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机构详情>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西亚高山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西亚高山植物园
- 作品数:67 被引量:414H指数:13
- 相关作者:庄平张超王飞冯正波邵慧敏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 四川都江堰迁地保育的42种杜鹃属植物开花–展叶物候节律被引量:4
- 2014年
- 目前有研究表明被子植物类群中单一的开花或展叶物候模式可能具有遗传性,但两类物候事件的节律关系是否受遗传因素控制,各种节律模式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及其与生物系统演化的关系仍不清楚。作者对四川都江堰市迁地保育的2个海拔点的杜鹃属(Rhododendron)4亚属4组13亚组42种植物的开花–展叶节律模式进行了5年的观察研究。作者假定杜鹃属的开花–展叶节律模式为进化遗传特性,包括先花后叶(F→L)、先花后叶部分重叠(F+L)、叶期包花期(L∈F)、先叶后花部分重叠(L+F)和先叶后花(L→F)等5种类型。同一地点不同年份以及不同地点同一物种的相关物候观察结果均显示,尽管它们5年的物候发生时间随年度和观察点海拔不同而有波动,但物候发生次序和开花–展叶节律模式均未见随年份而变化,即每个物种只对应一种节律模式,支持了上述假设。作者进一步提出了开花–展叶节律模式与物种的系统演化存在进化程度上的差异和序列关系的假设。不同节律模式的物种其区系地理以及不同海拔和分类群中的物种数量分布特征表明:(1)进化程度不同的节律模式分别对应于古老的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和年轻的中国–喜玛拉雅森林植物亚区物种,较原始的节律模式倾向于出现在中高山海拔区域,并与杜鹃属可能起源山地的一定海拔区域构成关联,而进化程度较高的节律模式倾向于出现在更高或更低的海拔地段;(2)节律模式的进化程度与有关亚属、组、亚组的系统位置和进化程度有一定关联;(3)节律模式的演化与生活型、叶性进化同步,环境胁迫、生长期长度变化、光资源竞争等都可能是节律模式演化的外部动力。研究还表明,在气候波动条件下物候事件间的发生次序比单一物候事件的时间属性更加稳定。
- 庄平
- 关键词:物候学RHODODENDRON
- 中国蛇足石杉资源调查与评估被引量:64
- 2005年
- 通过对我国蛇足石杉主要分布区35个野外样点和总样方量71300m2的调查,结合国内12个标本馆470余号蛇足石杉馆藏标本及现有文献的研究表明:蛇足石杉的主要分布区位于我国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所在的地理区域,幅员面积260×104km2,实际分布生境总面积约39×104km2;性喜阴湿,所适应的生态环境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次生生态系统;野外生物量的调查得到了蛇足石杉在不同的地理区域的生物量分布格局,并由此结合专家系统对直接取样结果和间接推导数据的权重分析及环境参数的评估,初步确定我国蛇足石杉天然生物量为4656.6t;并以此为基础,在进一步考虑人的采集能力的前提下,判定我国蛇足石杉的理论可采量为1604t;同时指出,在目前收购价格条件下(30~40元/kg),我国蛇足石杉商业可采量大约不会超过200t。由于蛇足石杉资源分散,而且许多相对集中的产地均位于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范围内,因此,不可大规模开采,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还有赖于寻求其他更加科学合理的途径。另外,论文为小型植物的生物量和可采量评估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和方法。
- 吴荭庄平冯正波张超靳昌伟
- 关键词:蛇足石杉
- 美容杜鹃栽培技术初步研究被引量:4
- 2005年
- 采用不同的栽培管理措施对比的方法,筛选出最佳的栽培措施。通过对比实验表明:美容杜鹃幼苗管理按生长时期大致可分为营养袋苗管理和露地苗管理两个阶段。2a生的幼苗要移栽到营养盘或营养袋中,基质是这个时期生长良好的基本保证。经过筛选的森林土、泥炭、腐殖质和沙以2∶1∶1∶1的比例配制成的基质较为理想。保持土壤湿度,适当的干旱可以促进杜鹃根系的发育。良好的营养袋苗是提高杜鹃幼苗露地栽培时成活率的关键;杜鹃花的露地栽培管理首先是苗圃地的选择。苗圃地要求土壤肥沃、疏松,有一定的坡度,以便利水,pH值在5.5~6.5之间。美容杜鹃适宜生长在郁闭度40%左右的林缘、林窗环境下。
- 李天兴张超
- 关键词:幼苗管理基质水分光照
- 杜鹃花产业的种质资源基础:现状、问题与对策被引量:23
- 2013年
- 杜鹃花种质资源是决定未来杜鹃花产业发展潜力的根本。作者通过探讨杜鹃花种质资源保育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试图为我国杜鹃花产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目前全球杜鹃花产业的种质资源利用率为12.0–15.0%,我国仅为8.7–12.2%,仍具有巨大的利用潜力。现今利用的杜鹃花种类以映山红亚属(Subgenus Tsutsusi)、羊踯躅亚属(Subgenus Therorhodion)等中小型半常绿或落叶类群为主。作者根据多年的观察,指出了我国的一些适合用于未来品种选育的原始种类。目前,我国杜鹃花产业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对种质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研发平台建设滞后、缺乏持续提供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的能力等。为此,作者提出了如下对策:(1)正确认识杜鹃花的资源价值,加强杜鹃花知识的传播,在种质资源型产业的构建、改造、运作等过程中充分权衡和监督种质资源基础设计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2)构建杜鹃花种质资源联盟,建立3–5个以杜鹃花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3)提升杜鹃花产业的研发与创新能力。
- 吴荭杨雪梅邵慧敏王飞
- 关键词:种质资源知识产权杜鹃花
- "中国杜鹃园"杜鹃花属植物的迁地保育及其研究进展
- 32年来,华西亚高山植物园的"中国杜鹃园"在杜鹃花资源搜集、培育、评价与研究中取得了可喜进展,初步建成了保存421种(含70亚种与变种)的杜鹃花保育基地。切实健全杜鹃花迁地保育的合作体系,将是实现杜鹃花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
- 庄平王飞邵慧敏张超
- 关键词:杜鹃花华西亚高山植物园
- 峨眉山冷杉森林群落研究被引量:9
- 2001年
- 依据 5 1个 40 0 m2乔木层和 1 0 2个 1 6m2灌木层、草本层与地被层样方调查资料 ,分析了峨嵋山冷杉森林的林型、环境、植物地理成分、群落结构和乔、灌层植被数量特征。结果表明 :当地冷杉森林分布区内生境多样 ;植物区系复杂 ,有一定的热性地理成分入侵和残遗性 ;各层次水平盖度具有精巧的消长关系 ,垂直结构在亚层水平上的发育与海拔和“混交”程度有关 ;冷杉在乔木层占绝对优势 ,但由于其种群衰退 ,冷杉所构成的森林有退化演替的趋势 ;灌木层的优势植物以竹类为主 ,亚优势种的变化多样。生物地史、生境和植物区系的种种特点 ,共同决定了当地冷杉林型的多样性及其某些少见的种群组合式样。
- 庄平
- 关键词:群落特征
- 大白杜鹃的迁地保护及种子繁殖
- 大白杜鹃(Rhododendron decorum)是特产于我国的一种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花卉。从1988年建园开始对其进行迁地保护和繁殖生物学技术试验研究,并将其引种至海拔720m的高度成功,栽培连续9年开花;同时进行了...
- 耿玉英
- 关键词:大白杜鹃迁地保护种子繁殖
- 文献传递
- 大树杜鹃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被引量:13
- 2007年
- 选用大树杜鹃试管苗的带芽茎段进行离体培养,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并结合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从中选出了大树杜鹃组织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建立起了大树杜鹃离体培养体系。结果表明:TDZ是适合大树杜鹃离体培养的细胞分裂素,带芽茎段增殖培养基为WPM+TDZ0.40mg/L+IBA0.05mg/L;壮苗培养为WPM+TDZ0~0.10mg/L+IBA0.40mg/L+AC0.20%或者TDZ0.10~0.20mg/L+NAA0.20mg/L+AC0.20~0.40%;生根培养:WPM+糖15g/L+IBA1.50mg/L+NAA1.50mg/L+AC0.20%。
- 苗永美王永清庄平简兴
- 关键词:杜鹃TDZ活性炭
- 四川省杜鹃花科植物新记录种-桃叶杜鹃
- 2022年
- 通过标本采集与鉴定、馆藏及电子标本查阅、文献检索等,对四川凉山州杜鹃花属(Rhododendron)资源及其分布进行调查,发现杜鹃花科(Ericaceae)一新记录种,即桃叶杜鹃(Rhododendron annae Franch.)。该种隶属于露珠杜鹃亚组(Subsect.Irrorata),与同属于该组的露珠杜鹃(R.irroratum)、蝶花杜鹃(R.aberconwayi)、滇西桃叶杜鹃(R.annae subsp.laxiflorum)较为相似。据文献记录,桃叶杜鹃原来仅分布贵州西部和云南东北部,此次发现扩展了其地理分布范围,扩大了开发利用基础。
- 喻丁香岳红王飞张超朱大海姬慧娟马文宝
- 再现自然美的杰作──爱丁堡皇家植物园被引量:4
- 2000年
- 耿玉英
- 关键词:岩石园花径标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