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

作品数:122 被引量:453H指数:11
相关机构: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8篇期刊文章
  • 1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1篇农业科学
  • 10篇文化科学
  • 6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1篇桉树
  • 30篇人工林
  • 16篇桉树人工林
  • 16篇尾巨桉
  • 16篇巨桉
  • 14篇土壤
  • 13篇雷州半岛
  • 9篇尾巨桉人工林
  • 9篇巨桉人工林
  • 8篇物量
  • 8篇不同林龄
  • 8篇粗皮桉
  • 7篇生物量
  • 7篇种子
  • 6篇栽培
  • 6篇植物
  • 5篇杂交
  • 5篇扦插
  • 5篇木材
  • 5篇花粉

机构

  • 121篇国家林业和草...
  • 14篇南京林业大学
  • 6篇中南林业科技...
  • 5篇广西林业科学...
  • 5篇中国林业科学...
  • 3篇岭南师范学院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广东海洋大学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2篇海南金华林业...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湖南省林业科...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国家自然科学...

作者

  • 3篇徐建民
  • 2篇黄腾华
  • 1篇吴立潮
  • 1篇罗晶
  • 1篇区余端
  • 1篇曹继钊
  • 1篇张洋
  • 1篇冯雪莲
  • 1篇那冬晨
  • 1篇于海鹏
  • 1篇吴子剑
  • 1篇唐健
  • 1篇夏德安
  • 1篇任世奇
  • 1篇赵桂玲
  • 1篇陈桂丹
  • 1篇陈艳
  • 1篇李响
  • 1篇王军锋

传媒

  • 58篇桉树科技
  • 5篇林业科学
  • 5篇中南林业科技...
  • 4篇热带亚热带植...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光谱学与光谱...
  • 3篇热带作物学报
  • 3篇林业科学研究
  • 2篇西北林学院学...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2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广西植物
  • 1篇中国科学基金
  • 1篇分析试验室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 1篇植物研究
  • 1篇中国科技财富

年份

  • 1篇2023
  • 7篇2022
  • 35篇2021
  • 38篇2020
  • 32篇2019
  • 8篇2018
1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尾叶桉与窿缘组树种间杂交种的生长特征被引量:1
2021年
选定组配树种对桉树杂交种的特性起决定作用,但不同种间杂交种的生长表现常常不容易预测。为掌握华南地区桉树重要树种间杂交种的生长特征,促进桉树杂交育种的精准化,该文以父本为混合花粉的人工杂交种为遗传材料,以尾叶桉×巨桉为对照,进行了尾叶桉与桉树窿缘组树种(布拉斯桉、细叶桉、钝盖赤桉、昆北赤桉)的4种组配杂交种的生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材积生长量上,尾叶桉与窿缘组树种杂交种低于尾叶桉×巨桉,但其内部树种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尾叶桉×昆北赤桉具有显著优势;尾叶桉与窿缘组树种杂交种的树高、胸径均显著小于尾叶桉×巨桉,但其高径比显著大于尾叶桉×巨桉(P<0.05);尾叶桉与窿缘组树种杂交种具有高的和一致的保存率,且在不同组配间、家系间(组配内)均无显著差异,5年生值为84.4%~89.6%;尾叶桉与窿缘组树种杂交种的5年生材积的平均变异系数约为64%,组配间、家系间差异大,都大于尾叶桉×巨桉。尾叶桉与窿缘组树种杂交种的速生性、树形等与尾叶桉×巨桉间存在显著差异,尾叶桉与窿缘组树种杂交种的组配、家系间具有显著的生长差异,可为桉树遗传改良提供丰富的多样性。
莫继有兰俊罗建中吴满芬彭智邦
关键词:种间杂交种尾叶桉
6个桉树大径材树种木材力学性质差异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本文分析比较了细叶桉、赤桉、巨桉、尾叶桉、粗皮桉、大花序桉6个桉树大径材树种木材的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压强度、冲击韧性、硬度5种力学性质差异。结果表明:6个桉树大径材树种的抗弯强度(116.38~183.99 Mpa)从高到低依次为尾叶桉>大花序桉>细叶桉>粗皮桉>巨桉>赤桉,抗弯弹性模量(13975~30442 Mpa)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花序桉>尾叶桉>细叶桉>粗皮桉>赤桉>巨桉,顺纹抗压强度(64.93~86.75 Mpa)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花序桉>细叶桉>粗皮桉>赤桉>尾叶桉>巨桉,冲击韧性(65.05~134.06 KJ·m^-2)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花序桉>细叶桉>粗皮桉>赤桉>巨桉>尾叶桉,硬度(69.03~107.65 Mpa)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花序桉>细叶桉>赤桉>尾叶桉>粗皮桉>巨桉。对6个树种不同部位力学性质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花序桉的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在不同高度差异显著,巨桉的抗弯弹性模量差异显著,尾叶桉、粗皮桉的顺纹抗压强度差异显著,赤桉的端面硬度差异显著,细叶桉的弦面硬度差异显著;隶属函数法分析结果表明,6个树种中大花序桉的木材综合材性最优,其余依次为细叶桉>赤桉>尾叶桉>粗皮桉>巨桉。
欧阳林男栾洁陈少雄林家纯王建忠胡婵熊涛冷少华
关键词:桉树大径材材性力学性质
北海市红树林土壤和水质监测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本文以北海市大冠沙开阔海域沙生红树林、党江河口区域红树林、山口港湾区域红树林土壤及海水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其土壤特征和海水水质状况,揭示其红树林土壤和海水的主要特性。结果表明:除白骨壤低潮地区土壤为碱性(pH为7.6),其余土壤均为酸性。木榄15~30 cm、桐花树0~15 cm与红海榄15~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其对应的有机碳含量亦较高。白骨壤低潮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低。桐花树0~15 cm、木榄15~30 cm与红海榄15~30 cm土壤中全氮含量较高,与有机质、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一致。桐花树与无瓣海桑0~15 cm土壤中全磷含量较高。白骨壤低潮0~15 cm、白骨壤中潮0~15 cm与无瓣海桑0~15 cm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较高,红海榄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较低。红海榄0~15 cm土壤中速效钾含量高,但是红海榄15~3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低。大冠沙和山口地区样地的水样为碱性,党江地区样地的水样为酸性。本研究样地中的溶解氧在6.66~6.86 mg·L^-1之间。党江地区海水盐度最低。大冠沙与党江地区样地海水化学需氧量为1.3 mg·L^-1,山口地区样地海水化学需氧量为1.4 mg·L^-1。样地海水总氮含量:大冠沙地区>党江地区>山口地区。样地海水总磷含量:党江地区>大冠沙地区>山口地区。大冠沙地区样地海水的锌含量高于党江和山口地区的,党江和山口地区样地的铜含量略高于大冠沙地区。在样地海水中未检测出铅、镉物质。
詹妮吴志华王震
关键词:红树林土壤水质
近红外光谱桉树杂交种鉴别被引量:2
2019年
桉树育种和遗传分析是开展桉树世代改良及其目标性状改良等研究的前提。而常用的遗传基础研究方法专业性要求高,且费时费力。该研究旨在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分析NIRs信息与桉树遗传信息间的关系,并探索NIRs信息用于桉树杂交种判别分析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以现有的桉树杂交种测试试验及其亲本材料为对象,用手持式近红外仪Phazir Rx(1624)采集了7个桉树杂交种及其4个亲本树种叶片的NIRs信息。每个树种选择10个单株,每个单株选10片当年生健康叶片,扫描其正面叶脉中部两侧光谱各5次,以均值代表单个叶片的NIRs信息。每种基因型总共各获得100条NIRs信息,其中70条构成训练集样本, 30条构成验证集样本。原始NIRs信息采用S.G二阶导数转换预处理,以消除基线及其他因素对光谱信息的影响,增强特征峰信息。经预处理后的NIRs信息用于后续分析,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的因子得分对树种的分类判断NIRs信息与测试树种遗传信息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别用簇类独立软模式(SIM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两种判别模式建立桉树杂交种的NIRs判别模型。经预处理后的NIRs信息的变异系数曲线显示,在波长2 000 nm后,各树种的NIRs信息存在丰富的特征峰,且特征峰的分布范围存在较大的差异。PCA结果显示,不同的亲本间、杂交种间及杂交种与亲本间样本的PC1和PC2得分可以清晰地将各树种进行分类,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NIRs信息可以正确反映桉树不同基因型的遗传信息。NIRs模型的判别效果显示,少数遗传关系比较接近的杂交组合的SIMCA模式相互判别准确率较低,而多数杂交组合间的SIMCA判别准确率则在73%~100%之间;桉树各杂交组合间的单独和综合模型的PLS-DA判别准确率均为100%,且基于PLS-DA判别的综合模型能将7个杂交组合一一与其他组合正确区分开,判别效果明显优于SIMC
卢万鸿齐杰罗建中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
桉树生物量估算模型及与IPCC法的对比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为构建适用于区域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收集整理桉树林的生物量文献数据,拟合测树因子(胸径和树高)与地上、地下和单株生物量间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单自变量模型中,基于胸径因子的方程拟合优度高于树高因子。双自变量模型中,树高因子的添加仅对单株生物量拟合优度提高了0.7%~1.5%。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较及相容性分析表明,方程lnW=-2.833+2.301ln D+0.352 1lnH对地上生物量预测效果最优,精度达94.6%;方程lnW=-5.175+0.939ln D^2H对地下生物量预测效果最优,精度达66.8%;方程lnW=-2.960+0.896ln DH^2对单株生物量预估效果最优,精度达95.5%。分量模型与单株模型相容性较好。桉树人工林BCEF和R的平均值分别为0.634 1(n=65,SD=0.132)和0.205 6(n=76,SD=0.089)。IPCC法对林分生物量估算精度高于异速生长方程,达到95.3%。因此,建议采用IPCC生物量估算参数法进行区域尺度桉树人工林生物量估算。
揭凡杜阿朋竹万宽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生物量
雷州半岛尾叶桉人工林夜间耗水特征及驱动因素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研究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夜间耗水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提高大尺度尾叶桉林分耗水估算精度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应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技术(TDP),以雷州半岛常见尾叶桉为研究对象,对其夜间液流持续观测,并同步测定大气温度、湿度、降雨量及光合有效辐射等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观测期间尾叶桉平均夜间耗水贡献率为6.62%,前半夜耗水量显著大于后半夜(P<0.05);夜间液流速率雨季显著大于旱季(P<0.05),晴天平均夜间液流速率极显著(P<0.01)大于雨天;旱季夜间耗水贡献率是雨季的1.4倍。旱、雨季夜间液流速率与夜间饱和水汽压差等气象要素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拟合方程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但决定系数旱雨季分别仅为0.37和0.35;同时夜间耗水量与当天白天蒸腾量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并存在幂函数关系,决定系数为0.33。【结论】尾叶桉夜间耗水贡献率虽较小,但如不考虑夜间液流,根据日间液流通过尺度扩展推算的尾叶桉人工林生态系统年蒸腾量可能偏低;夜间蒸腾和树干补水共同驱动尾叶桉的夜间耗水。图4表2参27。
王志超许宇星竹万宽杜阿朋
关键词:森林生态学尾叶桉
一种树木生长精准长期监测卷尺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树木生长精准长期监测卷尺,包括卷尺盒、卷簧和钢尺,钢尺的一端绕在卷尺盒中,另一端位于卷尺盒外,卷簧设在卷尺盒内用以使拉出卷尺盒的钢尺部分复位到卷尺盒内,所述钢尺的一端连接有挂钩,当钢尺测量树径绕树木一...
张维耀陈少雄何沙娥欧阳林男刘学锋
文献传递
基于干曲线方程的桉树立木单株材积测算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以3个不同林龄的桉树品系16株样木为材料,以2种区分段所得干曲线方程,构建立木三维立体结构并对其单株材积测算方法,就所获得5种单株材积以及其形数进行了计算比较。结果表明:来自不同2种区分段所建立的干曲线方程模型拟合效果好,最大多数的模型决定系数R2大于0.99,SEE(Standard Error of the Estimate)较小,能很好对样木的树干干形进行解析;但不同的区分段差别较大,其中1 m区分段所获得树干曲线方程拟合效果(R2>0.98)优于1.3 m区分段;5种单株计算方法所得材积(2种区分段求积法、2种三维立体结构求积法与常规桉树二元材积法)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相关性;对4个林分的形数分析表明,不同林分立木在胸高形数差异显著,表现出胸高形数随着林分林龄增大而逐步减小的趋势。在胸高形数上5种单株材积测算存在着差异显著。1 m区分段下所得三维立体所得材积V4以及胸高形数均与其相应的区分求积法所得材积V2和胸高形数接近,因此可利用1m区分段建立干曲线方程获得树干三维立体结构,测算接近真实的单株材积。
吴志华尚秀华王睿陈鸿鹏刘果谢耀坚
关键词:桉树单株材积形数
黄花风铃木容器育苗装置及育苗方法
本发明黄花风铃木容器育苗装置及育苗方法,黄花风铃木容器育苗装置,包括底壳、育苗盘组件、上框和锥形导流筒,所述上框设置在所述底壳的顶部,所述底壳四周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凸起,所述育苗盘组件的底部边缘搭接在所述底壳内侧壁的凸起上...
尚秀华张沛健吴志华张国武刘果彭彦
文献传递
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根系-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5
2020年
分析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根系-土壤C、N、P化学计量关系特征,以掌握土壤养分现状和变化规律对林木根系养分状况的影响。以2、6和9 a年生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根系及土壤C、N、P含量,分析二者生态化学计量关系特征及根系生态化学内稳性特征。结果表明:根系有机C和全N含量随林龄表现为先减后增趋势,全P含量9 a最小;土壤有机C随林龄先减后增,全P含量随林龄逐渐增大。根系C:N随林分生长而增大,C:P和N:P均为9 a最大;土壤元素化学计量比在林龄间未表现出差异性;根系N:P与其C:N、C:P存在极显著相关性,根系C:N与土壤C:N、C:P存在显著相关性。2 a和6 a的养分元素及其化学计量比均具有较强的内稳性特征,9 a根系C:P属于敏感型,具有一定可塑性。
竹万宽许宇星王志超杜阿朋
关键词:尾巨桉人工林根系土壤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