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医院
- 作品数:190 被引量:466H指数:9
- 相关作者:范如艳李朝雄李超李媛媛朱志超更多>>
-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郴州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郴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成人散发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1例报告被引量:3
- 2019年
-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euronal endouclear inclusion disease,NIID),又称神经核内透明质包涵体病(neuronal intranuclear hyaline inclusion disease,NIHID)或核内包涵体病(intranuclear inclusion body disease,INIBD),是一种进展缓慢且致死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学特征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以及内脏器官的细胞中存在嗜酸性玻璃样核内包涵体[1-2]。NIID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锥体和锥体外系症状、认知功能减退、癫痫发作、小脑共济失调、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2]。现报告1例以精神行为异常、认知功能减退、发作性脑病、卒中样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成人散发型NIID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皮肤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伍瑶佳周娟冯刚华张文龙李海鹏
- 关键词:认知功能减退脑病弥散加权像皮肤活检
- 误诊为病毒性脑炎的线粒体脑肌病(MELAS型)1例报告
- 2016年
- 线粒体脑肌病临床表现复杂且缺乏特异性,在临床中容易被误诊为脑炎、癫痫及脑血管病等其他脑部疾病。全面掌握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影像知识,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治疗。1临床资料患者,女,40岁,因"发热、头痛伴双耳听力下降8 d",于2015年2月21日首次入我院;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温38.3℃,神志清楚,双耳听力下降,左侧鼻唇沟稍浅,伸舌稍偏左,双眼右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 李硕驰李海鹏文莹贺玉磊李秋利黄仁彬
- 关键词:MELAS线粒体脑肌病病毒性脑炎同向性临床影像
- 中西医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LE)俗称“网球肘”,是临床上常见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慢性顽固性LE,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众多,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应用广泛,效果显著。西医常采用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或局部注射、体外冲击波等物理治疗,较快缓解患者疼痛,疗效确切。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也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重视,且有较多研究发现多方案联合疗效优于单一治疗。因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活动受限、提高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等信息检索平台关于LE治疗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对近年来中西医治疗LE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望为该病的临床治疗开拓新思路,增加临床疗效。
- 郭倩谢思羽谢辉卿俊杰邢博文刘语嫣凌晨龙晓琳李政宇
- 关键词: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中西医治疗
-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肿瘤残余和患者预后
- 2022年
- 明确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肿瘤残余的发生率、肿瘤残余的危险因素、肿瘤残余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21年9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1例行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并且之后又行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膀胱肿瘤的初次手术和病理信息,灌注药物种类,肿瘤复发、肿瘤进展、以及患者生存情况和死因。统计患者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肿瘤残余状态;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肿瘤残余的相关因素,利用Cox危险因素模型分析无复发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来描绘无复发生存期,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比较。结果 共31例患者纳入研究分析,7例(22.5%)患者行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发现肿瘤残余;其余24例未发现肿瘤残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个数、肿瘤与三角区关系、主刀与肿瘤残余均无相关性。31例中复发3例(10.7%),1年复发率为0例(0%),2年复发率为1例(3.6%),3年复发率为3例(10.7%);进展4例(14.3%),1年进展率为3例(10.7%),2年进展率为4例(14.3%),3年进展率为4例(14.3%)。7例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肿瘤残余患者随访26~62个月,均无肿瘤复发或进展,全部无瘤生存。其余24例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无肿瘤残余患者中失访3例;21例随访9~80个月,其中复发3例,进展4例。结论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肿瘤残余率仍较高,肿瘤残余的危险因素尚不确定。行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可以降低肿瘤复发和进展。行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有肿瘤残余的患者通过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预后理想。
- 张鑫陈晓峰邓奇威邓旺龙曾向阳
- 关键词:膀胱肿瘤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 HTRA1相关常染色体显性脑小血管病家系报告并文献复习
- 2023年
- 目的报道一组新发现的HTRA1基因致病变异家系病例,并结合既往文献总结本HTRA1相关常染色体显性脑小血管病家系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HTRA1相关染色体显性脑小血管病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捕获变异位点,应用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功能预测软件进行致病性分析,并查阅相关文献,探讨此新发现变异的表型及遗传学特点。结果先证者为51岁男性,临床表现为50岁时突发左侧肢体麻木、认知功能障碍,无脱发、腰痛等神经系统外症状。头颅MRI包括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显示右侧基底节脑梗死,双侧脑白质弥漫性、对称性高信号,微出血。基因检测发现HTRA1基因c.941T>G杂合错义变异,功能预测提示为致病性变异。先证者母亲60岁时出现脑梗死及认知功能障碍,70岁时去世;先证者哥哥携带相同杂合变异,32岁时患脑梗死导致右侧肢体偏瘫、言语障碍及认知障碍,影像学特征符合脑小血管病特点;先证者儿子携带相同杂合变异,目前无临床症状。结论HTRA1基因c.941T>G(p.M314R)杂合变异为致病变异,其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与既往报道的HTRA1相关常染色体显性脑小血管病类似。
- 刘琳张奇山张奇山陈余榕李倍何玉成何玉成
- 口服避孕药致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一例被引量:2
- 2015年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不足所有脑卒中的1%。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superior sagittal sinus thrombosis,SSST)是非感染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类型,
- 贺玉磊李秋利李海鹏黄仁彬
- 关键词: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口服避孕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 IRF5与SLE的关系及在免疫细胞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20年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是一种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已有研究表明IRF5基因多态性与SLE的发病机制相关,IRF5对树突状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多种炎症因子分泌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将重点阐述IRF5与SLE的关系及其在多种免疫细胞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 李文英廖湘平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细胞
- 郴州地区103例胎儿地中海贫血产前基因诊断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通过对孕妇进行产前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基因分析,以避免中、重型地贫患儿出生,降低出生缺陷。[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在本院确诊的同型地贫高风险夫妇103对,根据孕妇妊娠月份抽取羊水或脐带血进行胎儿地贫基因分析。采用Gap—PCR技术检测3种常见缺失型α-地贫,PCR-RDB技术检测17种常见β-地贫及3种非缺失型α-地贫。[结果]同型地贫高危夫妇103对,90例接受产前诊断,产前基因诊断率87.38%。检出重型α地贫胎儿12例(13.33%),中间型α地贫胎儿8例(8.89%),中重型β地贫胎儿14例(15.56%)。经产前诊断检出的中重型地贫胎儿中,除3例血红蛋白H病(HbH)病胎儿家属选择继续妊娠,其余均在知情同意下终止妊娠。引产标本结果与产前诊断一致。[结论]对同型地贫高危夫妇行产前诊断,可有效阻断Bart’s胎儿水肿及中、重型β地贫患儿的出生。
- 谭菊芳李彩云雷冬竹
- 关键词:产前诊断基因
- 血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血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检测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日龄>3 d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前瞻性研究,疑似败血症者为感染组,无感染症状及体征者为对照组。感染组于发病第1天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血培养,并于发病第1天、治疗第3天、治疗2周时检测血NGAL;对照组于入选时检测血NGAL。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感染组再分为败血症组、非败血症感染组,其中败血症组根据病情轻重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比较败血症组、非败血症感染组发病第1天与对照组入选时血NGAL水平差异,对比分析败血症组与非败血症感染组不同时间点NGAL的动态变化,绘制发病第1天NGAL水平预测败血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1)发病第1天,败血症组(106例)NGAL水平高于非败血症感染组(121例)和对照组(84例),非败血症感染组高于对照组;治疗第3天,败血症组NGAL水平高于非败血症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败血症组和非败血症感染组发病第1天、治疗第3天、治疗2周血NGAL水平均逐渐降低,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败血症组血培养阳性与阴性患儿发病第1天血NGAL、CRP、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败血症重症组发病第1天血NGAL水平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CRP、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发病第1天血NGAL值区分败血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52,最佳临界值为205.25 ng/ml时敏感度84.0%,特异度66.9%。结论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晚发型败血症患儿血NGAL水平升高,且败血症越严重、NGAL水平�
- 欧阳飞李芬彭华保李胜涛肖志兵朱文军谭赛娟
-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骨关节疾病中的应用
- 2023年
- 近年来,有关红外热成像技术(IRT)在骨关节疾病中的应用研究报道不断增加,研究者常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为临床研究提供客观依据。骨关节疾病往往伴随关节炎性反应,而进展中的炎症反应会产生热效应,红外热成像以其便携、精确、重复性高为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检测关节炎性变化之中。本文就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骨关节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旨在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于疾病筛查、诊断、治疗的作用,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 刘语嫣谢辉
- 关键词:红外热成像技术骨关节疾病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