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信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品数:167 被引量:480H指数:10
相关作者:魏卫胡艳黄河秋赵国华张秀娟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郑州大学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中澳卫生与艾滋病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5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49篇医药卫生
  • 4篇理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1篇流行病
  • 39篇流行病学
  • 29篇艾滋病
  • 29篇病毒
  • 14篇流行病学分析
  • 13篇疫情
  • 10篇发病率
  • 9篇发病
  • 9篇HIV
  • 8篇碘缺乏
  • 8篇综合征
  • 8篇艾滋病病毒
  • 7篇碘缺乏病
  • 7篇自愿咨询
  • 7篇自愿咨询检测
  • 7篇流行病学调查
  • 7篇流行病学特征
  • 6篇高危
  • 6篇传染
  • 6篇传染病

机构

  • 156篇信阳市疾病预...
  • 17篇河南省疾病预...
  • 7篇郑州大学
  • 2篇甘肃中医药大...
  • 2篇甘肃省肿瘤医...
  • 2篇信阳职业技术...
  • 1篇齐齐哈尔市第...
  • 1篇新乡医学院
  • 1篇漯河市疾病预...
  • 1篇吉林省地方病...
  • 1篇洛阳市疾病预...
  • 1篇三门峡市疾病...
  • 1篇许昌市疾病预...
  • 1篇郑州市疾病预...
  • 1篇郑州市外国语...
  • 1篇黄河流域水环...
  • 1篇郑州人民医院
  • 1篇河南牧业经济...
  • 1篇郑州卫生健康...

作者

  • 30篇魏卫
  • 24篇黄河秋
  • 22篇胡艳
  • 19篇赵国华
  • 17篇张秀娟
  • 16篇张丽
  • 11篇吕惠荣
  • 11篇刘建
  • 10篇张蕾
  • 10篇刘淑华
  • 7篇张继
  • 6篇许汴利
  • 6篇姚慧
  • 6篇朱谦
  • 6篇陈旭东
  • 6篇周绍伦
  • 5篇陈磊
  • 5篇吴雪桃
  • 5篇王颖
  • 4篇陈豪敏

传媒

  • 30篇职业与健康
  • 28篇河南预防医学...
  • 8篇中国卫生检验...
  • 6篇医药论坛杂志
  • 6篇现代疾病预防...
  • 5篇预防医学情报...
  • 4篇中国地方病防...
  • 4篇中国热带医学
  • 4篇河南医学高等...
  • 3篇中国初级卫生...
  • 3篇现代预防医学
  • 3篇医学动物防制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中国学校卫生
  • 2篇中国肿瘤
  • 2篇中国校医
  • 2篇河南医学研究
  • 2篇中国艾滋病性...
  • 2篇中国农村卫生
  • 2篇第七届全国皮...

年份

  • 2篇2025
  • 9篇2024
  • 5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7篇2020
  • 1篇2019
  • 6篇2018
  • 8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13篇2013
  • 20篇2012
  • 9篇2011
  • 11篇2010
  • 5篇2009
  • 8篇2008
  • 9篇2007
  • 21篇2006
1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信阳市2001—2005年疟疾疫情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分析信阳市2001—2005年疟疾疫情,由疟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信阳市2001—2005年疟疾疫情报告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信阳市2001—2005年共报告疟疾病例3679例,平均年发病率0.94/万。发病集中在准滨县、浉河区和平桥区(94.9%)。夏秋季节为流行季节,5~10月发病数占总数的88.7%(3263/3679),8月份达到高峰(24.2%)。发病年龄16~40岁占病例总数的61.3%(2256/3679),男女比为1.7:1。农民和学生为主要发病群体分别占70.4%和14.1%。[结论]信阳市疟疾流行处于低水平,但疫情呈波动状态,其间实施的防治措施效果肯定,防治与监测仍是长期任务。
刘淑华赵国华陈旭东孟飞
关键词:疟疾发病率疫情分析疾病控制
河南省信阳市实施2剂次麻腮风疫苗免疫策略前后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比较
2025年
目的 分析信阳市实施2剂次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MR)免疫策略前后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流行特征变化,为制定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的信阳市2014-2023年流腮数据,比较2剂次MMR免疫策略实施前(2014—2018年)、实施后(2019—2023年)信阳市流腮发病趋势。结果 2014—2023年,信阳市共报告流腮病例7 99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15.20/10万。0~<15岁儿童和青少年占89.62%(7 166/7 996),男女病例比为1.72∶1。2剂次MMR免疫策略实施后与实施前相比,0~<5岁、5~<10岁和10~<15岁年龄组的发病率分别下降49.61%、83.22%、85.90%,男性、女性发病率分别下降78.26%、75.50%;年均报告发病率从24.75/10万下降到5.60/10万(χ^(2)=3 171.626,P<0.05);从明显的季节性改变为无季节性;中心城区发病率由39.57/10万下降到10.40/10万,远郊区县由20.05/10万下降到3.70/10万。结论 信阳市实施两剂次MMR免疫策略后流腮发病率显著下降,消除了季节性高峰;受影响人群的特征发生了改变,建议加强对0~<15岁,尤其是城市地区该年龄组人群的防控措施。
陈诗诗赵国华何爱华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麻腮风疫苗免疫策略
量子点荧光探针法检测环境水样中的挥发酚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采用CdTe纳米量子点为荧光探针,建立一种快速测定环境水样中挥发酚总量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电化学方法合成硫普罗宁表面配位的CdTe荧光量子点,环境水样中的挥发酚对此CdTe量子点具有灵敏的荧光猝灭作用,挥发酚的浓度和量子点荧光强度的降低呈线性相关,根据量子点的荧光猝灭程度来计算水样中挥发酚的浓度。结果在0.01μg/L^0.54μg/L时,所得挥发酚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09+5.31x,相关系数(r)=0.997。方法的检出限为0.27 ng/L,平均回收率为92.5%~96.8%,相对标准偏差(RSD)<5%。结论该方法具有快速、重现性好、定量准确和检测灵敏度高等优点,适用于环境水样中痕量挥发酚的测定。
周绍伦
关键词:挥发酚荧光探针CDTE量子点环境水样
体质量指数体脂率腰臀比评价大学生肥胖的差异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分析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脂百分比(body fat percentage,BF%)和腰臀比(waist-hip ratio,WHR)3种方法评价大学生肥胖的差异,为评价大学生健康状况和预防肥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应用直接测量法和生物电阻抗法对某大学1263名在校大学生的BMI,BF%和WHR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BMI法、BF%法和WHR法的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06%,24.31%和14.09%,BF%法高于WHR法和BMI法(χ^2=264.27,P<0.05)。BMI法肥胖检出率男生(4.74%)高于女生(0.50%),而BF%法和WHR法女生则高于男生(χ^2值分别为75.69,215.99,27.73,P值均<0.05)。一致性分析显示,BF%法与金标准BMI法的Kappa值为(0.11±0.02),WHR法与金标准BMI法的Kappa值为(0.17±0.04)(P值均<0.05)。结论BMI,BF%和WHR评价大学生肥胖的一致性较差,建议在实际应用中综合考虑,有效筛查和预防大学生肥胖。
朱文慧田惠子张瑞杰张德甫
关键词:肥胖症体脂肪率
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同时测定茶叶中的砷和汞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建立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同时测定茶叶中砷和汞的方法。方法:样品采用浓硝酸微波消解,用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对砷和汞含量同时进行测定。结果: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砷的检出限为0.012μg/L,相对标准偏差<2.59%,汞的检出限为0.0030μg/L,相对标准偏差<5.38%,用国家标准物质绿茶测定结果回收率分别为92.4%~103.2%,90.9%~106.4%。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高,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茶叶中砷和汞的同时测定。
李琦刘建
关键词: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茶叶
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了解漯河和信阳2市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指导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方法药膜接触法。结果现场采集2个市的德国小蠊与敏感品系比较,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残杀威的抗性系数分别为2.34、2.73,7.48、13.45,1.72、1.84。其中,漯河市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已产生高抗性。结论漯河和信阳市的德国小蠊对残杀威敏感,对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均产生一定程度的抗性。
唐振强赵玉丑方世民
关键词:德国小蠊抗药性常用杀虫剂
2020—2022年河南省信阳市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就诊者人口学特征及HIV感染状况
2024年
目的了解河南省信阳市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就诊者HIV感染状况及行为特征,为制定针对性的宣传策略和开展干预服务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2022年在信阳市各级艾滋病自愿咨询门诊接受过HIV抗体检测服务的求询者基本资料与检测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2020—2022年,信阳市艾滋病咨询检测门诊共有24076人求询者接受了HIV抗体检测,确证阳性率0.97%;梅毒检测20602人,阳性率0.94%。就诊者男女比为0.94∶1;以20~<30岁(38.80%)、已婚有配偶(42.65%)、文化程度初中(19.58%)群体为主。HIV抗体检测阳性率以男性(1.60%)、≥50岁(2.71%)、离异或丧偶(3.97%)、小学及以下(4.08%)、男男性行为史(11.07%)以及梅毒抗体阳性(6.70%)的人群最高,不同特征人群之间HIV抗体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3.434、157.495、41.069、126.510、749.761、64.432,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745,95%CI:1.093~2.787)、小学及以下学历(OR=4.392,95%CI:1.976~9.761)、未婚(OR=2.414,95%CI:1.086~5.366)、有过男男性行为史(OR=71.340,95%CI:30.922~164.591)、配偶/固定性伴阳性(OR=13.598,95%CI:5.939~31.135)、商业异性行为史(OR=13.122,95%CI:6.251~27.546)、非商业非固定异性性行为史(OR=3.600,95%CI:1.690~7.667)是HIV感染的危险因素。而<20岁(OR=0.302,95%CI:0.097~0.936)、20~<30岁(OR=0.144,95%CI:0.064~0.324)、30~<40岁(OR=0.313,95%CI:0.161~0.607)、40~<50岁(OR=0.591,95%CI:0.364~0.960)、梅毒感染阴性(OR=0.349,95%CI:0.163~0.748)的感染风险相对较低。结论自愿咨询检测是信阳市发现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重要途径,应重点关注男男性行为、梅毒抗体阳性和配偶或固定性伴HIV抗体阳性等人群的行为干预和检测工作。
张秀娟黄宁宁
关键词: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高危行为
2011年信阳市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了解信阳市农村饮用水卫生质量状况,为相关部门制定农村改水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进行水样采集、保存与检测,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进行评价。结果 2011年共检测农村饮水416份,合格297份,合格率71.39%;其中枯水期210份,合格175份,合格率83.33%;丰水期206份,合格122份,合格率59.22%;枯水期水质与丰水期水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99,P<0.01);不同水源类型水质合格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18,P<0.01)。结论信阳市农村饮用水水质总体情况良好,相关部门仍需加强监测与管理。
刘建张秀娟周绍伦吕惠荣
关键词:饮用水农村
2009—2011年信阳市麻疹实验室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研究信阳市2009—2011年麻疹血清学检测的状况和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信阳市2009—2011年疑似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1年,信阳市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818例;麻疹IgM抗体阳性540例,实验室确诊率66.0%。发病最高年份是2009年,发病人数448例。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3—6月,病例数为423例,占病例总数的78.3%;0~7岁儿童病例数最多,为441例,占总发病人数的81.7%。麻疹发病居前3位的职业分别是散居儿童(64.8%)、学生(24.4%)和农民(5.0%)。实验室确诊率居前5位的县区是平桥区(100.0%)、浉河区(95.2%)、新县(87.4%)、息县(84.9%)和潢川县(82.1%)。结论应加强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及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进一步加强对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尤其是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提高免疫接种覆盖率和接种及时率。
吕惠荣郭金香
关键词:麻疹
河南省2007—2011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49
2012年
目的分析河南省2007--2011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数据来源于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专项监测系统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描述流行病学对2007--2011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采集病例血清标本,开展新布尼亚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和病毒分离。结果河南省2007—2011年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1021例,死亡23例,病死率为2.25%。其中信阳市报告1007例,占98.75%。病例主要集中在4—10月,占96.47%(985/1021),5-7月为高峰,占59.16%(604/1021),9月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占12.05%(123/1021)。病例年龄中位数为59岁(范围为1—88岁),男女性别比为1:1.50(408:613),农民占全部病例的93.73%(957/1021)。465例病例血液标本中新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率为69.25%(322/465),从164例血液标本中分离到新布尼亚病毒67株,分离率为40.85%(67/164)。结论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大年龄组女性农民高发,新布尼亚病毒为其主要病原。
康锴唐晓燕许汴利尤爱国黄学勇杜燕华王海峰赵国华陈豪敏刘国华孟凡俊
关键词:流行病学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