癌细胞活性机制之一。
- 成小林蒋蓓琦李正东傅韵庄志刚庄传经
- 关键词:乳腺癌HEDGEHOG信号通路LKB1基因
- 乳腺癌:从“红颜杀手”到“长期生存”
- 2019年
-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健康。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医疗诊治水平低下,乳腺癌曾被人们看作是“红颜杀手”,患者不仅饱受病痛之苦,心理上也承受巨大折磨。近20年来,随着乳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有了明显提高,5年生存率从60%上升到90%以上。可以说,乳腺癌已从“红颜杀手”转变为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且能长期生存的慢性病。
- 熊萍沈镇宙
- 关键词:乳腺癌患者女性健康慢性病
- ER-α基因多态性与无BRCA1/2基因突变的有遗传倾向的乳腺癌的关系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探讨ER-α基因PvuⅡ和XbaⅠ多态性在上海地区无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有遗传倾向的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113例无BRCA1/2突变的家族性/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113例正常对照者进行ER-α基因2号内含子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随后进行DNA直接测序鉴定PvuⅡ和XbaⅠ多态性的基因型,比较基因型分布和发病风险的关系;危险度OR及95%CI,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结果113例病例和113例对照均成功进行测序,ER-α基因PvuⅡ多态性的CC、CT、TT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6例(14.2%),58例(51.3%),39例(34.5%);XbaⅠ多态性AA、AG、GG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6例(67.2%),34例(30.1%),3例(2.7%)。分别以CC基因型和AA基因型为参照,PvuⅡ和XbaⅠ多态性与乳腺癌无明显关联;但在绝经前妇女中,PvuⅡ多态性的C/T基因型提高乳腺癌发病风险达2.1倍(P=0.044);XbaⅠ多态的GG基因型携带者患乳腺癌发病危险降低达9倍(OR= 0.11,P=0.058)。基因型的联合分析表明,与CC+GG基因型相比,同时携带PvuⅡCT和XbaⅠAA的绝经前妇女患乳腺癌的发病危险增加达11倍(OR=11.4;95%CI 1.12-116.7),P=0.03。结论ER-α基因PvuⅡ和XbaⅠ多态性可能与有遗传倾向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有关,尤其是绝经前发病者(含早发性)。
- 宋传贵胡震袁文涛狄根红沈镇宙黄薇邵志敏
- 关键词:乳腺肿瘤雌激素受体Α疾病遗传易感性多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