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04 被引量:471 H指数:12 相关作者: 彭虹 胡园园 刘沙 马燕 滕涛 更多>> 相关机构: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苏州大学医学部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更多>>
恒河猴(Macaca mulatta)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与SIV/SAIDS疾病进程关系的研究进展 2008年 邱趁丽 杨贵波关键词:恒河猴 疾病进程 MHC分子 杀伤性T细胞 MHCI类分子 免疫系统细胞 吸毒严重地区的暗娼HIV和梅毒新发感染及队列保持研究 被引量:27 2006年 目的了解吸毒严重地区暗娼HIV和梅毒新发感染及队列保持情况。方法2004年12月至2005年1月,在四川省西昌市以社区为基础招募343名暗娼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在6个月随访时进行HIV和梅毒血清抗体检测,估算HIV和梅毒血清抗体阳转率,以及分析队列本底的社会人口学和高危行为特征与队列6个月保持率的关系。结果暗娼队列6个月的HIV和梅毒血清抗体阳转率分别为1.00/100人年和6.23/100人年。队列6个月保持率为53.6%(184/343),在队列保持率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少数民族(OR=0.36,95% CI:0.18~0.74)、参加过艾滋病防治项目(OR=1.83,95% CI:1.17~2.86)、近6个月嫖客人数≥50人(OR=1.75,95%CI:1.11~2.77)和住所或工作场所变化(OR=0.56,95% CI:0.33~0.94)与6个月仍旧能随访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地区有高的暗娼梅毒新发感染率和高危性行为,汉族、参加过艾滋病防治项目及住所或工作场所稳定的暗娼队列保持率高。 田利光 马泽恩 阮玉华 曹晓蕴 黄建萍 汪德仁 朱国平 姚辉鸣 韩莉 郝春 尹潞 梁姝 秦光明 陈康林 王君 汪宁 邵一鸣关键词:艾滋病病毒 梅毒 前瞻性队列研究 暗娼 基于分子网络方法分析2009—2017年中缅边境未治疗16~25岁HIV-1感染者流行特征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使用分子网络方法分析2009—2017年中缅边境的德宏州未治疗的16~25岁HIV-1感染者流行特征,为精准防控和降低HIV-1在德宏州的传播提供参考。方法筛选HIV-1感染者,静脉采血并分离血浆,提取RNA用以扩增HIV-1 pol区序列,使用HIV-TRACE程序构建分子网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73名入组感染者中,中国籍319名(55.67%)、缅甸籍254名(44.33%);男性351名(61%),女性222名(39%);异性性传播404名(HET,70.51%),注射毒品110名(PWID,19.20%),男男性行为者51名(MSM,8.9%);亚型包括独特重组型193个(33.68%)、流行重组型201个(CRF,35.1%)、C亚型156个(27.23%)、B亚型23个(4.01%)。通过HIV-TRACE构建的83个分子网络涉及249名感染者,86.7%的网络由CRF01AE,C或URF构成,49%为中缅混合网络(41/83),缅甸籍进入中缅混合网危险度高(AOR=2.676,p=0.002);中国籍男性PWID网络同配性为0.34,缅甸男性PWID为0.20,MSM为0.18。结论中缅边境德宏州存在潜在的HIV-1跨境传播风险;需注意MSM和缅甸籍男性PWID人群与其他传播途径混合传播的现象。 丁奕博 陈敏 王继宝 冯毅 甘梦泽 汪立杰 林倩茹 何林 马艳玲 韩孟杰 马丽英关键词:HIV-1 中缅边境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49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不确定者的追踪研究 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分析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简称德宏州)2008~2011年49例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结果为不确定的标本,对人群分布、WB条带特点、随访复检情况及抗体转归情况进行探讨,揭示WB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研究对象均来自德宏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证实验室,依据《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修订版)中的抗体检测替代策略和WB确证标准进行检测。结果显示,2008~2011年WB检测的2452份样本中,有2.00%(49/2452)为HIV抗体不确定,人员构成以自愿咨询检测者所占比例最大,占26.53%。S/CO值从大到小均有分布,但S/CO值≥10的样本复检阳性率较高,为83.33%(5/6)。WB结果呈现12种不确定的条带模式,以p24和gp160为主,其余10种呈散在分布。49例HIV抗体不确定者有27例成功进行了随访复检,其中8例HIV抗体复检转为阳性,转阳率为29.63%(8/27)。处于感染窗口期、临床期的患者及处于某些特定生理时期的正常人群都可能出现HIV抗体不确定的结果。因此,除对实验的各个环节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及对出现不确定结果的受检者加强随访外,必要时应结合其他检测方法及流行病学调查辅助,从而作出准确诊断。 杨锦 李丹 王继宝 李艳玲 段星 项丽芬 叶润华 杨跃诚 龚渝蓉 高洁 蒋岩 段松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四川省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和梅毒新发感染的队列研究 被引量:58 2006年 目的调查四川省某地区静脉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HIV)和梅毒血清抗体阳转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02年11月在四川省西昌市以社区为基础招募HIV血清抗体阴性的静脉吸毒人群前瞻性研究队列333人,在队列每6个月随访时调查静脉吸毒人群高危吸毒行为和性行为情况, 并采集血样进行HIV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队列随访2年,静脉吸毒人群队列保持率和HIV血清抗体阳转率分别为75.7%和2.53/100人年(95%CI:1.10-3.97),在多因素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中,民族(RR=12.42,95%CI:2.72-56.74,P=0.0012)、近3个月共用针头或注射器(RR=4.06, 95%CI:1.29-12.81,P=0.0168)与HIV血清抗体阳转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队列梅毒血清抗体阳转率为4.71/100人年(95%CI:2.59-6.82),在多因素Poisson回归模型中,女性(RR= 4.42,95%CI:1.78-10.99,P=0.0014)与梅毒血清抗体阳转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地区静脉吸毒人群HIV和梅毒新发感染率高,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控制HIV的传播流行。 尹潞 秦光明 阮玉华 张莉 郝沁宁 陈显煌 姜正清 宋本莉 刘石柱 曹晓蕴 郝春 陈康林 邵一鸣关键词:艾滋病病毒 梅毒 静脉吸毒人群 前瞻性队列研究 体内电穿孔技术在DNA疫苗及基因治疗领域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2013年 自电穿孔技术诞生以来,其介导的"裸"DNA投递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体外细胞的转染。继而许多研究表明,体内电穿孔技术可以显著提高DNA疫苗或治疗性DNA质粒在肌肉、皮肤、肝、肿瘤及其他不同靶组织的表达水平,显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体内电穿孔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多种实验动物模型,甚至在临床试验中也展示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体内电穿孔技术在DNA疫苗及基因治疗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张舟 邵一鸣关键词:DNA疫苗 基因治疗 中国2004—2022年未治疗HIV感染者传播性耐药Joinpoint回归趋势研究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目前我国传播性耐药(transmitted drug resistance,TDR)流行变化情况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分析我国2004—2022年未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TDR变化情况。方法采用连续性横断面调查,纳入我国2004—2022年未治疗HIV感染者。数据来源于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HIV序列数据库,合格序列上传至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网站,按照WHO 2014年HIV耐药报告提出的12种药物判定耐药情况。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未治疗HIV感染者不同采样时间的TDR进行趋势分析。结果2004—2022年总体TDR呈上升趋势,其中2004—2015年以3.11%(P<0.001)的年度增长幅度缓慢上升,2016—2022年以11.17%(P<0.001)的年度增长幅度快速上升。2021—2022年总体TDR为6.9%。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non 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NNRTI)类、依非韦伦(efavirenz,EFV)和奈韦拉平(nevirapine,NVP)的TDR在2004—2013年均无显著性变化,而2014—2022年分别以13.78%(P=0.001)、15.44%(P=0.002)和13.78%(P=0.001)的年度增长幅度快速上升。2021—2022年NNRTI类、EFV和NVP药物的TDR分别为5.9%、5.6%和5.9%。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NRTI)类和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类的TDR在2004—2022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国总体、NNRTI类、EFV和NVP药物的TDR在2016—2022年均呈快速上升趋势,且均达中度流行水平。我国需要加强耐药监测及预防工作以有效遏制HIV耐药发生和传播。 刘秀 胡婧 宋畅 王栋 郝静静 廖玲洁 冯毅 李丹 邵一鸣 阮玉华 邢辉关键词:HIV HIV-1感染者CD8^+T细胞受体基因多样性特点及其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研究HIV-1感染者CD8^+T细胞受体(TCR)基因的多样性变化特征及其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抗CD8单克隆抗体从9份HIV-1感染者和7份HIV-1阴性对照样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CD8^+T细胞,提取总RNA,然后采用一步(one step)及巢式(nested)多聚酶链式反应(PCR)的方法对22个T细胞受体VB基因家族的互补决定区3(CDR3)进行扩增,利用ABI-3700测序仪对扩增的PCR产物进行扫描,定量分析HIV-1感染者TCRCDR3区多样性变化特征及其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结果HIV-1感染者和正常人相比较其CD8^+T细胞的TCR基因多样性明显减少,部分TCR Vβ基因家族CDR3区的高斯分布破坏;TCR的紊乱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r=0.771,P〈0.05);HIV-1感染引起患者TCR多样性的改变不仅表现在不同Vβ基因家族上,而且也表现在CDR3长度上,其中感染者Vβ2、Vβ4、Vβ5、Vβ17、Vβ20、Vβ21、Vβ23及Vβ24基因家族的变化与正常人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HIV-1感染能引起CD8^+T细胞TCR基因多样性的减少及高斯分布的破坏,TCR CDR3区的紊乱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 任国良 陈健平 贾明明 寇中琛 刘沙 马鹏飞 邵一鸣 洪坤学关键词:CD8阳性T淋巴细胞 HIV-1 T细胞 用PCR-SSP方法检测中国恒河猴Mamu-DRB*W101和Mamu-DRB*W201基因 被引量:2 2007年 利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specific primers,PCR-SSP)方法扩增中国恒河猴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I类基因Mamu-DRB*W101、-DRB*W201,初步了解中国恒河猴中Mamu-DRB*W101、-DRB*W201基因的阳性率。采集中国恒河猴静脉血,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全血DNA,分别用Mamu-DRB*W101、-DRB*W201特异引物PCR扩增Mamu-DRB*W101、-DRB*W201基因的第二外显子区域,并对扩增出的阳性条带进行测序,与已知序列对比验证序列是否正确。共检测了来自136只中国恒河猴的样本,PCR检测出Mamu-DRB*W101阳性个体10只,Mamu-DRB*W201阳性个体也是10只,其阳性个体所占比率均为7.35%。测序结果表明,PCR扩增产物的核苷酸序列与基因库中的序列完全一致。本研究表明中国恒河猴中存在Mamu-DRB*W101、-DRB*W201基因阳性个体,为中国恒河猴在AIDS研究中的应用及进一步分析中国恒河猴MHC II类基因提供了基础。 邱趁丽 杨贵波关键词:恒河猴 北京市男男性行为者HIV感染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20 2008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06年9月-2007年2月,在北京市招募MSM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和高危行为学特征,采集血样检测HIV抗体。结果在所调查的541名MSM中,HIV和梅毒感染率分别为4.8%(26/541)和19.8%(107/541)。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梅毒感染(OR=4.23;95%CI1.88-9.54)、过去男性性伴总人数≥10个(OR=3.80,95%CI1.49-9.72)与MSMHIV感染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SM已成为HIV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有必要加强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和预防干预,来降低HIV在MSM中的传播。 王晨 梁红元 杨烨 曾照丽 李清春 李东亮 张晓曦 罗凤基 阮玉华 邵一鸣关键词:男男性行为者 艾滋病病毒 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