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62 被引量:1,075H指数:18
相关作者:刘季花李西双朱爱美鄢全树吴永华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理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7篇期刊文章
  • 3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5篇天文地球
  • 8篇生物学
  • 5篇理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冶金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0篇沉积物
  • 11篇陆架
  • 10篇地球化
  • 10篇地球化学
  • 10篇泥质区
  • 10篇古海洋
  • 10篇表层沉积物
  • 9篇结壳
  • 9篇海槽
  • 9篇海洋沉积
  • 9篇海洋沉积物
  • 8篇东海内陆架
  • 7篇地质
  • 7篇第四纪
  • 7篇有机碳
  • 7篇有孔虫
  • 7篇同位素
  • 7篇环境意义
  • 7篇海底
  • 6篇玄武岩

机构

  • 162篇海洋沉积与环...
  • 90篇国家海洋局第...
  • 18篇中国海洋大学
  • 16篇同济大学
  • 15篇中国科学院
  • 9篇南京大学
  • 9篇青岛海洋地质...
  • 6篇国土资源部
  • 6篇国家深海基地...
  • 5篇吉林大学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国家海洋环境...
  • 3篇山东科技大学
  • 3篇烟台大学
  • 3篇宜昌地质矿产...
  • 3篇自然资源部第...
  • 2篇长江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浙江大学
  • 2篇盐城工学院

作者

  • 70篇石学法
  • 16篇刘季花
  • 16篇吴永华
  • 15篇刘焱光
  • 13篇鄢全树
  • 12篇李小艳
  • 12篇程振波
  • 12篇刘保华
  • 11篇陈志华
  • 11篇刘升发
  • 10篇高晶晶
  • 10篇裴彦良
  • 10篇杨刚
  • 9篇石丰登
  • 9篇徐兴永
  • 8篇刘晨光
  • 8篇乔淑卿
  • 8篇王昆山
  • 7篇吕华华
  • 7篇张辉

传媒

  • 5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3篇海洋地质与第...
  • 7篇海洋科学
  • 4篇沉积学报
  • 4篇矿物学报
  • 4篇2012年全...
  • 3篇吉林大学学报...
  • 3篇科学通报
  • 3篇中国科学(D...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3篇海洋通报
  • 3篇海洋环境科学
  • 3篇海岸工程
  • 2篇南京大学学报...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开发与管...
  • 2篇第三届全国成...
  • 2篇第二届深海研...
  • 2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1篇2020
  • 8篇2019
  • 9篇2018
  • 13篇2017
  • 7篇2016
  • 11篇2015
  • 12篇2014
  • 11篇2013
  • 16篇2012
  • 14篇2011
  • 12篇2010
  • 11篇2009
  • 5篇2008
  • 9篇2007
  • 8篇2006
  • 9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1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2ka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记录的高分辨率古气候演化被引量:10
2011年
通过对位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部的MZ02柱样岩芯进行粒度、常量元素、AMS14C分析,获得了粒度和常量元素随时间变化的高分辨率曲线。结果表明,近2 ka以来研究区沉积环境稳定,以沿岸流控制的浅海沉积为主,沉积物中CaO/K2O,MgO/Al2O3和MnO/Na2O比值的变化与我国东部气候变化序列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这些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可以作为古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替代性指标。近2 ka以来CaO/K2O、MgO/Al2O3和MnO/Na2O共同识别出的7次极值揭示了同期的降温事件,分别发生在~1 480 a BP(C1),~1 200 a BP(C2),~1 020 a BP(C3),~780 a BP(C4),~580 a BP(C5),~330 a BP(C6),~120 a BP(C7),且在其他区域不同介质中也能找到相应的降温证据,揭示了气候变化的区域性以至全球性联系。
刘升发石学法刘焱光吴永华乔淑卿杨刚
关键词: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沿岸流古气候东亚冬季风
中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构造与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被引量:6
2008年
为了释读蕴藏在富钴结壳中的环境变化信息,运用电子探针技术对中太平洋海山CXD05结壳进行了详细的构造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1)CXD05结壳约从19.4 Ma BP(早中新世)开始发育,从基部至顶部依次发育了斑杂构造、柱状构造和纹层构造;2)结壳中亲氧元素和碎屑组分从老至新发生规律性变化。结壳构造序列反映了其生长过程中海洋动力环境能量由高到低的变化;而壳层亲氧元素和碎屑组分的变化则记录了海水的氧化程度和风尘影响强度的变化。
崔迎春任向文刘季花石学法尹京武郝金华
关键词:中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显微构造地球化学
南海西缘泰国晚新生代玄武岩岩浆过程研究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
2019年
泰国晚新生代玄武质岩石主要为碱玄岩、玄武岩、粗玄岩和玄武粗安岩,属于碱性系列,呈现似洋岛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南海地区其他位置的同时代玄武岩特征一致。本研究玄武岩的斑晶矿物主要为橄榄石、斜长石及少量的单斜辉石。利用全岩组分推算,泰国玄武岩源区岩性为石榴石辉石岩,与越南、北部湾等地同期玄武岩的岩性类似。本研究利用PRIMELT软件模拟计算了泰国晚新生代玄武岩的原始岩浆组分。利用反演的原始岩浆组分计算出本区域的玄武岩熔融温度范围为1 425~1 442℃,熔融压力范围为22.3~27.4 kbar,类似于海南岛(1 420~1 530℃,18~32 kbar)和越南南部地区(1 470~1 480℃,29.7~32.8 kbar)。本区域的地幔潜在温度为1 448~1 467℃,与越南南部(1 468~1 490℃)类似,稍低于海南岛北部(1 420~1 530℃)。总体上,泰国晚新生代玄武岩与南海地区其他区域同时代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岩浆过程类似,它们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均与海南地幔柱有关。
袁龙鄢全树鄢全树赵仁杰葛振敏
关键词:岩浆过程
废黄河口海域潮流动力与悬沙输运特征被引量:19
2011年
根据2006年废黄河口海域的悬沙、流速、流向的观测资料,应用短期资料的潮流准调和分析方法,对连续海流资料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悬沙资料,对悬沙质量浓度与潮流之间的动力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潮流属于正规半日潮流,潮流以往复流为主,离岸越远,旋转性越强;涨潮流流向以SSE为主,落潮流流向以NNW为主。悬沙质量浓度呈现近岸悬沙质量浓度高,向海逐渐降低的分布形态;悬沙质量浓度的垂直变化,从表层到底层由小到大,近岸悬沙质量浓度垂向梯度较大。悬沙质量浓度出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悬沙质量浓度的峰值基本与海域半日潮流特点相对应,悬沙质量浓度的峰值一般出现在流速峰值之后。海域的悬沙在潮流作用下主要向南输运,与涨落潮的方向基本一致,涨潮单宽输沙量均大于落潮单宽输沙量。
陈斌周良勇刘健王凯
海洋沉积物中Nd同位素的分离方法研究
Nd同位素是地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元素之一,Sm-Nd同位素体系以及Nd同位素比值被广泛应用于地质体年代学和成因示踪研究中.近年来,随着同位素海洋学的深入研究,Nd同位素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目前,Nd同位素比值在研究海洋沉积环...
何连花张俊高晶晶李华芹刘季花
关键词:海洋沉积物ND同位素
文献传递
黄海晚第四纪以来的环北极介形类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赵泉鸿李小艳
山东沿渤海地区百年一遇高潮位影响人口的预测被引量:3
2015年
预测山东沿渤海地区百年一遇高潮位影响人口,可为政府制订对策保护影响人口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模型方法预测2030年、2050年和2100年百年一遇高潮位高度值。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识别百年一遇高潮位影响区、预测影响人口。研究结果如下:如果不对百年一遇高潮位采取防范措施、不考虑百年一遇高潮位持续时间和不考虑人口自然增长,山东沿渤海地区百年一遇高潮位影响人口,2000年、2030年、2050年和2100年年分别为86.79×10^4、93.33×10^4、97.43×10^4和115.40×10^4人。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人口占沿海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大,2000年、2030年、2050年和2100年年分别为10.34%、11.13%、11.61%和13.75%;(2)影响人口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寿光、东营、昌邑、广饶、垦利、河口和寒亭地区,占85%-90%;(3)由于影响区范围不断扩大,影响人口逐年增多,增加的影响人口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东营、沾化、寿光、广饶、无棣、河口和垦利,占93.48%-94.63%;(4)影响区抢险、自救和逃生困难不断增大,从2000年到2100年,影响区内岸线附近的水深将增加0.47-1.19 m;(5)人口密度大、地形坡度小的河口、垦利、东营、广饶和寿光是百年一遇高潮位影响人口多、随平均海平面上升影响人口增加快的地区,应给予特别关注。
罗新正石学法刘焱光龙飞鸿
关键词:人口
龙门岛潮间带沉积化学及百年演变特征
2010年
通过对龙门岛潮间带典型沉积化学剖面调查与柱状取样分析,结果表明:该岛潮间带沉积物中含较多的黏土,有利于有机碳、油类、总氮、总磷和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同时对海岛及周边海域污染状况反映敏感;该岛北部LM01剖面表现出油类、铜、铅、锌的污染特征,XC剖面亦有总磷(TP)、铜、总氮(TN)污染的迹象;LM01柱上部30cm段油类、TP和重金属向上呈明显的递增趋势,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随着龙门岛及周边大陆和海洋的开发利用,入海污染物质逐年增加,潮间带底质环境随之恶化。
陈志华夏鹏于洪军孟宪伟
关键词:潮间带环境质量
海南地幔柱与南海形成演化被引量:65
2007年
东南亚上地幔地震层析成像表明,海南岛周围之下存在地幔柱,近垂直的低波速柱体位于海南岛及南海之下,从浅部向下穿越660km的不连续面处(上下地幔的分界面)并一直延伸到1900km。南海及周边地区包括雷琼半岛、海南岛、北部湾盆地、广西北海涠洲岛、以及中南半岛等地,分布有一定量的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它们的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出OIB的特点并具有DUPAL异常,表明其源区较深。此外,由南海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的橄榄石-流体平衡所推导的南海底地幔潜在温度(1661℃)位于夏威夷(1688℃)与冰岛热点(1637℃)相应值之间,为海南岛地幔柱的存在提供了岩石学及矿物化学方面的约束。基于以上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及矿物化学方面的证据,结合数字模拟实验资料,表明在海南岛及邻近区域之下存在地幔柱。建立了一个南海形成演化的初步模型:(1)50~32Ma,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碰撞及其所导致的太平洋板块后退的综合效应为南海地区提供了一个伸展环境,进而为地幔柱物质的上升提供了通道;(2)32~21Ma,当地幔柱柱头到达软流圈时,由于侧向物质流与扩张中心发生相互作用,促进了南海的扩张,并在26~24Ma期间发生了洋脊重新就位,使扩张中心从原来的18°N附近(即现今西北海盆的中心)调整到15.5°N附近(即现今的东部亚盆);(3)21~15.5Ma,随着地幔柱效应的逐渐增强,热点-洋脊相互作用越来越强烈,在大约21Ma发生了洋脊的再次重新就位事件,诱发了西南海盆的扩张;(4)15.5Ma~现在,由于印澳板块前缘与巽他大陆碰撞,使得南海大约在15.5Ma停止扩张,并沿着南沙海槽及吕宋海沟向菲律宾岛弧及巴拉望地块之下俯冲,而南海热点继续活动,直到第四纪还有碱性玄武岩喷出地表。
鄢全树石学法
关键词:碱性玄武岩
渤海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18
2010年
对渤海莱州湾海域24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群落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常见的底栖有孔虫42种。结果表明,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主要以玻璃质壳为主(平均丰度达70.9%),瓷质壳含量次之,胶结壳含量最低;玻璃质壳占有孔虫全群的百分含量,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从黄河口向外海方向,有孔虫分异度和丰度都逐渐增大。该海域底栖有孔虫平面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为盐度和底质沉积物类型,大体可分为两个组合分区,I区为Ammonia beccarii-Quinqueloculina spp.组合,代表盐度较低的近岸海陆过渡浅水环境;II区为Cribrononionsub-incertum-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组合,代表盐度较高的远岸内陆架环境。
李小艳石学法程振波乔淑卿吴永华石丰登
关键词:底栖有孔虫表层沉积物海洋环境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