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山大学工学院近岸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作品数:62 被引量:244H指数:9
相关作者:吴超羽何志刚胡德礼史合印文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理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天文地球
  • 12篇水利工程
  • 5篇理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4篇珠江河口
  • 12篇珠江三角
  • 12篇珠江三角洲
  • 6篇湍流
  • 5篇地貌
  • 5篇动力结构
  • 5篇数值模拟
  • 5篇珠江口
  • 5篇值模拟
  • 4篇影响因素
  • 4篇三角洲
  • 4篇全新世
  • 4篇全新世以来
  • 4篇风暴潮
  • 4篇表层沉积物
  • 4篇沉积物
  • 3篇动力学分析
  • 3篇三角架
  • 3篇水文
  • 3篇台风

机构

  • 59篇中山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国家海洋局
  • 4篇学研究院
  • 3篇华南理工大学
  • 3篇同济大学
  • 2篇广东省地质过...
  • 1篇广东省水利电...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淮海工学院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广东省水利水...
  • 1篇海南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海南省海洋开...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26篇吴超羽
  • 18篇任杰
  • 11篇贾良文
  • 11篇刘欢
  • 11篇韦惺
  • 10篇吴加学
  • 8篇包芸
  • 7篇莫文渊
  • 7篇何志刚
  • 6篇杨日魁
  • 5篇唐兆民
  • 3篇雷亚平
  • 3篇史合印
  • 2篇王兆礼
  • 2篇倪培桐
  • 2篇许炜铭
  • 2篇刘秋海
  • 2篇唐权辉
  • 2篇陈晓宏
  • 1篇胡德礼

传媒

  • 12篇海洋学报
  • 4篇水运工程
  • 4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地理学报
  • 2篇水文
  • 2篇珠江水运
  • 2篇海洋工程
  • 2篇水动力学研究...
  • 2篇电脑与电信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水电能源科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热带地理
  • 1篇海洋技术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7篇2013
  • 9篇2012
  • 8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7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珠江三角洲古今海蚀地形的高度差异及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11年
海岸平台之所以能指示海面的高度,是因为海面在岩石海岸上长时间作用的结果.位于现代珠江三角洲平原上的古海蚀平台远高于珠江口内外现代海岸的现代海蚀平台,但普遍认为其高度仍在现代海岸动力范围之内,并且被作为判断全新世地壳升降或海面变化的依据.从海岸地貌学、海岸动力学、岩体力学等几个方面对造成珠江三角洲古今海蚀地形高度差异的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理论计算表明:古今珠江三角洲河口湾内平均高潮高度的差异最大不超过0.3m;在广东海岸的波浪条件下,因波浪差异或海岸岩石强度差异造成的海蚀平台之间的高度差异均不足0.3m.但野外实测数据显示,珠江三角洲古今海蚀平台高度差异在1m以上,因此上述因素不是形成古今海蚀地形高度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多年潮汐统计数据则显示,广东各地海岸高于3m(珠江基面)的风暴潮至少要50年才有1次,几十年一遇的特大高潮和出现频率极低的特大波浪没有足够的时间塑造相应的高海蚀平台和海蚀穴.因此,珠江三角洲古海蚀遗迹的高度已超出现代海面的动力作用范围,更不是风暴潮波浪作用的结果,只能是构造抬升或海平面下降的结果,但如何准确地鉴别构造的作用,还原海面下降幅度,则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王为吴超羽许刘兵韦惺黄山
北江干流年最枯月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基于北江干流三个水文站资料建立了年最枯月平均流量序列,依据线性回归分析序列的趋势,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MD)、R/S分析方法分析序列的周期、持续性特征,利用Mann-Kendall方法识别突变点,并分析了序列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个测站最枯月平均流量序列的变化趋势不显著,且具有较强的记忆性;坪石站序列显著突变点为1978、1993年,石角站系列为1965年;三个测站序列均有4~9年波动周期和超过20年的长周期;序列的主要影响因素有MEI与Nin03.4、太阳黑子及南亚夏季季风等。
唐权辉任杰王兆礼陈晓宏
关键词:影响因素经验模态分解方法
珠江河口潮流底边界层的湍流特征量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通过高频流速仪ADV和声学Doppler剖面仪ADP对珠江河口虎门潮流底边界层进行了一个周日(25h)定点连续观测,利用观测数据计算分析了洪季潮优型河口潮流底边界层内的湍流特征量。结果表明,(1)底边界层内的湍流具有一定的各向异性,脉动分量概率分布为准正态分布;(2)对于半日潮流占优的河口,湍流脉动强度、底床切应力、摩阻流速以及湍动能耗散率等均具有明显的四分之一周日的变化规律;(3)边界层内床底切应力与摩阻流速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8×10-2~3.5×10-1Nm-2和2.2×10-3~1.8×10-2ms-1,湍动能耗散率平均值约为1.9×10-5Wkg-1。
刘欢尹小玲吴超羽杨日魁武亚菊
关键词:ADV珠江河口
东江博罗浅段航道整治工程数值模拟
2004年
采用一维三级联解方法,对东江惠州-东江口范围进行建模、率定和验证,计算和分析在各种设计水文组次(设计最小通航流量、整治流量、各级洪水流量)下,6个整治工程方案对博罗浅段水位和流速的影响,并确定推荐方案。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河道的实际情况,可用于各工程方案之对比。
刘秋海吴超羽何志刚韩玉梅任杰
关键词:航道整治数值模拟
北江下游航道水动力变化对河床变形的响应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采用基本站水文分析、二维水动力数值模拟和河床演变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水动力近期的主要变化和河床演变的主要特点,分析得出北江下游航道在径流作用河段水位变化是对河床下切的直接响应,而在下段的感潮河段,中、枯水潮汐作用较强时,水位变化受控于潮汐动力,潮汐动力变化是对河床下切、底坡降变小和河床容积增大的响应,流速变化主要是对平均水深和水面比降变化的响应。
徐治中李枫贾良文
关键词:水动力河床变形
伶仃洋ZK19孔晚第四纪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4
2016年
依据对珠江口伶仃洋海域ZK19孔岩芯材料的沉积学、年代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该海域古环境演变特征。该孔以末次盛冰期风化层为界,存在2个沉积旋回和2次海侵事件。微量元素质量分数、主量元素(Al2O3/Na2O值、Mg O/Al2O3值、Sr/Ba值及V/Cr值等),化学蚀变指数(CIA)和化学风化指数(CIW)的变化特征,反映了MIS4晚期至MIS3初期,该地由陆相向滨海相过渡,气候从偏冷逐渐升温,海平面逐渐上升,但速度较慢;MIS3该地为河口湾相,气候进一步转暖,海平面以较大幅度上升;MIS2阶段(末次盛冰期)海平面大幅下降,气候变冷;MIS1的8―12 cal.ka B.P.气候逐渐转暖,海平面快速上升,为河流相―滨海潮滩相―河口湾浅滩相―河口湾相;中全新世大暖期,受水下滩槽地貌侧向迁移影响,该孔地层遭剥蚀;晚全新世3 cal.ka B.P.以来,气候整体相对稳定,较早全新世温暖,沉积环境依次为河口湾相―三角洲前缘斜坡相―三角洲前缘浅滩相。
瓦西拉里王建华陈慧娴吴加学陶慧
关键词:珠江口晚第四纪地球化学古环境
全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快速沉积体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根据珠江三角洲代表性钻孔资料以及PRD-LTMM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形成发育过程中的快速沉积现象,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快速沉积体的概念,并且对典型快速沉积体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快速沉积体有明确的沉积环境和特定的沉积动力成因,沉积速率为每年厘米级,研究它可以深入地揭示珠江三角洲基本沉积单元的形成过程,为探索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发育机制打下基础。初步发现的快速沉积体有古汇潮点快速沉积体、古涨潮射流快速沉积体和台地周边快速沉积体。研究结果表明,快速沉积体的形成多与特定的地形边界条件下形成的中、小尺度动力结构有关,具有高度的时空变化。掌握珠江三角洲地形边界的特点、变化过程及其作用下的中、小尺度动力结构是研究珠江三角洲快速沉积体的关键。
贾良文何志刚莫文渊吴超羽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千年尺度演变的动态平衡及其唯象判据探讨被引量:6
2018年
本文从学科交叉需要审视"平衡态"这一重要的基本概念在若干学科,包括河口海岸学的异同,简述6 000~2 500aBP珠江河口三角洲主要动力沉积结构演变。在形态动力模型PRD-LTMM基础上选取水深-面积作为系统表征变量,分析不同子系统的统计特性并构建各自的信源概率空间,计算子系统水深信息熵的时间序列。通过比较沉积动力结构演变和地貌信息熵序列,发现地貌信息熵可以作为在给定意义上的系统"形态动力平衡"的唯象状态函数。
吴超羽
关键词:平衡态状态函数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沉积体与河网干流河道的形成发育被引量:8
2018年
应用PRD-LTMM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和非线性动力学拉格朗日拟序结构理论对全新世海侵盛期以来珠江三角洲以及河网干道的形成演变进行了地貌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受曲折岸线和复杂地形的影响,海侵盛期古珠江河口湾的水动力随时空高度变化,形成了7个具有不同运动特性的条带区域,并产生了许多不同尺度且相对独立的沉积动力结构,形成了众多的沉积体。这些沉积体成为了三角洲发育演变的基本建构单元。三角洲的主体沉积可概括为受原始地形分隔的若干相对独立的充填过程,干流河道的形成和发育往往是若干相邻沉积体发育和延伸的结果,而三角洲河网干道的总体分布格局则受这些动力区域所控制。
韦惺吴超羽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河网沉积体
20世纪50年代珠江三角洲网河水动力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采用一维三级联解方法,对20世纪50年代的珠江三角洲西、北江网河进行建模和验证,同时分析洪季、中水、枯季时网河的水动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实际情况,可用于网河的水动力特征分析。②20世纪50年代,珠江三角洲网河的潮区界、潮位界、沿程水位变化具有明显的河口特征。③网河各级控制节点起着主要的分水作用。一级控制节点思贤滘处三水站的分流比平均18%;马口站的分流比平均82%。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至20世纪90年代,三水平均分流比升至25%,马口平均分流比降至75%,大多数控制点的分流比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刘秋海吴超羽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水动力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