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 作品数:3,583 被引量:19,090H指数:48
- 相关作者:高天翔任一平王昭萍徐宾铎潘鲁青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饲料维生素C添加量对半滑舌鳎幼鱼存活、生长、及组织中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2年
- 在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基础饲料中添加0、10、50、150、450和1 500mg/kg的维生素C(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形式),制成6种实验饲料,分别对初始体质量为(4.21±0.02)g(实验Ⅰ)、(116.93±0.91)g(实验Ⅱ)2个规格各6组半滑舌鳎进行10周的摄食生长试验。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分别60尾(实验Ⅰ)、18尾(实验Ⅱ),研究饲料中维生素C对半滑舌鳎幼鱼存活、生长和组织中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Ⅰ中,半滑舌鳎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和饲料转化率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增加,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肝脏、肾脏、肌肉中抗坏血酸含量均随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增加而显著上升(P<0.05);实验Ⅱ中,半滑舌鳎的存活率、饲料转化率随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增加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不受饲料中维生素C显著影响(P>0.05)。当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超过50mg/kg时,随添加量增加肝脏、肾脏、肌肉中抗坏血酸含量均显著上升并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半滑舌鳎幼鱼基础饲料中无需添加额外的维生素C即可满足幼鱼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 李华王小洁麦康森张文兵徐玮刘付志国
- 关键词:半滑舌鳎维生素C存活
- 放养密度对流水池塘养殖大杂交鲟生长及摄食的影响被引量:6
- 2013年
- 试验以大杂交鲟(达氏鳇♀×史氏鲟♂,初始体质量约38g/尾)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流水条件下养殖密度(40尾/m2、70尾/m2、93尾/m2、110尾/m2)对其生长和摄食的影响,同时监测了4个密度池水质情况。结果表明:经过60d养殖,大杂交鲟特定生长率、日增重及摄食率等均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而食物转化率和净增重随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大;试验期间各密度组水温,pH值,氨态氮及化学耗氧量等差异不显著,而DO随着密度的增大及鱼个体生长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试验结果表明低密度(40尾/m2)组具有最大的生长效率,随着密度的增大生长率下降;过高的养殖密度不仅不利于鱼体健康并且造成饲料浪费,增加了养殖成本。在流水池塘养殖鲟鱼中溶解氧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溶解氧高于5mg/L可能是大杂交鲟生长摄食的临界值。
- 步艳李吉方温海深倪蒙张墨任远源
- 关键词:养殖密度水质摄食
- 黄海南部近岸小黄鱼产卵群体生物学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通过分析2006年5月和2013年5月在黄海南部吕泗渔场近岸调查采集的792和247尾小黄鱼标本,对小黄鱼产卵群体的生物学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研究显示:2006年小黄鱼产卵群体体长范围为136~249mm,纯体重范围为17.48~107.11g,年龄组成I^II龄,I龄占55%。绝对繁殖力F变动于2 006~34 509粒,平均(14 193±1 131)粒/尾;体重相对繁殖力FW变动于30~635粒/g,平均(252±23)粒/g。绝对繁殖力与纯体重的关系为F=248.36 W+177.18,与体长的关系为F=0.053×L2.321 4。2013年小黄鱼产卵群体体长范围为132~204mm,纯体重范围为29.95~102.40g,年龄组成I^II龄,I龄占82%。绝对繁殖力F变动于5 586~21 688粒,平均(11 069±946)粒/尾;体重相对繁殖力FW变动于171~331粒/g,平均(235±19)粒/g。绝对繁殖力与纯体重的关系为F=178.70 W+2 504.1,与体长的关系为F=0.010×L2.746 9。与历史记录比较,发现其繁殖力水平有减小的趋势。
- 胡海生叶振江李增光王明琳文清源于洪亮
- 关键词:黄海南部小黄鱼生物学
- 周氏新对虾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05年
- 王兴强阎斌伦马甡董双林
- 关键词:生活史繁殖病害防治石油污染资源管理
- 底栖硅藻生产性培养中的理论与实践被引量:2
- 2010年
- 为了优化筛选中国北方地区底栖硅藻的生产性培养方法,参照现有的培养方式,采用3种培养措施进行底栖硅藻的生产性培养:措施Ⅰ:光照度2500~3000lx,翻筐1次/24h;措施Ⅱ:光照度2500~3000lx,翻筐1次/72h;措施Ⅲ:光照度1500~2000lx,翻筐1次/72h。结果表明:培养措施Ⅰ和Ⅲ获得的底栖硅藻种类组成(大型舟型藻、小型舟型藻、楔形藻、菱形藻、直链藻、卵形藻的密度百分比分别为11.56±4.64,78.27±9.63,0.823±0.25,2.57±1.06,0.01±0.01,6.78±1.34和0.15±0.03,79.71±12.72,0.23±0.09,0.64±0.12,0.01±0.01,19.262±6.64)优于培养措施Ⅱ(大型舟型藻、小型舟型藻、楔形藻、菱形藻、直链藻、卵形藻的密度百分比依次为23.56±10.47,38.47±9.85,22.51±9.86,10.24±2.86,5.22±1.68,0.007±0.002),但培养措施Ⅲ所获得底栖硅藻总密度显著较低。说明采用较强的光照度(针对小型舟型藻类而言)结合每日翻筐的培养措施既能保证较优质的底栖硅藻种类组成,又提高了生长速度,迎合了水产经济动物苗种生产培养中对底栖硅藻的大量需求。
- 赵玉明
- 关键词:底栖硅藻
- 虾海草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9年
- 虾海草属(Phyllospadix)共有五种,其中两种是西北太平洋沿岸的特有种,三种是东北太平洋沿岸的特有种。虾海草草床为鱼类提供产卵、育幼和索饵场所。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几乎所有的虾海草草床都处于衰退状态,山东半岛沿岸曾经十分丰富的虾海草资源也几乎消失殆尽。目前,我国对虾海草的研究很少。以美国为主的学者对虾海草的三个美洲特有种进行了大量研究,而以日本和韩国为主的学者则对其中两个亚洲特有种进行了一些研究。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虾海草形态、生长、生理和繁殖等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对我国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我国今后开展虾海草的研究提供借鉴。
- 马瑞李文涛李常军
- 关键词:生态位
- 藻际可培养细菌对雨生红球藻生长和虾青素积累的影响被引量:2
- 2020年
- 为探究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藻际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可培养细菌对雨生红球藻生长和虾青素积累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培养分离法,在乙酸钠兼养条件下,共分离到8株雨生红球藻藻际细菌,通过16S rDNA测序鉴定,并在NCBI网站比较序列发现,编号为DBQ、HS、BTH、DBB、XBL、HB、FH、JH的菌株分别与Pseudomonas sp.、Methylobacterium sp.、Chryseobacterium sp.、Bacillus sp.、Paracoccus sp.、Planctopirus hydrillae、Rhodobacter vinaykumarii、Brevundimonas vesicularis的16S rDNA序列具有最高的相似性。分别将8株细菌与通过抗生素处理获得的纯种雨生红球藻共培养,测定了8株藻际细菌对雨生红球藻细胞密度、藻液pH、叶绿素及虾青素含量的影响。实验发现,HS处理组在绿色阶段培养第9天获得最高细胞密度,为3.65×105cells/mL,且显著高于对照组;DBB处理组虽然能够促进藻细胞密度增加,但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差异;DBQ处理组藻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其他处理组。第1~7天,藻液叶绿素浓度的变化与藻细胞密度变化趋势有一定相似性,绿色阶段后期,叶绿素浓度呈现下降趋势,也说明藻细胞内部叶绿素向其他色素转变,同时标志着绿色阶段的结束。绿色阶段培养过程中,藻液pH变化幅度较大,由初始值7.0左右上升到9.30左右,但是培养后期处理组与对照组藻液pH并无显著差异。在测定藻液虾青素含量时,仅HS处理组虾青素含量略高于对照组,但并无显著差异;通过计算单个藻细胞虾青素含量发现DBQ处理组单个藻细胞虾青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 李芸刘发龙王巧晗王巧晗刘岩刘岩
- 关键词:混合营养培养雨生红球藻虾青素
- 研究生党支部四个平台建设的探索与成效——以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为例
- 2021年
- 研究生党员是高校培育的高层次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参与者和中坚力量。新时代的发展对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为研究对象,围绕"六个下功夫",探讨研究生党支部四个平台的建设,即理论学习平台、思想交流平台、实践锻炼平台、成长激励平台建设,提出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思路,总结四个平台的建设成效。
- 刘柱王伟莉耿雪晨
- 关键词:研究生党支部
- 工厂化鱼类养殖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 工厂化集约养殖在我国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处理养殖污水,使其既不污染环境又能最大限度地持续利用,是工厂化养殖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针对养殖污水中的有害成分,简要介绍了几种基本的污水处理方法...
- 宋协法李勋
- 关键词:工厂化养殖养殖污水孔石莼污水处理鱼类养殖
- 文献传递
- 舌鳎亚科鱼类线粒体控制区快速进化及其重复序列延伸机制初步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本研究测定双线舌鳎Cynoglossus bilineatus(Lacepède,1802)、长钩须鳎Paraplagusia bilineata(Bloch,1787)和短钩须鳎Paraplagusia blochii(Bleeker,1851)3种舌鳎亚科鱼类的线粒体(mtDNA)控制区全序列,并与舌鳎亚科其它4种及鲽形目其他科的5种鱼类mtDNA控制区结构和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3种舌鳎鱼类的线粒体控制区全长从655~1 155bp,长度差异明显;舌鳎亚科鱼类控制区结构与其他鲽形目鱼类相似性很低,保守区系列中只能识别出CSB-A和TAS。碱基组成比较发现这3种舌鳎鱼类的AT含量比鲽形目其它鱼类要高。分析认为上述事件可能都是由该类群鱼类控制区的快速进化导致的。所有3种舌鳎的控制区在5’端都存在串联重复序列,每个重复单元中都存在类似于TAS的相关序列,并且重复序列可以形成非常稳定的二级结构。这2种特征为形成线粒体重复序列的非正常延伸机制(Illegitimate elongation model)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推测了这些舌鳎鱼类重复序列可能的延伸过程。
- 时伟孔晓瑜江金霞苗宪广
- 关键词:鲽形目控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