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河子大学甘草研究所

作品数:44 被引量:210H指数:8
相关作者:李学禹更多>>
相关机构: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20篇生物学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5篇甘草
  • 10篇乌拉尔甘草
  • 10篇胁迫
  • 10篇甘草属
  • 9篇胀果甘草
  • 8篇种子
  • 8篇光果甘草
  • 7篇盐胁迫
  • 6篇植物
  • 6篇萌发
  • 5篇土壤
  • 4篇总黄酮
  • 4篇耐盐
  • 4篇耐盐性
  • 4篇黄酮
  • 3篇盐碱
  • 3篇杂交
  • 3篇生境
  • 3篇种间
  • 3篇萌发率

机构

  • 44篇石河子大学
  • 15篇新疆生产建设...
  • 6篇新疆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21篇陆嘉惠
  • 13篇李学禹
  • 11篇马淼
  • 7篇宋凤
  • 6篇谢良碧
  • 6篇赵红艳
  • 6篇高睿
  • 6篇吴琼
  • 5篇韩亚楠
  • 5篇韩春
  • 4篇秦忠立
  • 4篇陈晓翠
  • 4篇陈超南
  • 4篇李晓岚
  • 3篇李娜
  • 3篇田润炜
  • 3篇张旭龙
  • 3篇吴振振
  • 3篇廖云海
  • 3篇张爱霞

传媒

  • 8篇西北植物学报
  • 6篇石河子大学学...
  • 4篇种子
  • 3篇草业学报
  • 3篇农学学报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生态学报
  • 1篇药学学报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广西植物
  • 1篇草业科学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植物分类与资...
  • 1篇第二届中国甘...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5篇2017
  • 7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5
  • 7篇2004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栽培龄期光果甘草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为甘草属(GlycyrrhizaL.)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药用甘草的原植物之一。甘草属植物所含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抗血栓、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增加白细胞、抗动脉硬化、抗心律失常和抑制HIV等作用;光果甘草中的黄酮类成分光甘草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炎及抗菌作用,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关于光果甘草总黄酮含量已有一些报道,但有关生长年限对栽培光果甘草总黄酮含量的影响却很少报道,尤其是对不同栽培龄期光果甘草在不同采集时间各部位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规律缺乏较全面的研究,致使光果甘草药材生产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依据。
李娜陆嘉惠田润炜秦忠立李学禹
关键词:光果甘草总黄酮含量采收期
甘草属种间杂交种叶绿体DNA父系遗传的发现及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通过对甘草属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光果甘草(G.glabra)、胀果甘草(G.inflata)及其人工杂交种组合G.uralensis♀×G.glabra♂、G.glabra♀×G.uralensis♂、G.uralensis♀×G.inflata♂、G.inflata♀×G.uralensis♂共68份材料的核基因ITS序列、叶绿体rbc L、mat K、trn H-psb A基因的序列分析,探讨了甘草属叶绿体DNA遗传方式。结果表明:(1)亲本种和人工杂交种ITS序列长度均为614 bp,其中34份人工杂交种ITS序列存在4处变异位点,且人工杂交种均检测出来自父本、母本ITS序列相同位点碱基的叠加,检测率为100%。(2)亲本种与人工杂交种的叶绿体基因rbc L、mat K、trn H-psb A序列长度相同,共有4处变异位点,人工杂交种在变异位点处的碱基与其相对应的父本碱基一致率高达97.1%。以上结果说明,该研究获得34份人工杂交种为100%杂交成功的F_1子代,核基因ITS序列可用于甘草属杂交种的遗传鉴定;甘草属叶绿体rbcL、mat K、trn H-psb A基因具有父系遗传特性,推测甘草属质体的遗传方式主要表现为父系遗传,这种质体遗传方式的发现为甘草属杂交种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也为杂交种的亲本鉴定提供分子依据。
陈超南陆嘉惠李学禹周玲玲谢良碧李晓岚宋凤
关键词:甘草属种间杂交ITS叶绿体DNA父系遗传
三种甘草属植物的种间杂交亲和性及杂交种子活力被引量:7
2014年
通过新疆分布的3种甘草属植物——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光果甘草(G.glabra)和黄甘草(G.eurycarpa)的人工杂交试验,比较了杂交结果率、杂交种子的萌发参数、幼苗成活率等指标,并对杂交授粉后花粉管萌发、生长过程进行荧光观察,旨在探讨3种甘草属植物的种间杂交亲和性及杂交后代种子活力。结果表明:(1)种间杂交结果率最高为96.67%,最低为55.62%,说明3种甘草种间杂交配子亲和性较高;(2)荧光显微观察表明,各杂交组合在授粉后0.5~2h内花粉均可在柱头上大量萌发,在授粉后48h内花粉管均可到达子房与胚珠受精,说明三种甘草种间杂交不存在配子隔离障碍;(3)杂交种子萌发率、发芽指数、平均萌发时间和幼苗成活率与自然结实种子无显著差异,种间杂交种子活力较高,幼苗成活率均为75%以上。以上结果表明3种甘草属植物的同域分布区,在相同传粉途径下,这三种甘草属植物的种间隔离机制不完善。有发生自然杂交并形成杂交区的可能。
谢良碧陆嘉惠李晓岚张宇魏涛李学禹
关键词:种间杂交亲和性
光果甘草二体雄蕊的发育及其适应意义被引量:2
2013年
甘草属(Glycyrrhiza)植物具"9+1"二体雄蕊,其中9枚合生雄蕊的上部花丝分离,分离的花丝在发育过程中存在由早期长、短交错的二组排列方式转变为后期以雄蕊管最长的1枚雄蕊为中心向两边渐次缩短的倒"V"形排列。为了解这种雄蕊发育动态、分化现象及发育成熟后的适应意义,该文以光果甘草(G.glabra)为实验材料,比较了雄蕊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成熟花粉的理化性质及在传粉中的作用。结果显示:雄蕊发育早期长、短两组雄蕊在花药大小与形状上存在分化,但后期伴随着花丝的快速生长与花粉的成熟、散出,花药大小与形状趋于一致;花粉组织化学成分及授粉成功率无差异,但成熟花粉的数量和花粉活力存在差异;去雄处理虽然使访花者在一天内的两个访花高峰期的访花频次降低,但结实率高于自然对照,说明以异交为主的花去除雄蕊后,降低了雌、雄蕊间的功能干扰,提高了传粉昆虫的授粉率;发育早期长、短交错排列的二组雄蕊到成熟期时发生的倒"V"形排列的转变,使不同数量与活性的花粉分布在花内不同空间,最大化接触访花者,实现了资源节约,提高了雄蕊的雄性适合度,即在有限的空间内用最节约的雄性资源投入、使传粉空间与传粉几率最大化的方式,来提高雄性功能。
田润炜陆嘉惠李学禹余营谢良碧秦忠立
关键词:传粉资源分配雄蕊发育
SCoT与EST-SSR标记检测甘草属(Glycyrrhiza L.)植物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为探讨SCoT、EST-SSR标记技术在甘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适用性,采用SCoT、EST-SSR分子标记对甘草属8自然居群的4种1变种共计14个个体进行基因组DNA的多态性检测。实验筛选出的18对SCoT通用引物共扩增出313条带,其中312条为多态性条带,平均多态率(PPB)为99.6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和位点品均期望杂合度(He)等遗传参数与EST-SSR标记无显著差异。多态性检测效率高的标记为SCoT,E=17.333,Ai=21.145,高于EST-SSR,E=6.909,Ai=8.719。SCoT与EST-SSR标记聚类分析结果趋势相似,均将14份材料划分为3组,与基于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2种标记相比,EST-SSR(0.820)产生的平均相似系数范围大于SCoT(0.785),EST-SSR标记个体间遗传差异检测能力略高于SCoT。结果表明SCoT和EST-SSR两种标记均可揭示甘草属种间与种内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以及亲缘关系,是进行甘草属植物自然群体的遗传结构、种间基因渐渗等研究的有效分子标记。其中,SCoT标记多态性高,信息量大,更适于甘草属植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个体间遗传差异检测上EST-SSR标记效果更佳,更利于疑难种鉴定及亲本分析。
宋凤陆嘉惠韩春牛清东陈超南李学禹
关键词:甘草属EST-SSR
拟南芥属(Arabidopsis)分类学研究进展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oiana)是生物学研究的模式植物,其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但国内对该属植物的系统分类学研究未深入进行,国外相关研究却极活跃,最近Ihsan A.Al-Shehbaz等对...
李学禹王绍明张霞
关键词:拟南芥拟南芥属分类学
文献传递
不同分布区胀果甘草原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22年
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的荒漠区,是耐盐性最强的药用甘草,在改良盐碱地土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原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是揭示种群分布影响因素及盐碱地修复机制的重要依据。从胀果甘草5个主产区采集原生境土壤,测定土壤理化指标,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Spearman、dbRDA等方法开展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研究,揭示不同分布区的优势微生物群落特征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真菌群落中曲霉属(Aspergillus)、地丝霉属(Geomyces)、镰刀菌属(Fusarium)和细菌群落中的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Marinimicrobium、Idiomarina是野生胀果甘草原生境土壤中的优势微生物类群。不同分布区的土壤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具有显著差异,但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差异不显著;部分分布区土壤中的真菌和细菌种类差异较大。土壤理化因子中,土壤含水量和总含盐量对真菌和细菌的群落分布、丰富度有显著影响。原生境含水量与曲霉属(Aspergillus)、镰刀菌属(Fusa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青霉属(Penicillium)真菌呈显著负相关;与Marinnimicrobium,Idiomarina、Aliifodinibius和需盐杆菌属(Salegentibacter)细菌呈显著正相关,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细菌呈显著负相关。原生境土壤总含盐量,与曲霉属(Aspergillus)、裸子囊菌属(Gymnoascus)、Aporospora真菌呈显著正相关,与镰刀菌属(Fusarium)、丝盖伞属(Inocybe)、硬皮马勃属(Scleroderma)真菌呈显著负相关;总盐含量与Marinimicrobium、Idiomarina、嗜盐单胞菌属(Halomonas)、Aliifodinibius、Salinimicrobium、需盐杆菌属(Salegentibacter)这6种细菌的丰富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细菌呈显著负相关。另外,土壤真菌和细菌的空间分布的异质性也与野生胀果甘草的生境类型和地理环境有关。原生境中�
王倩倩王倩倩陆嘉惠徐影张洁张迦得张洁
关键词:胀果甘草高通量测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甘草属杂交区物种形态特征的数值分类学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本研究对来自新疆和甘肃9个甘草属杂交区物种的形态分类性状进行数值分类分析,以区别和鉴定不同杂交区的亲本种组成及杂交类型,为药用甘草种质资源利用和杂交物种形成研究奠定形态分类学基础。通过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对形态学特征及数据进行记录和测量;数值化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具有分类价值的主要特征性状;通过R聚类对29个性状进行分类;通过OTU散点和Q聚类对不同杂交区的亲本种及其杂交类型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在前3个主成分中果荚膨胀度(LeI)、小叶数上限(ULF)、小叶数下限(LLF)、果荚被腺体毛(LeG)、复叶长(CLL)、每荚含种子数(LePS)、复叶轴长(CRL)、小叶叶缘(LM)、果穗长/果穗宽(EL/EW)、果穗长(EL)、小叶长/小叶宽(LL/LW)、小叶宽(LW)的绝对权重值均在0.7以上,这12个性状在甘草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29个性状被归为2类:A类主要为叶片和果穗相关的性状;B类主要为果荚和复叶相关的性状,两类性状间的相关系数皆为1,表明这些性状相伴发生,具有很高的相关性。344份材料被分为A类胀果甘草;B类胀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的杂交类型;C类乌拉尔甘草;D类光果甘草;E类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的杂交类型。A类胀果甘草包括新疆阿拉尔、库尔勒和甘肃瓜州、民勤的胀果甘草,聚为一支,表明胀果甘草的不同居群遗传分化较小,形态特征不存在地域分布差异;C类甘肃民勤、张掖和新疆库尔勒、焉耆、博湖的乌拉尔甘草,分别被聚为两支,表明乌拉尔甘草出现种内遗传分化,甘肃和新疆不同分布区存在明显地域差异;D类光果甘草包括新疆阿拉尔的密腺甘草和光果甘草,支持密腺甘草为光果甘草的变种。9个自然杂交区类型分为3种:新疆阿拉尔、吐鲁番为胀果甘草与光果甘草的种间杂交区;新疆焉耆、库尔勒和甘肃瓜州为胀果甘草与乌拉尔甘草�
陈雯清陆嘉惠王倩倩辛倩徐影
关键词:甘草属
三种药用甘草种子位置效应对幼苗建植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通过对甘草属3种植物,光果甘草、胀果甘草、乌拉尔甘草植株不同部位种子的萌发特性、幼苗生长特性、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和比较,探讨了3种药用甘草植株不同部位种子的萌发策略、幼苗的生长适应性,为更清楚地认识甘草属植物种子萌发与幼苗建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光果甘草植株中、上部,胀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植株中、下部种子具有较高的出苗率,是种子繁殖的主要保障,但存活率无差异。2)具有较高出苗率的种子萌发形成的幼苗具有较大的生物量、较长的根长,且根冠比也相对较高,其分配到地下部分生物量多于地上部分,发达的根系可增强幼苗的抗逆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而地上部分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可变荧光(Fv)、最大荧光产量(Fm)、PSⅡ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的光化学活性(Fv/F0)和光反应阶段电子传递的速率也相对较高,荧光动力学曲线也反映出其具有较强的荧光强度、电子捕获和光能利用率,进而增强了幼苗建植能力。3)具有较低出苗率的种子萌发形成的幼苗具有较高的株高,较多的叶片数,可以通过优先占领空间和光源来维持生长。综上所述,3种药用甘草不同位置的种子具有不同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策略,这对野生甘草自然种群的幼苗建植和种群更新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韩春陆嘉惠周玲玲牛清东宋凤王跃杨旭
关键词:种子
不同甘草种间、产地间以及不同器官中甘草酸和总黄酮含量的比较
目的比较阿拉尔甘草、黄甘草、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和胀果甘草等五种甘草中甘草酸和总黄酮的含量差异,并以甘草酸和总黄酮为指标筛选出最优良的甘草物种、最适宜的甘草产地和最佳的药用器官。方法利用HPLC法测定甘草酸的含量;依照N...
户元林马淼李学禹
关键词: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甘草酸总黄酮
文献传递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