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遥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39 被引量:125 H指数:7 相关作者: 朱爱春 马森 郑雪 李荣忠 张小磊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电子电信 机械工程 更多>>
SAR海洋内波表层流反演方法探讨 被引量:7 2010年 基于海洋内波SAR成像机理与M4S海面微波散射成像模型,提出SAR海洋内波表层流反演新方法。首先从SAR图像上获得内波剖面的海面后向散射强度,利用AH理论的线性近似关系得到猜测表层流,通过海面微波散射成像模型仿真海洋内波的SAR海面后向散射强度,利用二分法不断地修改风速和流速梯度等参数,使仿真信号最大程度的逼近实际SAR图像上的海面后向散射强度,输出最终海表层流。以中国南海海区3景海洋内波SAR图像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仿真的海洋内波SAR海面后向散射强度剖面和实际SAR图像上的信号剖面吻合,两者的相关系数达90%以上,说明该反演方法是收敛与可行的。 范开国 黄韦艮 甘锡林 傅斌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 海洋内波 表层流 反演 基于WorkFlow的MAGIS平台网络服务流程 2009年 工作流模型是对过程逻辑及其业务活动依赖关系进行抽象表示,它已成为当前工作流建模研究的重点。将工作流技术引入到海洋大气分析,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树形工作流模型,依此来完成海洋大气地理信息平台中的各种分析、可视化方法的调度控制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赵清伟 邵宝民 章珂 陈戈关键词:海洋大气 工作流模型 调度集成 星载SAR海洋内波遥感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010年 星载SAR已成为海洋内波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本文回顾了SAR海洋内波遥感研究进展,特别是有关国内外SAR海洋内波的遥感成像机理研究、遥感成像仿真研究和遥感探测研究的发展,同时针对目前SAR海洋内波遥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有待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林珲 范开国 申辉 黄韦艮 贺明霞关键词:SAR 海洋内波 遥感探测 基于记忆的人工鱼认知模型 被引量:10 2007年 为丰富虚拟海洋环境中人工鱼的认知能力,以自然鱼的生物原理和记忆机制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一种基于记忆的人工鱼认知模型。信息在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个阶段传输和存储,人工鱼通过聚焦器提取所关注的感知信息,通过决策器和短时记忆进行行为选择,将经验知识存储在长时记忆中,被短时记忆调用以优化当前决策。动画结果表明,采用此模型后人工鱼能产生记忆指导下的行为,表现出更真实更智能的生命特征。 张淑军 班晓娟 陈勇 陈戈关键词:人工鱼 记忆 基于3DS MAX Script语言的三维表面附着运动仿真 被引量:3 2010年 3DS MAX是当前三维动画制作的主流平台。以物体在山体表面运动为例,完成了附着山体运动的仿真。利用3DS MAX Script语言,获取物体当前平面坐标对应的地形高程值,自动调节物体的高度,并实现了运动的实时性,克服了3DS MAX尚不存在碰撞检测的不足,取代了人工手动调节,大大提高了动画的制作效率。 郑雪 马纯永 齐永阳 韩勇 陈戈关键词:SCRIPT 实时渲染 仿真 动画 基于辐射传递模拟及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二类水体光学组分的反演 被引量:1 2009年 介绍了一种基于辐射传递模拟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ANN)的二类水体水色要素(CHL,SPM,CDOM)的反演算法.在辐射传递模拟计算中,纯海水吸收和散射、浮游植物吸收的数据或模型是已发表的被广泛采用的结果.黄色物质和非浮游植物颗粒吸收以及海洋颗粒物的散射模型从COASTLOOC数据中导出.另外,还利用了一个新的海洋颗粒物后向散射概率模型,在该模型中颗粒物后向散射概率是颗粒有机物与SPM比值和波长的函数.把上述定义的固有光学性质作为输入,经过辐射传递模拟得到海表面以下辐照度反射比数据集,然后将该模拟数据集用于训练不同的人工神经网络,获取水色和水色要素浓度之间函数关系的最佳近似.利用以上建立的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算法,把COASTLOOC数据集和PMNS数据集的辐照度反射比作为输入进行水色要素反演,通过比较反演值和真实测量值来评价算法性能.结果显示,建立的基于ANN的二类水体水色要素反演算法具有很好的性能. 张亭禄 邱国强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 二类水体 浅海水下地形的SAR遥感仿真研究 被引量:6 2009年 结合连续性方程和布拉格后向散射模型,在准一维简化浅海水下地形情况下,建立了浅海水下地形SAR海面相对后向散射强度仿真模型,将浅海水下地形区域的SAR海面后向散射强度的相对变化与大尺度背景流场、海面风场和雷达系统参数等联系起来。海上实验和研究结果表明,浅海水下地形的SAR成像主要由通过受水下地形影响的海表层流场对海表面风引起的微尺度波的水动力调制而获取浅海水下地形信息,其中潮流与水下地形的相互作用过程改变海表层流场,变化的海表层流与海表面微尺度波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海表面波的空间分布,雷达波与海表面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雷达海面后向散射强度。因此SAR图像中浅海水下地形或水深信息量的多少不仅与海表层流场和海面风速有关,而且与雷达工作波段、雷达波束入射角和极化方式也密切相关。认为由水下地形变化引起的缓慢变化的表层流场中海表面定常微尺度波谱能量密度的变化满足波作用量谱平衡方程;而在波数空间中,海表面微尺度波谱的成长过程也可以用波数谱平衡方程描述,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海表面波高频谱(毛细-重力波)形式的解析表达式。众所周知,浅海水下地形信息是由于水下地形影响下SAR海面后向散射强度与背景海面后向散射强度的相对差异而在SAR图像上的呈现,从而在建立浅海水下地形SAR海面相对后向散射强度仿真模型的基础上,仿真计算了浅海水下地形SAR海面相对后向散射强度相对于海表层流场、海面风场等海况参数和SAR工作波段、SAR波束入射角、极化方式等雷达系统参数的数值仿真结果,分析得到了有关浅海水下地形SAR海面相对后向散射强度的特征和SAR浅海水下地形遥感的最佳海况参数与最佳雷达系统参数,为研究和开展SAR浅海水下地形遥感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范开国 傅斌 黄韦艮 贺明霞关键词:SAR 面向虚拟现实的古建筑优化建模技术初探 被引量:7 2006年 分析了古建筑共性特点,探讨了几何优化与纹理优化技术,实现了以乐山大佛为核心的大型景区古建筑群的优化建模。 宫本红 于辉 韩勇 陈戈关键词:虚拟现实 古建筑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水下激光成像消噪法 被引量:7 2006年 水体对光的“吸收”和“散射”效应给水下激光成像带来大量的背景噪声。运用数学形态学运算方法对成像结果进行处理,能够消除背景光噪声,提取出目标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和信噪比,改善图像质量。 王义峰 刘智深关键词:水下激光成像 图像消噪 数学形态学 城域景观仿真系统开发中层次包围盒结构的研究与应用 2007年 在面向城市/区域虚拟场景仿真系统中,模型的组织和管理方式直接决定了系统的性能。本文引入了层次包围盒的方法来组织和管理场景模型,介绍了沿坐标轴的包围盒(AABB)树的构造和其在可见性剔除、层次细节技术(LOD)优化、以及在碰撞检测中的应用。 李磊 陈勇 章珂 陈戈关键词:层次包围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