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

作品数:233 被引量:1,744H指数:18
相关作者:周和岭马玉婷赵菁王晓玲赵子丛更多>>
相关机构:蚌埠医学院精神医学系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6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7篇医药卫生
  • 69篇哲学宗教
  • 9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51篇精神分裂症
  • 51篇分裂症
  • 40篇抑郁
  • 34篇精神分裂症患...
  • 28篇心理
  • 28篇抑郁症
  • 26篇症状
  • 25篇共情
  • 19篇述情障碍
  • 17篇心理学
  • 17篇抑郁症患者
  • 17篇情绪
  • 15篇心理理论
  • 13篇干预
  • 12篇大学生
  • 12篇社会
  • 12篇自我
  • 11篇强迫症
  • 10篇共情能力
  • 9篇量表

机构

  • 230篇安徽医科大学
  • 57篇安徽医科大学...
  • 52篇安徽省精神卫...
  • 11篇杭州市第七人...
  • 4篇合肥市第四人...
  • 3篇蚌埠医学院
  • 3篇安徽农业大学
  • 3篇安徽医学高等...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合肥市精神病...
  • 2篇国立政治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浙江理工大学
  • 1篇合肥市第一人...

作者

  • 108篇汪凯
  • 67篇朱春燕
  • 32篇董毅
  • 27篇张蕾
  • 26篇余凤琼
  • 21篇李晓驷
  • 19篇周晓琴
  • 19篇李孝明
  • 13篇谢雯
  • 12篇蔡翥
  • 12篇曹召伦
  • 10篇何成森
  • 9篇庞良俊
  • 9篇张凤凤
  • 8篇杨平
  • 8篇程赓
  • 8篇陶睿
  • 8篇马慧娟
  • 7篇季益富
  • 6篇蔡春岚

传媒

  • 46篇中华行为医学...
  • 2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0篇中国健康心理...
  • 12篇中国临床心理...
  • 12篇中国神经精神...
  • 8篇中国学校卫生
  • 7篇中国心理卫生...
  • 6篇中华医学会第...
  • 5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中华精神科杂...
  • 4篇临床精神医学...
  • 4篇精神医学杂志
  • 3篇安徽医药
  • 3篇临床心身疾病...
  • 3篇国际精神病学...
  • 3篇赤峰学院学报...
  • 3篇神经损伤与功...
  • 3篇中华疾病控制...
  • 2篇中国药物依赖...
  • 2篇心理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3篇2020
  • 12篇2019
  • 16篇2018
  • 17篇2017
  • 24篇2016
  • 6篇2015
  • 14篇2014
  • 27篇2013
  • 40篇2012
  • 20篇2011
  • 22篇2010
  • 7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2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学生依恋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性分析
2014年
目的研究大学生依恋和心理控制源的状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和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Q)对19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分布不均衡,四种依恋类型的比例依次为冷漠型(43.9%)、安全型(31.3%)、恐惧型(21.7%)、专注型(3.1%)。2大学生在心理控制源的三个分量表上的得分依次为内控性(27.59±5.44)分、机遇(17.92±6.66)分、有势力的他人(17.70±7.32)分。3依恋回避与内控性呈显著负相关(r=-0.259,P<0.01),与机遇及有势力的他人呈显著正相关(r=0.206、0.221,P<0.01),依恋焦虑与机遇及有势力的他人呈显著正相关(r=0.378、0.410,P<0.01)。4依恋回避对内控性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2=0.067,P<0.01),依恋焦虑对机遇及有势力的他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2=0.143、0.168,P<0.01)。结论大学生依恋对心理控制源具有显著的影响。
顾盼盼周晓琴朱春燕
关键词:依恋心理控制源大学生
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童年期虐待与依恋类型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童年期虐待及与依恋类型的关系。方法:选取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住院抑郁症患者160例,其中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和抑郁症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各80例,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简易版(CTQ-SF)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评估童年期虐待与依恋类型。结果: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组CTQ-SF各维度得分及ECR的2个分量表得分均高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组(均P<0.05)。安全型依恋是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的保护性因素(OR=2.25),而不安全依恋是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危险因素(OR=14.84),其中恐惧型依恋的风险最大(OR=8.79)。结论:童年期虐待和不安全依恋可能是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性症状患者发病的相关因素。
杜洋季益富王安珍伍晓艳关建军严凡凡吴惠玲孙健
关键词:依恋
抑郁症患者对情绪图片注意偏向的眼动追踪被引量:3
2019年
深入探讨抑郁症患者注意偏向的眼动特征。比较抑郁症患者与对照者的差异。得到的结果是:在自由观看任务中,抑郁组对负性图片的的注视与眼跳时间高于对照组,对正性图片的注视与眼跳时间少于对照组;在正性图片的注视点数目上少于对照组;在注视总时间上,对正性图片的总注视时间少于对照组。在注意转移任务中,相比对照组,抑郁组注意从负性面孔中转向中性面孔所需要的时间更多。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对负性情绪刺激表现出更多的注意,并且更不容易从负性情绪中转移出来。
胡浅张蕾乔钰茜
关键词:抑郁症
大学生情感决策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感决策能力的性别差异。方法:使用Stroop色词测验、语义流畅性测试,对507名大学生进行认知背景测试,并采用爱荷华博弈测验比较情感决策能力。结果:在Stroop色词测验、语义流畅性成绩上,男生组与女生组没有差异;IGT净得分上,女生组在Block4和Block5上分数较低(P<0.05)。结论:情感决策能力与性别有关。
郑秀秀李晓驷蔡春岚
关键词:情感决策性别差异
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与述情障碍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内隐外显自尊一致性与述情障碍及其各个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的得分,将82名被试分为述情障碍组和非述情障碍组,分别使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ES)和内隐联想测验(IAT)对两组被试进行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测量。结果述情障碍组的外显自尊水平[(28.57±4.57)分]显著低于非述情障碍组[(32.44±2.7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述情障碍量表及其各个因子(情感识别障碍、情感描述障碍、外向型思维)均与外显自尊显著负相关(r=-0.572,-0.52,-0.56,-0.378,P〈0.01)述情障碍与内隐一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r=0.421,P〈0.05)。结论述情障碍者的外显自尊水平低于正常个体,说明其控制性情绪加工过程存在缺陷;述情障碍作为一种心理特质可能会影响个体内隐-外显自尊的一致性。
谭汉超汪凯朱春燕谭汉超汪凯朱春燕
关键词:内隐自尊外显自尊述情障碍
重性抑郁障碍或双相障碍患者抑郁发作伴随躁狂症状的临床特征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了解重性抑郁障碍(MDD)或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出现躁狂症状的频率和程度。方法:对52例经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重性抑郁障碍或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患者,采用情感障碍评估量表(ADE)评估患者本次抑郁发作中出现的躁狂症状。结果:52例患者中有36例重性抑郁障碍,16例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至少有1条躁狂症状的患者达86.5%(n=45),至少有3条躁狂症状的患者占32.7%(n=17),而没有任何躁狂症状的患者仅占13.5%(n=7)。结论:抑郁发作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躁狂症状,及时识别这些症状,对诊断与治疗有指导意义。情感障碍评估量表是一个值得应用的评估情感发作的工具。
胡希文杨永秀郭玉娟谭忠林
关键词:抑郁障碍
当代医学生道德心理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医学生道德心理发展对于医学生的成长和医疗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当今医学生道德心理不良状况、道德心理构成成分,以及道德心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的分析与探讨,有助于我们认识医学生道德心理发展水平与运行规律,正确采用和创新研究途径与德育策略。
方磊何成森
关键词:道德心理医学生德育
民工子弟与公办学校初中生安全感相关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比较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初中生在安全感上的差异,探讨影响安全感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安全感量表、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和自编问卷对76名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和146名公办学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两类学生在安全感和心理控制源上没有差异(P>0.05);安全感和心理控制源呈显著性(P<0.001)负相关;对自编调查问卷进行因素分析,得到的8个因素中7个因素与安全感呈显著性相关;两类学生在各影响因素上有差异的是因素1(P<0.01)和因素8(P<0.001)。结论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初中生在安全感总体水平上没有差异,影响安全感的是心理控制源等共8项因素,两类学生在各影响因素中有差异的是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环境。
马季汪凯朱春燕李孝明庞礴王小倩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民工子弟安全感
男性酒依赖患者戒断期前瞻记忆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研究男性酒依赖患者戒断期基于事件前瞻记忆(EBPM)和基于时间前瞻记忆(TBPM)的特征,明确基于事件前瞻记忆(EBPM)和基于时间前瞻记忆(TBPM)在男性酒依赖患者中的损害情况,探讨患者前瞻记忆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32例男性酒依赖患者和30名年龄、受教育程度与酒依赖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进行前瞻记忆测试。结果患者组EBPM评分[(3.91±0.69)分]和TBPM评分[(3.28±0.77)分],与正常对照组[EBPM:(4.47±0.63)分、TBPM:(4.20±0.6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8,P〈0.Ol;t=-5.032,P〈0.01)。相关分析显示,患者EBPM评分、TBPM评分与饮酒时间、成瘾时间、日饮酒量无显著相关性,与戒断时间呈正相关(r=0.444,P〈0.05;r=0.423,P〈0.05)。结论男性酒依赖患者戒断期基于事件前瞻记忆和基于时间前瞻记忆均存在损害,患者前瞻记忆与其戒断时间存在相关性。
吴庆王克永张志华庞良俊汪咏梅黄豹刘旺发
关键词:酒精依赖前瞻记忆神经心理学
不同情绪图片对正常大学生时间感知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不同情绪图片对正常大学生时间感知的影响。方法经过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筛选出74名正常大学生,每名学生都给予情绪图片影响时间感知的神经心理学测验,比较情绪图片的不同维度对时间感知的影响。结果情绪图片的愉悦度和唤醒度对时间感知均有影响[愉悦度,F(2,438)=60.58,P<0.001];唤醒度,F(1,438)=8.74,P<0.005];在唤醒度相似的情况下,被试感知正性图片的时间短于中性图片,感知负性图片的时间长于中性图片;在愉悦度相似的情况下,被试感知高唤醒图片时间长于低唤醒图片。结论情绪会影响人们的时间感知,时间可以随着人们心情的改变变得快或者慢。
赵启媛汪凯张蕾蒋玉宝刘平李友海
关键词:情绪
共2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