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
- 作品数:596 被引量:1,259H指数:14
- 相关作者:姚卫群张志刚先刚韩林合徐向东更多>>
- 相关机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 悖论:对人类理智的挑战被引量:1
- 2013年
- 一、什么是悖论? 广义地说,“悖论”(Paradox)是指与公认的信念或看法相反的命题,或自相矛盾的命题,或荒谬的理论等。下面的术语常与“悖论”在近似的意义上使用:“二律背反”(Antinomy),如康德关于时空性质的二律背反;“谜题”(Riddle),如古德曼的新归纳之谜;
- 陈波
- 关键词:悖论人类理智命题信念自相
- 解读《存在与时间》的现象学描述纲要被引量:3
- 2016年
- 通过对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现象学方法、超越目标和描述结构的解读,用"源始"与"派生"、"本真"与"非本真"及其一般的两类三重区分,来分析该书对"存在"与"存在者""生存方式"及其"展开方式"和时间结构的现象学描述,从而勾勒出全书基本概念的结构图。
- 赵敦华
- 关键词:历史性
- 中国人的“自我”被引量:1
- 2012年
- 2007年,我国当代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原心理学系系主任朱滢教授出版了他的一本佳作《文化与自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六个“专题”,他在《专题一》中并列了两个标题:一个是“Searle论自我”,另一个是“张世英论自我”。他认为美国哲学家“Searle代表西方哲学对自我的看法。张世英代表中国哲学对自我的看法”。该书称西方人的自我观是“独立型的自我”,强调自我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中国人的自我观是“互倚型的自我”,强调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相互依赖;“中国人更依赖于别人的观点,英美人依赖自己的观点”。朱滢做了大量心理实验和社会调查,得出结论:当今的中国人,甚至年轻人的自我观,还属于“互倚型的自我”。缺乏个体自我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 张世英
- 关键词:中国人SEARLE心理学家社会调查自我观
- 古典语文学家如何书写历史?——从尼采案例引申出的教训
- 2017年
- 本文分析了尼采的两个主题——酒神精神和敌基督的思想来源,用文本证据揭露他自由摘取当时德国古典学中狄奥尼索斯传统和圣经语文考证学中的历史批判的基本观点,同时又对他所引用的作者加以激烈抨击。这种现在看来实属恶劣的文风,反映了尼采对古典语文学考证所持的"非历史和超历史"的一贯态度。这种态度的影响在福柯"谱系学"的历史叙事中明显可见。本文以尼采的写作为例,对这种借古典语文学证据"严谨可靠"的名义,宣扬自己主观意念的"历史写作"提出批评。
- 赵敦华
- 关键词:浪漫主义圣经批评谱系学
- 时间真的在流逝吗?
- 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时间在流逝。当今关于时间实在的默认形而上学——动态观——似乎最好地落实了这个日常看法。本文对此看法、从而对动态观提出质疑。文章从这个角度追问:如果时间在流逝,那么它流逝得多快?文章论证,动态论者给出的几...
- 程炼
- 关键词:形而上学动态观
- 文献传递
- 论皮尔斯的现象学范畴
- 2009年
- 受康德影响,皮尔斯极为重视范畴演绎,他试图找到比康德范畴更普遍的基本范畴。1902年以后,范畴演绎进入现象学时期,基本范畴最终确定为第一性、第二性和第三性。范畴演绎是皮尔斯哲学的基石,是皮尔斯建构体系最重要的方法和工具。
- 邱忠善
- 关键词:现象学第二性第三性
- 婆罗门教哲学原典中与佛教有关的内容
- 2009年
- 婆罗门教哲学派别的根本原典是古代印度文化中主流思想的基础文献。它们与佛教思想有着重要的关联,在印度古代宗教哲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些原典中,婆罗门教哲学派别论述了大量与佛教相关的思想,如禅定、轮回解脱、事物的本质与主要表现形态、辩论规则与逻辑推理等等,并对佛教做了一定程度的论难。梳理和分析这些内容,对于完整准确地理解或把握印度宗教哲学的主要特点及发展线索有重要意义。
- 姚卫群
- 关键词:佛教婆罗门教印度宗教东方哲学
- 吠陀奥义书中的神观念及其对印度后世宗教哲学的影响
- 2015年
- 吠陀和奥义书是现存研究印度宗教哲学的最早文献资料。这些文献中的神崇拜形态有多种多样,对印度后世的宗教哲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佛教中提及的许多神与吠陀奥义书中展示的神有种种关联,但佛教的主流理论是缘起观和性空说。这种理论的主要性质就决定了神在此教中不可能有多少地位,因而吠陀奥义书中的神观念对佛教的影响十分有限。婆罗门教或印度教中的主流神崇拜形态受吠陀奥义书的神观念影响较大。这种崇拜把先前的一些神改造成了具有哲学本体意义的神,或把当时哲人们重视的哲学本体赋予了神的身份或功能。这对于促成印度思想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紧密联系起了极大作用。
- 姚卫群
- 关键词:奥义书神观念印度宗教东方哲学
- 存在“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吗(下)——对克里普克知识论的批评被引量:9
- 2010年
- 克里普克只强调了"必然性"和"先验性"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几乎没有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他关于"棍子S在时间t0是一米长"是先验偶然命题的论证不成立,其根源在于他所援引的"一米"定义是如此不严格和不精确,以致不可能在它的基础上同时证明该命题的偶然性和先验性。当他论证"长庚星是启明星"这类命题是必然的时,他所强调的是等式两边的"同":等式两边表示同一个对象;当他论证这类陈述是后验的时,他所强调的是等式两边的"异":等式两边有不同的名称。于是,他关于此类命题是"后验必然命题"的论证是把完全不同的东西叠加在一起的结果。他关于"理论同一性陈述是后验必然陈述"的论证被重构为五个步骤,其中许多步骤存在严重问题,因而该类论证是非结论性的。所以,克里普克所举证的那些命题都不是"先验偶然命题"或"后验必然命题"的适当例证。
- 陈波
- 关键词:偶然性先验性先验偶然命题后验必然命题
- 吠陀哲理诗与古印度哲学核心理念的源头
- 2018年
- 吠陀哲理诗在印度思想史上最早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哲学概念或观念,如原人、有、无、太一、金胎、否定形态的表述方式等。这些内容是印度历史上许多核心哲学理念或思想体系的理论源头。梳理和分析这些概念或观念及其与后世印度哲学重要思想的关系,对于我们勾勒印度文化的基本发展线索、认识东方哲学特色有积极意义。
- 姚卫群
- 关键词:哲理诗印度哲学东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