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作品数:108 被引量:3,365H指数:23
相关作者:惠建新徐宾刘小宁陈晓霞王晶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8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2篇天文地球
  • 15篇自动化与计算...
  • 6篇水利工程
  • 6篇农业科学
  • 5篇建筑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电子电信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35篇气候
  • 24篇气温
  • 21篇气候变化
  • 19篇降水
  • 10篇气象
  • 9篇降水量
  • 8篇气温变化
  • 6篇青藏
  • 6篇青藏高原
  • 6篇城市
  • 6篇城市热岛
  • 5篇数据集
  • 5篇土壤
  • 5篇气象站
  • 4篇气候模拟
  • 4篇气温序列
  • 4篇自动气象站
  • 4篇均一性
  • 4篇环流
  • 4篇建筑

机构

  • 108篇中国气象局国...
  • 3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0篇中国气象局
  • 18篇南京信息工程...
  • 1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2篇中国气象科学...
  • 8篇天津市气候中...
  • 7篇清华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天津市气象信...
  • 4篇山东省气象局
  • 4篇沈阳农业大学
  • 4篇天津市气象局
  • 3篇安徽省气象局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湘潭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20篇任国玉
  • 15篇李庆祥
  • 10篇张雷
  • 10篇任玉玉
  • 9篇唐国利
  • 8篇郭军
  • 7篇赵平
  • 6篇师春香
  • 5篇曹丽娟
  • 5篇魏敏
  • 5篇孟凡超
  • 4篇宇婧婧
  • 4篇张爱英
  • 4篇司鹏
  • 4篇孙秀宝
  • 4篇张莉
  • 3篇柳艳菊
  • 3篇王盘兴
  • 3篇陈峪
  • 3篇王旻燕

传媒

  • 14篇气候变化研究...
  • 9篇气候与环境研...
  • 8篇高原气象
  • 5篇气象学报
  • 4篇大气科学学报
  • 3篇水科学进展
  • 3篇大气科学
  • 2篇气象科学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计算机应用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计算机科学
  • 2篇中国科学:物...
  • 2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生态学报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电信科学
  • 1篇气象
  • 1篇科技导报
  • 1篇水利水电科技...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8
  • 9篇2017
  • 3篇2016
  • 11篇2015
  • 8篇2014
  • 6篇2013
  • 7篇2012
  • 9篇2011
  • 10篇2010
  • 8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6篇2005
10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天文气象条件的地域分布被引量:16
2010年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资料室整编的,中国756个基本、基准气象站以及2425个基本、基准和一般气象站,1961~2008年气候资料年值数据集和月值数据集中的云量、水汽、地面风速等气象要素,依据优良天文台址的气象条件,将全国划分为10个天文气候区,并利用夜间云量对这10个区域的优劣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藏西南狮泉河、改则地区的天文气候条件最优;40°N纬度带附近次之;我国江南华南、四川盆地以及青藏高原东南部林芝地区的天文气候条件较差;其余地区如新疆西部、青藏高原北部和南部、横断山脉及云南西部、东北东部和北部、华北南部和黄淮流域的气候条件居中.
张永婧王盘兴姚永强王国复刘立勇钱璇
关键词:天文选址气象条件气候区划
基于卫星气候资料的1989-2015年南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被动微波卫星海冰密集度气候资料,分析了1989-2015年南北极海冰面积和密集度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北极年平均海冰面积减少,南极海冰面积增加,变化趋势分别为-0.569×10~6km^2·(10a)^(-1)和0.327×10~6km^2·(10a)^(-1),均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两极海冰面积变化趋势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两极总海冰面积出现了下降,变化趋势为-0.242×10~6km^2·(10a)^(-1)。年海冰密集度在北极地区普遍减少,而在南极地区的变化趋势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威德尔海、罗斯海北部海冰密集度增加,趋势超过了10%·(10a)^(-1),别林斯高晋海、阿蒙森海的海冰密集度出现下降。北极各月海冰面积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7-10月海冰面积减少明显,其中9月减少最显著,趋势为-0.955×10~6km^2·(10a)^(-1)。南北极海冰冻结和融化的时间不完全对应,北极融化与冻结时间基本平衡,南极海冰冻结时间明显长于融化时间。南极年内海冰面积的变化幅度大于北极,呈现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北极极小海冰面积的变化趋势最显著,达到了-0.636×10~6km^2·(10a)^(-1)。南极极大海冰面积出现的时间后移明显,趋势为0.733候·(10a)^(-1);极小海冰面积出现的时间非常稳定,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张雷徐宾师春香周自江任国玉
关键词:气候变化海冰卫星
BCC_CSM1.1气候模式年代际试验对北极涛动季节回报能力的初步评估被引量:2
2019年
本文基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自1960—2004年每年起报的年代际预测试验结果,初步评估了该模式对北极涛动(AO)的预报技巧。同时,把该模式年代际预测结果与历史试验模拟比较,分析了气候模式初始化对年代际试验预测季节尺度AO及其年际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年代际试验和历史试验均能反映出AO模态是北半球中高纬大气变率第一模态的特征,其中年代际预测试验回报的AO模态与观测的空间相关系数高于历史试验。两组试验基本能再现AO指数冬季最强、夏季最弱的特征。与历史试验相比,年代际预测试验回报月和冬季AO指数与观测的相关系数更高,特别是年代际试验与观测的月AO指数相关系数达到了0.1的显著性水平。年代际试验回报月、春季AO指数的变化周期更接近观测结果。因此,年代际试验中初始状态使用海温资料进行初始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AO的回报能力。
伍丽泉李清泉丁一汇王黎娟辛晓歌魏敏
关键词:气候模式年代际
基于自记观测和自动站观测的四川省降水数据集研究与应用
2023年
历史气象资料的数字化技术和科学研究不断发展和进步,通过对四川省国家级气象站近80万页降水自记纸迹线的数字化,并融合气象站升级自动观测系统后的降水观测数据,研制四川省序列最长、时间密度最大的降水强度数据集,将四川省降水分钟数据提前到1951年;通过对数据集的完整性、规范性、数据约束等质量控制以及各相同时段降水过程总量最大值和对应时间过程等一致性对比分析,评估该数据集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广泛开展历史气象资料的拯救、数字化等研究活动,深度挖掘珍贵历史资料最大信息,为气象服务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实现历史气象观测记录的科学价值。
王凌鞠晓慧刘霄杜冰
关键词:数字化降水
近半个世纪中国区域历史气温网格数据集的建立被引量:44
2007年
气候序列长度不一致以及由此导致的空间抽样误差在气候变化检测研究中常常产生影响,因此往往需要把全球或者区域尺度气候数据转化为格点气候数据集。文中分别采用修改后的一级差分方法和普通Kriging方法,把中国大陆(共约728个站,不含港、澳、台地区)气象台站1951年1月—2004年12月经过质量控制和均一化的历史气温数据转化为2.5°×2.5°经纬度网格化数据集。对比分析表明:应用上述两种方法,(1)格点化带来的空间抽样误差较小;(2)格点化后的格点气温序列和站点序列相关程度很高;(3)不同的方法建立的格点数据集在序列的相关性、距平场的相似性描述方面均非常一致。二者的相关性和相似性也表明文中所建立的格点数据集是比较合理的。最后利用格点化后的气温数据集,分别采取距平平均方法和一级差分方法,对近54年中国气温变化趋势进行了更为准确的估计。不同的计算方法对中国区域气温增暖幅度的研究表明,整个中国区域内近50年气温表现出一致的增暖特点,其中以北方地区(西北、东北)气温增暖幅度最大,个别地区达到近0.6℃/(10a),而最低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年均气温增暖幅度较小,还不到0.1℃/(10a),全国平均的年平均气温近54年来增暖速率约为0.23—0.25℃/(10a),这和其他专家得出的结论是基本一致的,而由于文中对数据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质量控制,使得估计结果更为精确、可信。
李庆祥李伟
关键词:气温增暖均一性
利用RHtestsV4软件包对天津1951~2012年逐日气温序列的均一性分析被引量:12
2015年
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基础气象资料建设专项"研制的中国地面历史基础气象资料及台站元数据,利用RHtest V4软件包对天津1951-2012年的历史气温序列进行了均一性分析。结果显示,通过惩罚最大t检验(PMT)方法对12个地面站逐日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序列检验得到,迁站是导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序列突变的主要原因,同类型仪器更换则是导致最高气温序列突变的主要原因,而2005年以后的自动站业务化并没有对天津地区气温序列的均一性造成很大影响。同时,研究中也检验出少部分未知原因的显著间断点,可能是由于观测员的误判或观测仪器翘变等因素造成的历史数据疑误。从订正量来看,逐日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序列主要以正偏差订正为主,而最低气温则主要以负偏差订正为主。其中,最高气温序列的分位数匹配(QM)订正量均值最大,90%以上集中在0.1-1.0°C,平均气温序列的QM订正量均值相对最小,90%以上的订正量在-0.7-0.7°C,而最低气温的订正量90%以上集中在-1.5-1.5°C范围中。另外,以Xu et al.(2013)研制的数据集为参照,通过误差分析,发现两类研究得到的年(季节)尺度气温数据具有较高的相符率和一致性,从而可以说明本研究订正后的天津地区1951-2012年逐日气温序列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司鹏徐文慧
关键词:可用性评估
基于均一化格点资料的全球变暖趋缓期中国气温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20
2017年
利用1961—2014年水平分辨率为0.5°×0.5°的均一化气温网格数据,分析全球变暖趋缓期(1998—2014年)中国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998—2014年中国气温上升趋缓明显,与增暖期(1985—1997年)相比,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由升温趋势转为降温趋势,分别为-0.05℃/10a和-0.11℃/10a,而年平均最低气温仍保持弱的上升趋势(0.06℃/10a)。全球变暖趋缓期中国的增暖型发生了显著变化:北方地区由增温趋势转为降温趋势,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则呈现出相对强的增温趋势;从季节来看,冬季降温最强、夏季增温较其他季节偏强,而冬季(强降温)正是中国增暖趋缓的主要贡献季节。增温最强的要素仍然是最低气温。
许艳唐国利张强
关键词:气温格点资料
三峡大坝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流域气温与植被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基于长江中下游流域120个气象站点1971—2015年日值气温数据,2006—2015年ERA-Interim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和2006—2015年MODIS卫星遥感植被指数产品MOD13A3,研究了在考虑全球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流域春、夏、秋、冬4个季节平均气温在三峡大坝运行前后的变化,采用百分比阈值方法量化最高和最低气温并进行MK突变检验,并分析三峡大坝运行后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四季土壤湿度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流域四季平均气温在三峡大坝运行以后出现明显变化,江南地区主要出现增温现象,江北地区主要出现降温现象;MK突变检验结果显示,江南地区的高温日和江北的低温日均在2006年左右发生突变,与三峡大坝完全运行的时间相符;长江中下游流域土壤湿度在三峡大坝运行后出现南湿北干的变化趋势;EVI在江南地区诸多区域出现显著增加趋势,其中冬季最突出(33.06%),而江北地区诸多区域则出现显著减小趋势,其中夏季最明显(5.11%),EVI与平均气温的空间变化在春、夏、冬3个季节显著相关。
葛非凡毛克彪蒋跃林姜立鹏范玉芬王一舒谭雪兰李建军
关键词:EVI气温变化土壤湿度水热条件
城市化对深圳气温变化的贡献被引量:27
2010年
采用经均一性检验的深圳及其周围台站的地面温度资料和NCEP/DOE AMIP-ⅡReanalysis(R-2)再分析温度数据,通过鲁棒回归(M估计)对气温趋势进行拟合,分析了1967—2005年和1979—2005年两个时间段城市热岛效应对温度的影响,利用再分析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的差异估计了1979年以来城市化对气温增暖的贡献。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a里,深圳城市化对当地气温增暖贡献非常显著:1979年以来,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年平均气温增暖0.243℃.(10a)-1,占深圳总体增暖的36.3%;与再分析资料对比得到的城市化对深圳年平均气温增暖的贡献达到0.315℃.(10a)-1,大于分析观测资料得到的结果,占总体增暖的47.1%。说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导致深圳城市气候增暖的重要因子之一。
司鹏李庆祥李伟殷红
关键词:统计分析
中国大陆降水时空变异规律——I.气候学特征被引量:59
2015年
为系统了解大尺度降水气候特征,利用2 300多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1956—2013年多年平均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规律。主要新认识有:1暴雨量、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最高的站点在华南沿海,而小雨量、小雨日数最多的站点主要在江南内陆山区、丘陵;东部季风区山地、丘陵多出现低强度降水,平原和沿海易出现高强度降水;2四季降水量均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增,南方秋季降水量明显小于春季,但华西和江南沿海秋季降水量较多,冬季降水在东南丘陵出现高值中心;3珠江和东南诸河流域降水量年内存在2个峰值,其中珠江流域有6月主峰值和8月次峰值,东南诸河流域主峰在6月中下旬,次峰在8月末,长江流域总体表现为单峰型,出现在6月下旬和7月初,西南诸河流域和北方所有流域降水均表现为夏季单峰型;4南方各大河流域从2月末到6月中下旬陆续进入雨季,北方各大河流域进入雨季时间集中在6月末、7月初;南、北方雨季结束时间比雨季开始时间集中,从南到北进入雨季时间持续120 d以上,而从北到南退出雨季时间则仅持续不到45 d;5丰雨期的持续时间,珠江流域从5月初到9月上旬后期,东南诸河从5月上旬到7月上旬,8月末到9月初再度短暂出现,长江流域从6月中下旬到7月中旬,西南诸河从7月中旬到8月下旬,淮河流域从7月上旬至7月底、8月初,辽河流域在8月初出现极短丰雨期;6降水年际变异性最高的站点在青藏高原西南、塔里木盆地、阿拉善高原、华北平原北部和汾河谷地,海河流域年降水具有最大的变异系数。
任国玉战云健任玉玉陈峪王涛王涛柳艳菊
关键词: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雨季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