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实验室

作品数:350 被引量:2,771H指数:28
相关作者:张立刘定震张大勇夏灿玮邓文洪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3篇期刊文章
  • 4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7篇生物学
  • 56篇农业科学
  • 22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文化科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医药卫生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45篇鸟类
  • 30篇种群
  • 24篇栖息
  • 23篇栖息地
  • 19篇物种
  • 17篇繁殖
  • 15篇大熊猫
  • 15篇植物
  • 14篇轮虫
  • 14篇保护区
  • 12篇中华鳖
  • 12篇褐马鸡
  • 12篇臂尾轮虫
  • 11篇群落
  • 10篇生物多样性
  • 10篇自然保护区
  • 9篇自然保护
  • 8篇白冠长尾雉
  • 7篇土壤
  • 6篇多样性

机构

  • 348篇北京师范大学
  • 21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北京林业大学
  • 10篇乐山师范学院
  • 9篇北京动物园
  • 6篇海南师范大学
  • 6篇北京市水产科...
  • 5篇中山大学
  • 5篇中国林业科学...
  • 4篇北京大学
  • 4篇中央民族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3篇北京联合大学
  • 3篇东北师范大学
  • 3篇辽宁大学
  • 3篇毕节学院
  • 3篇山东农业大学
  • 3篇西南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兰州大学

作者

  • 74篇张正旺
  • 49篇牛翠娟
  • 30篇郑光美
  • 23篇张雁云
  • 22篇刘定震
  • 18篇张大勇
  • 17篇张立
  • 16篇邓文洪
  • 16篇夏灿玮
  • 14篇徐汝梅
  • 13篇朱璧如
  • 11篇徐基良
  • 11篇刘阳
  • 10篇孙儒泳
  • 10篇董路
  • 10篇黄晨西
  • 9篇张全国
  • 9篇李庆芬
  • 8篇廖万金
  • 8篇付义强

传媒

  • 74篇北京师范大学...
  • 32篇生物多样性
  • 28篇生态学报
  • 25篇动物学杂志
  • 18篇Curren...
  • 15篇生物学通报
  • 13篇兽类学报
  • 11篇Zoolog...
  • 11篇生态学杂志
  • 9篇四川动物
  • 9篇第十二届全国...
  • 8篇Chines...
  • 7篇植物生态学报
  • 5篇植物检疫
  • 4篇昆虫知识
  • 4篇水生生物学报
  • 4篇中国科学:生...
  • 3篇水产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野生动物学报

年份

  • 5篇2024
  • 17篇2023
  • 16篇2022
  • 14篇2021
  • 11篇2020
  • 5篇2019
  • 10篇2018
  • 12篇2017
  • 18篇2016
  • 11篇2015
  • 9篇2014
  • 22篇2013
  • 15篇2012
  • 20篇2011
  • 19篇2010
  • 9篇2009
  • 17篇2008
  • 14篇2007
  • 18篇2006
  • 27篇2005
3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峨眉山灰胸薮鹛冬季栖息地特征
2013年
对于特有珍稀鸟类的保护而言,了解其对特定栖息地的要求至关重要。灰胸薮鹛(Liocichla omeiensis)是我国西南山地一种特有的画眉科(Timaliidae)珍稀鸟类。2010~2013年冬季,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在四川峨眉山对灰胸薮鹛的冬季栖息地特征进行了调查。沿山间公路、山脊或林中小径布设观察样线。样线共计26条,总长70km。观察发现,灰胸薮鹛主要在常绿阔叶林林缘地带活动,海拔范围约500~1300in。共设置47个利用样方和25个对照样方。X^2检验的结果表明,灰胸薮鹛主要选择阳坡。与对照样方的差异性检验显示,灰胸薮鹛喜好利用海拔较低、乔木数量较少、乔木胸径较小、乔木均高较低、乔木盖度较小、灌木盖度较大、竹子均高较高、竹子盖度较大、草本盖度较大、藤本植物较丰富、植被总盖度较大和距林缘距离较小的生境。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灌木盖度、草本盖度、竹子盖度和距林缘距离是区分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的关键因子,判别准确率达87.5%。灰胸薮鹛对冬季栖息地的选择主要与食物和隐蔽条件有关。
付义强文陇英叶航张正旺
关键词:栖息地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卵壳的超微结构及元素组成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对采自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卵壳样品进行了检测和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卵壳的超微结构,采用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光谱仪测定了卵壳中的化学元素.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卵壳的表面晶体层、栅栏锥体层和壳膜层的厚度分别为20.8,220.8和62.5μm,分别占卵壳总厚度的6.8%,72.6%和20.6%;栅栏层有很多蜂窝小孔,其直径为(0.32±0.08)μm(n=30);卵壳表面有许多圆形或椭圆形的气孔,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气体交换有关,气孔横断面呈细漏斗状,在其上半部有颗粒状填充物.同时比较了白冠长尾雉野生和笼养个体未孵化卵壳中21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发现在组成卵壳的化学元素中,野生白冠长尾雉的Ca,Mg,P,S的质量分数叫〉1mg·g,其中Ca含量超过卵壳元素总含量的40%;Na,Si,S,K和A1次之,w=0.1~1mg·g^-1;Fe,Zn,Pb,Mn,Cu,V,Ti元素的w=1~100μg·g^-1;Ni,Cr,Co,Se,Cd的含量最低,w〈1μg·g^-1.与野生个体的卵壳相比,保护区人工饲养的白冠长尾雉的卵壳成分有显著差异,其中S,Cu,Fe,Al,Mn,Si,Sr,Se,Cr等元素野生个体与笼养个体相比,同种元素在不同个体上w的差异均达到20%以上.饲养个体对Fe,Mn,Si和Sr等4种元素摄入明显不足,而S,Cu,Al,Se,Cr等元素则显著偏高,这可能是造成董寨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卵受精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建议适当调整饲料中这些元素的配比,以保证饲养条件下白冠长尾雉拥有良好的营养供给,从而提高人工繁殖的成功率.
常崇艳张正旺陈晓端刘金英孙全辉
关键词:白冠长尾雉卵壳超微结构
白喉林鹟在河南的新分布及鸣声分析
2006年
2005年5—6月份在河南省罗山县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鸟类调查期间,通过对鸣唱个体的定位观察,发现了3只白喉林鹟(Rhinomyias bruneata).经查阅文献,确定为河南省鸟类分布的新记录.白喉林鹟是我国华东地区亚热带森林的特有夏候鸟,因该地区中低海拔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其种群数量十分稀少,因此已被有关国际保护组织列为受胁物种.以往文献对白喉林鹟的鸣唱特点描述甚少,本文描述了在河南发现的白喉林鹟的形态特征、生境特点,首次报道了其在繁殖期的鸣唱特征,并对该物种在我国的分布和保护状况进行了讨论.
刘阳张洁雷进宇张正旺
关键词:鸣声分析
北京城区麻雀的逃逸距离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21年
行为的改变促进野生动物与人类共存,其中逃逸距离的改变是鸟类适应城市生境的重要机制。本研究量化城市常见鸟类麻雀Passer montanus的逃逸距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019年夏季对北京城区14个公园和15个高校的1326只麻雀的观测发现,麻雀的警戒距离为5.67 m±1.13 m、惊飞距离为4.92 m±1.12 m、飞逃距离为6.51 m±1.75 m。麻雀的逃逸距离受到麻雀群体大小、捕食风险和生境特征的共同影响:警戒距离、惊飞距离和飞逃距离均随着危险稀释而减小;警戒距离随着生境中庇护场所的减少而增加;惊飞距离随着人类干扰的增多而减小;当生境中捕食者较多时,麻雀选择较近的飞逃距离。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逃逸距离在种内变异的了解,并可为探讨野生动物在城市生境的适应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张凡梦鄢冉刘恣妍夏灿玮
关键词:麻雀城市鸟类
北朱雀、燕雀和白腰朱顶雀的能量代谢特征和体温调节(英文)被引量:7
2004年
本实验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 ,测定了环境温度在 5 - 34℃范围内北朱雀 (Carpodacusroseus)、燕雀 (Fringillamontifringilla)和白腰朱顶雀 (Acanthisflammea)的耗氧量、热传导、体温等指标 ,探讨了其代谢产热特征。结果表明 :在环境温度 (Ta)为 5 - 30℃的范围内 ,北朱雀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 ,平均体温为4 0 4 6± 0 1 0℃ ,热中性区为 2 2 5 - 2 7 5℃ ,基础代谢率为 4 30± 0 0 8mlO2 /(g·h) ;环境温度在 5 - 2 0℃范围内 ,代谢率 (MR)与Ta 呈负相关 ,回归方程为MR [mlO2 /(g·h) ]=9 34- 0 2 1Ta (℃ ) ;在此范围内 ,北朱雀的热传导率最低且基本保持恒定 ,平均为 0 2 4± 0 0 0mlO2 /(g·h·℃ )。在环境温度为 5 - 34℃的范围内 ,燕雀的体温基本保持稳定 ,为 4 0 4 0± 0 1 1℃ ,热中性区为 2 5 - 30℃ ,基础代谢率为 4 1 9± 0 0 5mlO2 /(g·h) ;环境温度在 5 - 2 5℃范围内 ,MR与Ta 的回归方程为 :MR [mlO2 / (g·h) ]=1 1 6 4 - 0 2 9Ta (℃ ) ;在 5- 30℃内 ,燕雀的热传导最低 ,平均为 0 2 9± 0 0 1mlO2 / (g·h·℃ )。白腰朱顶雀的热中性区为 2 5 - 2 8℃ ,平均体温为 4 0 4 8± 0 1 1℃ (5 - 34℃ ) ,最低代谢率为 4 4 5± 0 1 4mlO2 / (g·h) ,最低热传导为 0
柳劲松王德华王英陈明焕宋春光孙儒泳
关键词:燕雀能量代谢体温调节基础代谢率
土壤含水量驱动土壤病毒和细菌多度及其与土壤异养呼吸关系的变化
2022年
土壤微生物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病毒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生物实体,也是若干类型生境中微生物数量的重要调节者。因此,了解病毒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深入认识包括碳循环在内的生态系统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验室建立土壤微宇宙实验系统,跟踪调查恒定低含水量、恒定高含水量和波动含水量3种水分处理下土壤病毒和细菌多度的变化,以及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对土壤病毒-细菌相互作用的响应。相较于低水分处理,高水分处理显著增加了病毒多度(P<0.001)和病毒-细菌多度比(P=0.0026),波动水分处理显著增加了病毒多度(P<0.001)。在高水分处理的土壤微宇宙中,细菌和病毒多度呈现出随时间动荡的信号,即细菌多度表现出增加-降低-增加的趋势,而病毒多度则表现出增加-降低的趋势,且其变化滞后于细菌。土壤异养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P<0.001)、细菌多度(P=0.0045)和病毒多度(P<0.001)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说明:病毒导致的下行控制可能是细菌多度的重要影响因子,在水分增加情形下,病毒有可能通过加速细菌的更新速率进而加速土壤呼吸。因此,病毒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可能是碳循环的重要决定因素。
黄文文张全国
关键词:土壤细菌
输入小麦传带害虫的风险评估及其检疫对策被引量:2
2005年
小麦是我国输入批量最大的食用粮食品种 ,本文针对随小麦输入可能传播的害虫 ,讨论分析作为输入小麦粮食所构成的有害生物扩散的潜在风险。通过初步的定量分析 ,提出输入小麦粮食可能传带危险性综合评价值较高的 1 5种检疫性有害生物 ,包括谷斑皮蠹、大谷蠹、野豌豆象、阔鼻谷象、墨西哥拟叩甲、澳洲蛛甲、谷象、拟肾斑皮蠹、肾斑皮蠹、黑森瘿蚊、麦小长蝽、麦茎蜂、欧洲麦茎蜂、麦扁盾蝽、褐拟谷盗。建议这些害虫应考虑作为输入小麦时重点检疫的害虫种类并提出对输入小麦传带害虫的风险管理的初步对策供参考。
徐岩张从仲徐汝梅
关键词:小麦检疫对策麦茎蜂害虫豌豆象风险评估
山地次生林破碎化对喜鹊繁殖功效的影响被引量:20
2002年
于 1999~ 2 0 0 0年春夏两季 ,在左家自然保护区及土门岭地区研究了破碎化山地次生林斑块面积对喜鹊 (Picapica)繁殖功效的影响。运用GPS定位系统确定了 12块大 (>2 0hm2 ,n =4 )、中 (10~ 2 0hm2 ,n =3)、小 (<10hm2 ,n =5 ) 3种类型的含喜鹊巢的次生林斑块及 2块毗邻的含喜鹊巢的连续分布次生林 (>2 0 0hm2 )对照样地 (每块面积 2 0hm2 )。观测了各斑块及对照样地中喜鹊产第 1枚卵的时间、窝卵数、平均卵重、出雏量及雏鸟出飞量等生态指标。结果表明 ,①斑块面积对喜鹊的繁殖功效存在着显著的影响 ;②喜鹊在对照样地和大面积斑块中的平均产卵时间早于小斑块中的 11 6 2d ;③对照样地和大面积斑块内的窝卵数略高于中、小面积斑块内 ,但差异不显著 ;④各斑块及对照样地中的平均卵重无显著差异 ,小面积斑块中的出雏率和雏鸟出飞率均最低 (5 1 17%和 4 2 88% ) ,大面积斑块中的出雏率最高 (72 12 % ) ,对照样地略次之 (71 93% ) ,对照样地中的雏鸟出飞率最高 (6 5 4 5 % ) ,大面积斑块次之 (6 2 71% ) ;⑤喜鹊在小面积次生林斑块中繁殖功效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巢损失率较高。
赵匠邓文洪高玮
关键词:山地次生林破碎化喜鹊繁殖功效
象亲内皮疱疹病毒及其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0年
象亲内皮疱疹病毒感染对幼龄亚洲象有极高致死率,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正式被发现,该病毒的存在对亚洲象的保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威胁。通过总结象亲内皮疱疹病毒的研究进展及其对野生和圈养亚洲象个体及种群的影响,认为象亲内皮疱疹病毒的防治工作需要完善,且此领域相关的研究需要得到更多重视,尤其是疫苗及快速便捷检测病毒感染的方法等亟待开发。
杨念张立
关键词:亚洲象保育
密度信号对两种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更好的了解化学干扰对轮虫种间竞争的影响,分别用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和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研究了同种和异种种群密度信号对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信号对轮虫种群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萼花臂尾轮虫的密度信号显著降低了本种和角突臂尾轮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并提高了它们的种群增长率r(P<0.05),角突臂尾轮虫的密度信号对本种和萼花臂尾轮虫的种群增长都没有显著影响(P>0.05)。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受同种密度信号抑制十分显著,环境容纳量K降低了50%以上,可能主要受自毒作用的调节,但同种密度信号对高有性生殖的萼花臂尾轮虫种群的混交率影响不明显。角突臂尾轮虫几乎不受自身密度信号的影响。因此,在两种臂尾轮虫的竞争中,由于自身密度信号的抑制作用,萼花臂尾轮虫将更快被角突臂尾轮虫排除。据此可推测密度信号对轮虫的种间竞争具有重要影响。
李陈牛翠娟
关键词: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种间竞争
共3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