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

作品数:27 被引量:41H指数:4
相关作者:廖松林王盛兰张梦雪马小龙常青更多>>
相关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法医学院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育部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细胞
  • 8篇病理
  • 7篇肿瘤
  • 6篇临床病理
  • 5篇病理学
  • 3篇蛋白
  • 3篇神经细胞
  • 3篇皮肤
  • 3篇腺癌
  • 3篇临床病理分析
  • 3篇临床病理学
  • 3篇免疫
  • 3篇黑色素
  • 3篇黑色素瘤
  • 3篇恶性
  • 3篇病理分析
  • 2篇毒性
  • 2篇荧光
  • 2篇荧光原位杂交
  • 2篇原位

机构

  • 27篇北京大学
  • 6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解放军白求恩...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口腔...
  • 1篇北京大学肿瘤...
  • 1篇沧州市中心医...
  • 1篇云南省地方病...
  • 1篇基因科技(上...

作者

  • 3篇章京
  • 2篇王盛兰
  • 2篇高子芬
  • 2篇由江峰
  • 2篇郑丹枫
  • 2篇牛群丽
  • 2篇廖松林
  • 2篇刘翠苓
  • 2篇李敏
  • 2篇苏静
  • 2篇郑杰
  • 2篇黄欣
  • 2篇赖玉梅
  • 2篇钟延丰
  • 2篇柳剑英
  • 2篇贺慧颖
  • 2篇张燕
  • 2篇武睿
  • 2篇常青
  • 2篇李雪

传媒

  • 5篇中华病理学杂...
  • 4篇Journa...
  • 3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白血病.淋巴...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癌症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法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山东大学耳鼻...
  • 1篇中华胰腺病杂...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 1篇自然科学

年份

  • 4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石蜡包埋肝组织HBV tDNA和cccDNA定量优化法检测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
2014年
目的对石蜡包埋肝组织核酸提取法进行优化,提高石蜡包埋肝组织乙型肝炎病毒总的去氧核糖核酸(HBV tDNA)、共价闭合环状去氧核糖核酸(cccDNA)定量检测的灵敏度,检测乙型肝炎(乙肝)相关肝癌患者的癌和癌旁组织中HBV tDNA、cccDNA。方法优化石蜡包埋肝组织核酸提取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7例HBV感染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石蜡包埋肝癌和癌旁组织中HBV tDNA、cccDNA。结果通过优化石蜡包埋肝组织核酸提取方法,核酸得量提高126.3%。HBV tDNA和cccDNA检出率在石蜡包埋肝癌组织中分别为100.0%(37/37)和97.3%(36/37),癌旁组织中均为100.0%(37/37)。HBV tDNA、cccDNA含量以及HBV cccDNA占tDNA的比例在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组织HBV tDNA与血清HBV DNA呈弱相关(r=0.380,P=0.020)。结论石蜡包埋肝组织核酸提取方法的优化可显著提高HBV相关的HCC患者癌和癌旁组织中HBV tDNA、cccDNA检出率。在癌旁组织中可100.0%检出HBV tDNA和cccDNA,建议对HCC切除术后的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预防HBV感染相关HCC的复发。
李蕊张梦雪李越裴斐刘学恩庄辉
关键词:共价闭合环状DNA
多位点荧光原位杂交辅助诊断皮肤黑色素瘤被引量:5
2018年
黑色素瘤是恶性程度最高的皮肤肿瘤.虽然我国发病率相对较低,但鉴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新发病例约2万例,已成为严重危及我国人民健康的恶性疾病之一。目前对皮肤黑色素瘤的确诊仍主要依赖于传统HE染色切片,但基于HE切片的黑色素瘤病理诊断也日益暴露出很多问题,
苏静王宇辰柳剑英
关键词:皮肤黑色素瘤荧光原位杂交HE染色切片恶性程度新发病例恶性疾病
一起云南不明原因猝死案件中4种野生菌的细胞毒性
2023年
目的探究一起云南不明原因猝死(Yunnan sudden unexplained death,YNSUD)案件中涉及的4种野生菌的细胞毒性,为YNSUD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集事件发生家庭食用过的4种野生菌,通过专家辨认和基因测序鉴定种属。运用超声波萃取法提取4种野生菌的生品浸膏干预HEK293细胞,然后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筛选出有明显细胞毒性的野生菌。将筛选出的野生菌再分别制成生品、熬煮和熬煮后酶解3种浸膏,所得3种浸膏以不同浓度干预HEK293细胞,用CCK-8与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检测法联合检测细胞毒性,并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4种野生菌分别为粉黄黄肉牛肝菌(Butyriboletus roseoflavus)、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变绿红菇(Rus⁃sula virescens)和隐花青鹅膏(Amanita manginiana)。仅在隐花青鹅膏中发现细胞毒性,其生品浸膏在质量浓度为0.1 mg/mL时显示出细胞毒性,熬煮浸膏和熬煮后酶解浸膏分别在质量浓度为0.4 mg/mL和0.7 mg/mL时有明显细胞毒性。除数量明显减少外,隐花青鹅膏提取物干预后的HEK293细胞还表现出突触增多及折光性差等改变。结论该起YNSUD案件涉及的野生菌中,隐花青鹅膏的提取物具有明显细胞毒性,通过熬煮和酶解两种工艺可以降低其部分毒性,但不能完全灭毒,食用该菌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隐花青鹅膏可能是导致该起YNSUD案件的原因之一。
龙武瞿鹏飞马琳王蕊习严梅李玉华聂胜洁段婷杜进良唐雪赵静峰雷普平王跃兵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法医毒理学云南不明原因猝死野生菌细胞毒性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1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1(GPC1)在PDA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PDA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存档的125例PDAC肿瘤标本和对应的癌旁正常胰腺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所有标本GPC1蛋白的表达。根据免疫组织化学评分将标本分为GPC1蛋白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析GPC1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总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PDAC组织中,免疫组织化学评分为0、1、2、3分的GPC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4%、15.2%、18.4%和36.0%,高表达率(2分+3分)为54.4%,而GPC1蛋白在癌旁胰腺组织均阴性表达,PDAC组织GPC1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胰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GPC1蛋白高表达与肿瘤部位和T分期均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和胰腺炎病史、术前血CA19-9水平、手术后切缘情况、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及脉管侵犯均无关(P值均>0.05)。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GPC1蛋白表达与PDAC患者术后总生存期相关(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GPC1蛋白表达水平是影响PDAC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GPC1蛋白高表达的PDAC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短于低表达患者(11.00个月比18.0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PC1蛋白在PDAC肿瘤组织中异常高表达,且GPC1蛋白高表达与肿瘤T分期呈正相关,与总生存期呈负相关,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欢李扬杜娟郭丽梅
关键词:胰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钒化合物与肉桂醛共同作用改善β淀粉样蛋白损伤的SH-SY5Y神经细胞活力(英文)被引量:2
2016年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认知障碍疾病之一。阿尔茨海默症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拥有某些相似的病理机制,因此我们推测抗糖尿病钒化合物可能具有抗AD活性。本文研究了双乙酰丙酮氧钒(vanadyl acetylacetonate,VO(acac)_2)和肉桂醛(cinnamaldehyde,CA)对SH-SY5Y神经细胞及AD模型的作用。结果显示,VO(acac)_2在微摩尔浓度水平可以提高SH-SY5Y神经细胞及过表达β淀粉样蛋白(Aβ)细胞的活力;VO(acac)_2与CA的联合使用对正常和负载Aβ的神经细胞都具有加和的保护作用。更进一步实验发现,VO(acac)_2可以激活神经细胞中PPARγ-AMPK的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导致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的重要酶——GSK 3β的活化;而CA可以恢复Aβ诱导的线粒体分裂,从而增强线粒体功能。此外,VO(acac)_2与CA都能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并抑制毒性的低分子量Aβ寡聚体形成。综上所述,VO(acac)_2能与CA协同作用,改善β淀粉样蛋白导致的神经细胞损伤。本工作为钒金属药物的应用提示了新的发展方向。
李雪白力丹董雅琼常青武睿章京杨晓达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症Β淀粉样蛋白SH-SY5Y细胞钒化合物肉桂醛
肉桂醛促进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并抑制Aβ毒性(英文)被引量:3
2016年
一些研究表明肉桂及其主要活性成分肉桂醛具有抗阿尔兹海默症(AD)活性。为了阐明肉桂醛的作用机制、促进抗AD药物开发,本文研究了肉桂醛对SH-SY5Y神经细胞特别是线粒体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肉桂醛能够促进神经细胞在有和无β-淀粉状蛋白(Aβ)负载下的细胞活力,其作用机制包括:保护和恢复Aβ损伤的正常线粒体形态、维持线粒体膜电位和降低ROS的产生。肉桂醛导致Drp1蛋白表达可能与其阻止Aβ诱导线粒体裂解有关。此外,肉桂醛也能抑制Aβ的寡聚化,降低其细胞毒性。但肉桂醛对SH-SY5Y神经细胞Tau蛋白的磷酸化却没有明显作用。总之,肉桂醛可促进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并抑制Aβ毒性,这两个机制在神经保护方面互相关联。本文结果提示肉桂醛可以作为保健药物用于AD和其他衰老性代谢疾病的防治。
白力丹李雪常青武睿章京杨晓达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症线粒体肉桂醛
复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中IMP3和CD44蛋白表达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评价IMP3和CD44蛋白在复发性膀胱癌中表达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诊断为尿路上皮癌(UC)的病例,其中筛选出6个月内短期复发组25例和3年以上较长期首次复发组29例。应用半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短期复发组和较长期首次复发组UC病例中IMP3和CD4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6个月内UC复发为25例,6例表达IMP3,且均为高级别UC。3年以上较长期首次UC复发为29例,仅有1例低级别UC表达IMP3。在短期复发组中IMP3阳性率为24%(6/25),表达强度为弱阳性16%(4/25)和强阳性8%(2/25),明显高于较长期首次复发组中阳性率3.45%(1/29)以及表达强度中的弱阳性3.45%(1/29)和强阳性0(0/29)。CD44蛋白表达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P3表达与UC复发患者的肿瘤分期、分级呈正相关,而CD44表达与肿瘤的分级呈负相关。IMP3表达与CD44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IMP3在UC短期复发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较长期首次复发组。IMP3可作为新的指标,并联合肿瘤病理分期、分级等因素对膀胱UC患者经尿道肿瘤电切术后短期复发的高危性进行预测。
李沐寒邢添瑛贺慧颖
关键词: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IMP3CD44免疫组织化学法
皮肤螺旋腺瘤25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对皮肤螺旋腺瘤及其恶性转化病例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皮肤螺旋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免疫组化及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25例皮肤螺旋腺瘤的诊断年龄平均为40岁,24例(96%)为后天性、单发性病变,以四肢最为常见。23例为良性皮肤螺旋腺瘤,组织学形态多样,其中15例(65%)为单纯性皮肤螺旋腺瘤,8例(35%)为螺旋圆柱腺瘤;可见多少不一的分裂象;免疫组化显示有上皮和肌上皮分化。2例皮肤螺旋腺瘤分别恶变为低级别基底细胞腺癌和高级别腺癌,恶变区域淋巴细胞显著减少或消失。肿瘤大小0.2~3cm,23例良性病变中,20例(87%)的直径〈2em,3例≥2em;2例恶性病变直径均超过2cm。结论皮肤螺旋腺瘤是一种缺乏临床特异性但组织学特征鲜明的肿瘤,大多数皮肤螺旋腺瘤呈良性临床经过,对于病程较长且体积较大的皮肤螺旋腺瘤要注意恶变的可能性。
李丽娟柳剑英苏静高菲郑杰廖松林
关键词:病理学
白纹伊蚊体内人血源DNA的STR分型检测
2023年
探讨白纹伊蚊吸血后不同时间段提取人类DNA的可能性,并探究用于个人识别的可行性。运用Chelex-100法和硅膜纯化法提取白纹伊蚊吸食人血后体内消化物DNA,测定OD值,对DNA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PCR-STR分型技术对D3S1358等21个基因座进行分型。采用Chelex-100法提取DNA可以在白纹伊蚊吸血后60小时内获得完整的STR分型图谱,吸血后72小时扩增结果未成功;采用硅膜纯化法,成功获得吸血后72小时完整图谱,STR分型结果与志愿者完全相同。白纹伊蚊体内提取的人血源DNA可用于DNA分型及个人识别鉴定,是有价值的法医学证据。
郑鑫建瞿鹏飞徐冲冲魏巍杨朔钟树荣
关键词:法医学STR白纹伊蚊
EGFR改变图谱及其潜在的临床意义:综合泛癌分析研究
2020年
背景与目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癌基因,是EGFR突变型肺癌精准治疗的主要靶点之一。虽然有许多关于单一肿瘤的报道,但尚无关于EGFR突变、过表达、扩增、DNA甲基化及其在多种不同癌症中并存的临床相关性的综合分析。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EGFR改变谱图及其治疗和预后意义,填补该领域空白。方法我们分析了癌症基因组计划(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涉及的32种癌症类型、11,314例患者的EGFR基因改变(突变和扩增/缺失)、异常表达和DNA甲基化情况。比较了不同肿瘤类型间的突变频率、基因组位置分布、功能影响和临床靶向治疗的意义,并分析了它们与患者生存期的关系。结果在不同肿瘤中,EGFR改变率、功能域的突变位点、扩增、过表达和DNA甲基化模式均有很大差异。在所有肿瘤中,总体突变率相对较低。多发于肺癌,可靶向治疗的突变主要在Pkinase_Tyr结构域中。改变频率最高的是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但主要为基因扩增和靶向治疗效果较差的Furin-like结构域内突变。脑低级别胶质瘤通常为EGFR基因扩增和表达增加,且预后不良。虽然结肠和胰腺癌的EGFR突变很少,然而EGFR高表达与患者生存期短显著相关。鳞状细胞癌(无论发生在头颈部、肺部或食管)均表现出相似的特征,改变率为5.0%,以基因扩增为主,EGFR表达增加,且与患者的生存期短相关。在某些癌症中,DNA甲基化与EGFR表达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结论EGFR改变类型、频率、在功能域的分布和表达因癌症类型而异。虽然Pkinase_Tyr结构域突变对于治疗选择更为重要,但扩增或失调引起的表达增加会影响更多类型的肿瘤,并导致预后更差,因此需要对EGFR驱动的肿瘤采取新的治疗策略。
Haijing LiuBo ZhangZhifu Sun
关键词:EGFR表达EGFR突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患者生存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