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东南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作品数:39 被引量:119H指数:7
相关机构: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理学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动力工程及工...
  • 8篇理学
  • 5篇化学工程
  • 5篇机械工程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电子电信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12篇两相流
  • 10篇气固
  • 10篇气固两相
  • 9篇气固两相流
  • 8篇数值模拟
  • 8篇值模拟
  • 7篇传热
  • 6篇图像
  • 6篇撞击流
  • 4篇热管
  • 4篇流型
  • 3篇点扩展函数
  • 3篇动力学
  • 3篇三维显微图像
  • 3篇图像复原
  • 3篇气液两相流
  • 3篇显微图像
  • 3篇分子
  • 3篇分子动力学
  • 2篇电荷

机构

  • 39篇东南大学
  • 3篇江苏大学
  • 2篇南京工业大学
  • 2篇南京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电子科技...
  • 1篇北京跟踪与通...
  • 1篇上海卫星工程...
  • 1篇北京航天飞行...
  • 1篇东南大学深圳...

作者

  • 19篇郝英立
  • 11篇周宾
  • 8篇杜敏
  • 6篇刘向东
  • 5篇王式民
  • 3篇郭雨含
  • 3篇王淑娟
  • 3篇鲁进利
  • 3篇蒋洁
  • 2篇陶明春
  • 2篇汪振新
  • 2篇熊庄
  • 2篇王燕
  • 2篇方仕雄
  • 2篇杨道业
  • 2篇魏海坤
  • 2篇张侃健
  • 2篇刘升
  • 2篇张涛
  • 1篇谢利成

传媒

  • 8篇工程热物理学...
  • 7篇东南大学学报...
  • 4篇化工学报
  • 2篇热能动力工程
  • 1篇仪器仪表学报
  • 1篇物理学报
  • 1篇自动化仪表
  • 1篇计算物理
  • 1篇遥测遥控
  • 1篇中国空间科学...
  • 1篇计算机测量与...
  • 1篇热科学与技术
  • 1篇飞控与探测
  • 1篇2011年中...
  • 1篇中国工程热物...
  • 1篇江苏省工程热...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8篇2011
  • 11篇2010
  • 9篇2009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压-电场耦合下纳米尺度水输运的MD模拟
2011年
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构建了纳米尺度的输运模型,针对纳米通道内水分子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分析了通道内压-电场耦合下水的速度分布、密度分布、自扩散系数和黏度等流动特性,同时也讨论了温度对通道内热导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速度轮廓从单纯电场驱动的电渗流型开始转变,由于压力的影响,速度分布呈抛物线型,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的增加使分子有序度降低,水分子的笼状结构被逐渐破坏;随着温度的升高,热导率总体呈增大趋势;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升高从3.056 2×10-9 m2/s增大到2.483 6×10-8 m2/s;黏度也从0.131 320 mPa.s增大到0.139 748 mPa.s.
蒋洁周宾郝英立
关键词:分子动力学模拟多场耦合水流动
高温高热阻材料热导率的测量方法研究Ⅰ实验方法综述
本文针对高热阻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热导率测量的几种比较前沿的方法进行原理剖析而后进行可行性分析。由于材料本身的热导率很小,在10-2W·m-1·K-1数量级,因而对方法的精确度要求较高。该精确度一方面表现...
王淑娟郝英立
关键词:数量级
机器人多维力传感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4年
机器人多维力传感器是机器人与人和外界环境交互的重要部件。力感知技术作为机器人的四大关键技术之一,在抓取、打磨、装配以及健康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机器人多维力传感器当前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概述。首先对几种常用的多维力传感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弹性体结构和改进的弹性体结构。此外,对多维力传感器的标定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标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由于维间耦合是影响传感器精度的关键因素,且广泛存在于各种结构的多维力传感器中,所以减小或消除维间耦合成为多维力传感器研究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对多维力传感器的解耦方法进行了综述。在动态力信号测量场合,需要动态性能好的多维力传感器,还给出了多维力传感器动态性能补偿的一般方法,并分析了运动中的机器人多维力传感器存在的惯性力问题及一般的解决方法。最后,对多维力传感器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新思路,并指出了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宋爱国付立悦徐菁菁李会军
关键词:多维力传感器
基于光学分层层析成像原理的火焰测温法被引量:4
2010年
燃烧火焰温度场的测量无论对研究火焰的结构及生成机理、燃料的混合和燃烧方式,还是对燃烧设备的稳定运行和控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了一种利用高速分层摄像控制系统重建火焰温度场的方法。连续的三维发光体可以看成若干个互相平行的二维发光断层的组合,对发光体某断层进行聚焦摄像,得到的图像是该断层的像和其他断层的离焦像的叠加像。对不同断层分别快速聚焦摄像,得到一组辐射图像,采用图像反演算法,可以重建各断层的原始图像。根据图像灰度和火焰温度之间的关系,可建立火焰的三维温度场。通过蜡烛火焰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火焰内部的辐射分布、温度分布和燃烧结构,反映了火焰的三维燃烧特性。该方法可作为一种新的测量和诊断方法,应用于燃烧火焰三维场参数和其他两相流三维场参数的测量中。
周宾郝英立王式民
关键词:温度场图像重建
氧煤比对气流床煤气化过程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为研究氧煤比对气流床煤气化炉气化过程的影响,对某厂运行的Texaco气化炉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利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分析了Texaco气化炉内的气化过程,以及氧煤比对炉内温度、气相成分及炉膛出口合成气成分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Texaco气化炉内下行火焰的长度约占气化炉高度的1/3,炉膛上部火焰高度区域内气相温度及主要成分浓度的变化梯度最大,而在炉膛下部气相成分及温度的变化均不明显;随着氧煤比的增大(0.95~1.10),气化炉出口合成气有效成分(H2+CO)浓度逐渐降低,CO2和H2O的浓度及气化炉内气相温度逐渐升高;在保证顺利排渣和合适的出口合成气成分的条件下,存在一个最佳氧煤比。
陶明春杜敏郝英立
关键词:TEXACO气化炉气化过程数值模拟氧煤比
闭式振荡热管内流动状态与传热性能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本文对不同工况下闭式振荡热管内工质流动状态及其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流动状态、加热功率及倾斜角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加热功率的升高及倾斜角在0°~90°范围内的增大,管内工质循环流动趋势增强,热管的热阻减小,工质的充液量限制了高功率时热管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冷热端温差随加热功率的升高呈上升-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规律,90°和70°倾角下冷热端温差的最低值所对应的加热功率分别为100 W及125 W。
刘向东时凯郭雨含鲁进利王淑娟郝英立
关键词:振荡热管红外热图像倾斜角传热性能
Texaco气流床煤气化炉内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被引量:6
2009年
应用Eulerian-Lagrangian方法对国内某工厂实际运行的Texaco气流床煤气化炉内气固两相流动进行了模拟.采用Realizablek-ε模型计算炉内复杂气体湍流运动,应用颗粒轨道模型追踪煤粉颗粒在湍流气流中的运动轨迹.通过数值计算取得了炉内气相速度矢量、颗粒运动轨迹、颗粒碰撞壁面并沉积于壁面的沉积通量和颗粒在炉内的停留时间分布.揭示了该气化炉的气固两相流动特性,并分析了运行工况对壁面沉积通量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气化炉内的气体流场存在回流,回流延长了颗粒在气化炉内的停留时间,颗粒沉积通量最大的位置为筒体段下部和锥体段上部;绝大部分颗粒在气化炉内的停留时间在5s以内,气体流量降低时颗粒在炉内的停留时间减少.
刘升郝英立
细小尺度下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压降与传热特性被引量:15
2010年
实验研究了相变微胶囊颗粒(囊芯材料为正十六烷,壳材为尿素-甲醛树脂)和去离子水混合制成的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流过等热流细小圆管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同时以去离子水作为传热工质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了对比实验。得到了压降随质量流量的变化规律,实验段出、入口温度以及量纲1出口温度随Reynolds数变化规律,量纲1壁面温度沿轴向的分布规律,平均Nusselt数随Reynolds数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相变微胶囊颗粒的加入会导致流动压降增大,但随着流量增加,流动压降逐渐与单相液体的接近;出口温度及壁面温度要比相同条件下单相液体的低;含有较小相变微胶囊颗粒浓度的潜热型功能热流体的平均Nusselt数是相同条件下单相液体的2.0~4.0倍。
鲁进利郝英立
关键词:相变微胶囊潜热型功能热流体传热特性
精确简洁解析的原子组态相互作用波函数的计算被引量:1
2013年
使用广义Laguerre类型轨道,在组态相互作用框架内,发展并完善了一套精确、简洁、解析的原子(离子)波函数从头计算的Fortran程序,计算原子中电子的结构.通过对指定能态能量求其最小值实现对波函数节点位置和空间范围的优化,从而求出最优波函数.作为例子,计算了5G态下的Ti的能量最小值和优化波函数.
马迎熊庄汪振新
关键词:组态相互作用电子结构
基于COSM的三维显微图像复原算法研究
微流体二维温度、速度场测量时采用体光源照射方式带来非聚焦层杂散光的影响很难彻底消除.光学分层显微成像技术(COSM)不仅可用于去除离焦层模糊像以及噪声的干扰,而且能复原样本的清晰三维像,将成为提取微流体的三维温度和速度场...
关键词:微流动图像复原点扩展函数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