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开放教育研究》编辑部

作品数:35 被引量:469H指数:12
相关作者:希建华路新民张永和张静张宝辉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开放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5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4篇教育
  • 10篇教学
  • 6篇教育技术
  • 4篇学者
  • 4篇远程教育
  • 4篇高等教育
  • 3篇知名
  • 3篇知名学者
  • 3篇名学
  • 3篇开放教育
  • 3篇课程
  • 3篇教师
  • 3篇教学设计
  • 3篇共享
  • 3篇国际知名
  • 2篇学科
  • 2篇首席
  • 2篇思维
  • 2篇思维方式
  • 2篇终身

机构

  • 35篇《开放教育研...
  • 3篇上海开放大学
  • 2篇上海外国语大...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上海电视大学
  • 1篇上海农林职业...
  • 1篇英国开放大学

作者

  • 12篇魏志慧
  • 4篇希建华
  • 4篇翁朱华
  • 3篇任友群
  • 3篇顾小清
  • 2篇顾凤佳
  • 2篇张祖忻
  • 2篇郑旭东
  • 2篇魏雪峰
  • 1篇胡艺龄
  • 1篇王娟
  • 1篇骆力明
  • 1篇张轶斌
  • 1篇侯承宇
  • 1篇杨现民
  • 1篇穆肃
  • 1篇孙众
  • 1篇盛群力
  • 1篇徐辉富
  • 1篇杨南昌

传媒

  • 32篇开放教育研究
  • 1篇职教论坛
  • 1篇世界教育信息
  • 1篇教育科学文摘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7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联通主义到MOOCs:联结知识,共享资源——访国际知名教育学者斯蒂芬·唐斯被引量:65
2013年
网络为教育带来了颠覆性的革命,也对学习提出了新问题:当知识获取途径变得多样化且便捷时,如何整合全球的知识源形成意义建构的学习模式,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命题。本期高阶访谈有幸邀请到联通主义(Connectivism)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s)的发起人之一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教授为我们畅谈他的开放教育研究理念与实践经验,并对如何在数字化时代进行有效学习提出解决思路。斯蒂芬作为在线学习领域的先驱,倡导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下构建学习网络(Learning Networks),即通过建立知识结点间的网络联结,帮助学习者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他的这一理念贯穿于最初的联通主义和MOOCs中,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斯蒂芬·唐斯就职于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的信息技术部门,专长研究在线学习、新媒体、教学法与哲学,与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一起创建了MOOCs。他最广为人知的应属他创建了每日新闻站——OLDaily这一通过网络、邮件及RSS向全球订阅者发布前沿信息与技术的站点。斯蒂芬·唐斯同时也是学习对象和元数据领域的领先研究者,最早在教育领域采用与发展RSS内容聚合技术,并由此引出了e-Learning 2.0概念。斯蒂芬还是多家(在线)专业媒体的编辑与顾问。
胡艺龄顾小清
关键词:联通主义开放教育资源
直面变革:中国式MOOCs的实践探索被引量:29
2013年
MOOCs来了。有人说它是场大海啸,有人说它是场大风暴,也有人说它是场泡沫。无论人们把它定位为什么,毫无疑问的是,这场变革突如其来,威震全球。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应对,是摆在高等教育界面前的重大问题。是做一个复制者,就像美国有雅虎,中国有搜狐;美国有ebay,中国有淘宝;美国有Google,中国有百度一样?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条路我们需要走多久?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成立于2011年,已经进入第二学期的运行。它是中国政府和高校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创新实践。与美国MOOCs一样,它希望以技术实现教育效率的最大化。2013年9月29日,由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中心主办、复旦大学承办的"中国式MOOCs长三角论坛"开幕。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安徽等80多所高校的200多位教学管理者和教师与会。高校校长、上海课程共享中心管理高层、研究者以及主讲教师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了中国式MOOCs实践。其中,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的报告题为"中国大学面临的挑战与变革";同济大学陈以一常务副校长的报告题为"心动,不如行动";华东师大李明华的报告题为"MOOCs到底是什么?";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主任黄钢的报告题为"上海高校共享中心的使命与愿景";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的报告题为"上海课程共享与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首席运营官葛新的报告题为"苹果源自‘智慧树’"等。限于篇幅,本刊仅摘选了论坛主题报告的部分精华,以飨读者。
徐辉富魏志慧顾凤佳
10步骤的10^+问题——与《综合学习设计》作者的对话被引量:14
2012年
国际教学设计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转型,其中心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学设计研究的发源地美国。本访谈将要介绍的就是来自荷兰的当代国际著名教学设计专家和教育技术专家范梅里恩伯尔和基尔希纳,着重了解他们团队提出并持续20余年不断完善的"综合学习设计及其十个步骤",具体体现在《综合学习设计:四元素十步骤系统方法》一书中。两位作者曾经非常深刻地概括过这一理论的特质是:聚焦综合学习,以学习理论为厚实基础并采用高度灵活的设计方法,以有效解决当前教育培训领域的三大痼疾:学习任务分割化、学习内容碎片化和学习迁移悖论,并以此为教学设计的复兴作出贡献,回应瞬息万变知识社会的教育需求。综合学习设计代表了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方法论,值得注意的是,梅里尔的"五星教学设计(首要教学原理)"和范梅里恩伯尔等的"综合学习设计(四元教学设计)"不约而同地于2002年发表在国际教育技术权威刊物《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上。严格地说,它们不是一两个个别的理论或者模型,而是一股有着共同旨趣和追求、前景广阔的教学设计新潮流。由盛群力主持翻译的《综合学习设计:四元素十步骤系统方法》(下文简称《综合学习设计》)已经由福建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当代前沿教学设计译丛,2012年7月)。正像梅里尔对这一理论做出的评价那样:"《综合学习设计》一书是设计有效教学的绝佳宝典,综合学习设计有助于教学达到有效果、有效率和有学习参与热诚的境界。"十个步骤融合了"问题教学"与"直导教学"的各自优势,对当前不尚空谈、务实探索的各种已有成果进行了绝妙综合。美国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认知技术研究中心教授、著名教育技术专家理查德.克拉克曾经这样感叹道:"《综合学习设计》代表了一种非常综合的方法,即既有最�
盛群力王文智魏志慧
关键词:4C/ID整体教学设计
未来学习技术及教育中的文化变迁--访著名学习技术专家斯蒂夫·哈蒙斯教授被引量:1
2015年
斯蒂夫·哈蒙斯(Stephen Harmon)是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教授、学习技术系主任,研究领域是新兴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尤其关注实时在线学习环境,曾任美国国际开发总署在非洲国家教育发展和民主项目顾问、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主席。他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超过120篇(部),2011年获乔治亚州立大学创新教学奖。
冷静刘梦娇
关键词:教学设计文化变迁
MOOCs建设的实践与未来——访香港大学MOOCs执行主席郭予光教授被引量:8
2015年
MOOCs的实践和研究正风靡全球,日益成为课堂改革的流行语。如何制作高质量的MOOCs,如何促进MOOCs的创新共享,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期我们邀请到香港大学(简称港大)MOOCs执行主席与总负责、校长助理、电气电子工程学系副主任郭予光(Ricky Yu-Kwong KWOK)教授,他负责香港大学MOOCs课程开发、技术处理、交付管理、资金调度与宣传发布,并代表香港大学在edX全球会议上汇报交流。他的研究和教学兴趣主要是大规模分布式计算机系统、无线电系统与网络安全,目前他担任国际期刊《并行与分布式计算》(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主编,《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并行与分布式系统汇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副主编及《传感器网络》(Sensor Networks)编委,发表论文170多篇,出版20多本专著。借助在香港大学研修的机会,笔者与郭予光教授就MOOCs制作流程、运作机制、存在问题、创新共享及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选取港大MOOCs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是:一、港大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首次QS公布的亚洲大学排行榜中名列第一,学术水平较高。二、港大的国际接轨教育模式沿袭了英国教育体系,其特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了极佳的学习环境。港大的全部课程都以英文授课,并在Moodle平台上提供课程讨论、作业等辅助教学手段,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效融合。三、港大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有优势。香港是自由港口,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又有着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相当强的本土化特色。因此,港大有背靠东学、面向西学的绝佳优势,该校MOOCs建设实践可以为国内外开放课程的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王娟蓝敏魏志慧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终身教育体系的整体再建构——中日学者三人谈被引量:16
2010年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终身教育作为一股国际潮流,在世界各国已经逐渐从理念演变为具体的国家战略和改革措施。中国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到最近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一如既往地强调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注定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那么,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本期我们有幸同时邀请到东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牧野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终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遵民,上海电视大学教授、上海开放大学综合办公室副主任杨敏,他们将以国际的视野、比较的角度、对话的形式一起来梳理国际终身教育理论、实践与政策的发展脉络,希望能对中国终身教育研究、实践及政策制定提供借鉴。牧野笃(图中右一),1988年毕业于名古屋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85年至1987年在中国南京大学留学;曾经担任过名古屋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1992-1997年,2000-2006年),名古屋大学国际开发学院副教授(1997-2000年),名古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2006-2008年),2008年起被聘为东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终身学习、高龄教育、社区总体营造、中国现代教育思想、中国社区教育和教育改革等。吴遵民(图中右二),1990年至2001年留学日本神户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术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从事专业领域为教育政策学、教育基本理论、学习社会与社区教育、当代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等,著有《实践终身教育论》、《现代终身学习论》等十余部著作,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杨敏,教授,
翁朱华
关键词: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化和全球化潮流中大学的创新与发展--访国际高等教育战略思想家詹姆斯·杜德斯达特博士被引量:3
2010年
詹姆斯·杜德斯达特(James Duderstadt)博士,密西根大学荣休校长兼科学与工程校级教授,国际知名的核工程专家和高等教育战略思想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曾任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主席,196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电子工程专业,以优等生获学士学位,1967年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获工程科学与物理学博士学位,1968年起在密西根大学执教,先后担任过密西根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和教务长,1988至1996年间任密西根大学校长。面对信息化和全球化合流的时代大背景,杜德斯达特在执掌密西根大学期间,就公立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发展进行了卓越的实践探索和深刻的理论总结,在全球高等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其知名的高等教育著作包括《21世纪的大学》、《超越十字路口: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数字时代的高等教育:美国高等院校的技术议题与战略》、《舵手的视界:在变革时代领导美国大学》等。本刊记者有幸先后两次拜访杜德斯达特博士,得以一睹这位国际知名高等教育战略思想家的风采,在此把访谈内容整理出来以飨读者。全文根据录音整理,有删减。
郑旭东
如何在教育和培训中最大化地利用技术——访国际远程教育知名学者赞恩·贝格博士被引量:1
2007年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很多智者都在对未来教育的发展做着大胆的预测。我们本次访谈的美国马里兰大学教育学系的赞恩.贝格(Zane L.Berge)博士也提到,"我们社会中的工业生产模式正在被新的模式所替代,新模式的显著标志是依赖不断更新的技术、接触大量的信息、对人的更多关注以及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这些因素正深刻地改变着教育,而技术让许多非传统组织机构加入到高等教育成为可能,它们可以满足学生对传统课程提出的挑战。"然而,如何在教育和培训中最大化地利用技术以顺应时代变革的需求,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贝格博士在教育和培训领域的技术应用方面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并有着独特深入的研究,包括远程教育障碍因素研究、企业远程培训、远程学习者的学习体验等等,而且他还是一位技术应用的身体力行者。我们期望广大读者能从我们与贝格博士的访谈中对如何在教育和培训中最大化地利用技术有所启发,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李艳魏志慧
关键词:CMC远程教育
关于开展“最佳教育实证研究论文”评选活动启事
2017年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在助力社会经济发展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教育研究仍比较多的停留在逻辑思辨、经验总结的层面,实证研究的素养和能力薄弱,难以服务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优秀人才的需求,也不太符合作为实践科学的教育的本性。为了提升教育研究水平,带动国内实证研究发展,本刊拟在2018年开展“最佳教育实证研究论文”评选活动。现将评选事项通知如下:
<开放教育研究>编辑部
关键词:教育事业研究论文启事教育研究
设计研究的“承诺空间”--访国际设计研究专家安东尼·凯利博士被引量:5
2010年
安东尼·凯利(Anthony E.Kelly)博士是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教育和人力发展学院教授、教育技术项目主席,曾长期担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专家,多家正式、非正式学习研究机构和教育与人力资源部项目经理。他还担任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客座教授。多种工作角色与经验使得凯利教授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上都取得了较高成就,是2009-2010年度"富尔布赖特新世纪学者计划(NCS)"的获得者。他还受聘为《教育研究者》、《教育心理学研究者》、《教育技术研究与进展》、《学习科学杂志》等多家重要国际学术期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或评论员。凯利教授学术研究领域广泛,目前主要致力于认知神经科学与教育、学习科学与教育中的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作为NSF的重要专家,凯利教授在教育研究方法和评价方面的研究尤其突出,特别是近年来对NSF所资助的大量"设计研究"项目的持续关注使他在"设计研究"上独具声名。他先后主编出版了有关教育研究方面的重量级手册《数学与科学教育研究设计手册》(2000)和《教育中的设计研究方法手册》(2008),后者集中了众多研究者在设计研究上的观点以及大量的实践案例,是迄今为止反映设计研究主题最为全面的一本著作。在本期的访谈中,凯利教授就中国学者在设计研究理解上或许仍感困惑的一些核心观念、如何开展设计研究、当前世界范围内设计研究的研究现状与最新进展、存在问题、未来发展趋势等系列重要问题再次与我们分享了他个人有关设计研究"承诺空间"的独特见解,并为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设计研究提供了大量相关案例与资源。
杨南昌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