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海洋学系
- 作品数:19 被引量:240H指数:9
- 相关作者:张建立崔琰琳葛勇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船舶与动力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更多>>
- 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潮流和污染物扩散的数值模拟被引量:49
- 2003年
- 采用曲线网格技术,将ECOMSED模式应用于胶州湾的潮流和污染物COD的稀释扩散研究,建立了一个三维保守污染物COD输运的对流扩散数值模型,对胶州湾M_2分潮和COD污染状况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胶州湾及其附近海域存在许多大小、强弱和旋转方向不同的余流涡;湾内COD浓度东部比西部高,湾口外的COD浓度等值线成舌状分布,向东伸展;余流和COD浓度垂向分布差异并不显著。模拟结果与胶州湾的实测资料符合较好。
- 万修全鲍献文吴德星郭心顺姜华
- 关键词:污染物扩散数值模拟
- IOD和ENSO事件期间热带印度洋的海平面变化
- 2014年
- 利用1993~2010年卫星高度计数据分析热带印度洋海平面年际变化。结果显示:西南热带印度洋和苏门答腊—爪哇岛沿岸海平面变化显著,标准差可达8 cm。经验正交分解第1模态呈偶极子分布,与IOD(Indian Ocean Dipole,印度洋偶极子)和ENSO(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事件密切相关;第2模态呈"三明治"结构。IOD、ENSO事件共同发生期间海平面年际变化较IOD事件期间更为显著,IOD事件期间的海平面年际变化较ENSO事件期间强且范围广,ENSO事件期间的海平面年际变化则主要位于南热带印度洋。大气风场通过Ekman效应和斜压Rossby波影响海平面年际变化,且区域特征显著。洋盆尺度上,斜压Rossby的作用明显大于局地Ekman效应,前者能解释30%的海平面年际变化;仅在阿拉伯海和南热带印度洋中部,风场强迫的局地Ekman效应对海平面年际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IOD和ENSO事件期间的风场与海平面年际变化有重要联系,使得ENSO事件期间的海平面年际变化偏南偏弱。
- 蒋水风杜凌常怡婷张守文
- 关键词:年际变化ROSSBY波
- 基于Vxworks的大容量信息存储实现方法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在研究比较了多种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后,采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在扩充的海量flash上运行文件系统来管理数据和代码,可以很好的解决试验数据的记录和传输问题。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大容量的nandflash存储芯片上的数据文件,在VxWorks系统上设计了文件系统,实现了TureFFS块设备驱动,与本机dosFs文件系统挂接的在海洋监测仪器内测记录节点,从而解决系统信息的大容量存储和快速导出的方法。
- 马昕张士洋
- 关键词:NANDFLASHVXWORKS
- 黑潮延伸体海域海平面年际变化及其与海流的关系被引量:6
- 2015年
- 利用黑潮延伸体海域海平面异常(SLA)数据和SODA海流资料,分析海平面和海流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黑潮延伸体SLA的第二模态是黑潮大弯曲模态,存在29个月的准两年显著振荡。该海域海平面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且与ENSO和PDO密切相关,2002-2004年的黑潮大弯曲期间,海平面与Nino3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74。海平面年际变化和海流关系密切,黑潮延伸体主轴两侧海平面具有显著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急流呈大弯曲路径(1993-1996、2002-2004)时,流轴稳定流速大,流轴影响深,急流主轴南侧海平面较高,达到年际变化的最大值,主轴两侧海面高度梯度大。非弯曲期间,急流主轴南压,海流强度减弱,此期间海平面低,主轴两侧海面高度梯度较小。黑潮延伸体上游区海平面变化受黑潮大弯曲影响更为显著。上下游区的海平面和比容海平面的年际变化较为相似,黑潮延伸体海域海流和比容效应共同调控该区域海平面变化。
- 李杰杜凌韩飞张秋丰叶风娟
- 关键词:海平面年际变化
- 波面位移非对称性对风浪成长状态的依赖性
- 2005年
- 以二阶随机波动理论为基础 ,研究了刻画波面位移非对称性的偏度参量λ3 对风浪成长参量(反波龄ω和无因次风区 )的依赖性 ,得到了λ3 与ω和λ3 与的近似解析关系式 ,并利用实验宝水槽风浪成长实验的实测数据对这些关系式进行了检验。
- 葛勇宋金宝田纪伟
- 关键词:偏度
- 潮流对黄河入海泥沙在渤海中输运的贡献被引量:2
- 2011年
- 基于ECOMSED模型研究分析单纯潮流作用下黄河入海泥沙在渤海中的输运特征。研究表明,渤海海域陆架坡度远小于内波特征参量,因此除黄河入海口附近以及其他近岸极浅海域之外,单纯潮流作用下渤海大部分海域的表层悬沙含量较低,但与实际水动力条件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悬沙含量垂向分布特征明显,底边界层内因为较大的垂向湍流粘性系数,因此悬沙含量可以维持较高的水平,而底边界层之外悬沙含量迅速降低2~3个数量级;同时悬沙含量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潮周期(M2)变化特征。潮流作用下,绝大部分黄河入海泥沙沉积在黄河三角洲附近,只有少量悬沙可以发生长距离输送。黄河入海泥沙输运通量在口门外呈现一对涡状结构,成为水下三角洲南北两侧泥质沉积区形成的主要机制。
- 王海龙韩树宗郭佩芳李国胜
- 关键词:数值模拟
- 实验室测定液体粘滞系数的一种新方法被引量:10
- 2008年
- 依据泊肃叶定律给出的描述液体粘滞系数的公式,自行设计实验装置,测量出有关量,计算液体粘滞系数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能较好地反映粘滞系数与液体温度关系的变化趋势。
- 莫丽霞赵亮陈旭
- 关键词:流体力学实验粘滞系数
- 高度计资料监测日本以南黑潮主轴特性的变化被引量:5
- 2003年
- 应用1993年至2001年TOPEX/Poseidon(以下简写为 T/P)卫星高度计3条下行轨道的沿轨资料,计算分析了日本以南黑潮主轴的摆动特性,发现在1993年和2000—2001年010轨道上有2次空间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弯曲。黑潮处于平直路径时流速比较大;呈稳定弯曲状态时流速与多年平均值相差不大;而黑潮在两种稳态之间转换时,伴随着流速负距平的出现。
- 王海龙郭佩芳钱成春韩树宗
- 关键词:大地水准面TOPEX/POSEIDON
- 渤黄东海潮能通量与潮能耗散被引量:16
- 2005年
- 利用同化高度计资料和沿岸验潮站资料对潮汐数值模式进行同化,根据同化后的数值模式结果,对渤黄东海中的潮能通量和潮能耗散进行了研究。M2分潮从太平洋进入渤黄东海的潮能为122.499GW,占4个主要分潮进入总量的79%。黄海是半日分潮潮能耗散的主要海区。全日分潮则主要耗散在东海。全日分潮在遇到陆坡的阻挡以后有一部分潮能沿着冲绳海槽向西南传播,并有一部分潮能反射回太平洋,其中O1分潮通过C3断面反射回太平洋的潮能,约占其传入东海潮能的44%。
- 李培良李磊左军成陈美香赵玮
- 关键词:潮能耗散潮能通量数值模拟
- 日本海环流研究综述被引量:14
- 2006年
- 日本海作为东北亚地区最大的边缘海,是西北太平洋上的重要海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使得日本海的环流结构呈现独有特征,如日本海内的亚极地锋现象,复杂多变的涡旋,北部形成的深水团等。概述了日本海环流状况,着重介绍了对马海峡、郁陵海盆环流情形和日本海特征水团;总结了目前仍存在的争议问题,如对马暖流源头、对马暖流空间结构等;指出了目前日本海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如对马暖流流量的长期变化及其原因、东韩暖流消失现象及其机制、日本海特征水的传播路径及其影响因素、日本海的某些变化产生原因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响应等。
- 崔琰琳吴德星兰健
- 关键词:对马暖流中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