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孔子研究院
- 作品数:234 被引量:267H指数:6
- 相关作者:杨朝明丁鼎王钧林魏衍华曹景年更多>>
- 相关机构: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古文四声韵》所引“古孝经”字形考论被引量:1
- 2017年
- 《古文四声韵》(以下简称《四声韵》)是一部古文字形汇编,由北宋夏竦于庆历四年(1044)编成,共征引古书、碑刻等资料100余种,收字形9000多个~②。该书以《切韵》平上去入四声为纲,以楷体字头作统领,每个字头下收古文或隶古定字形若干,其数少者一、二,多者十数个。由于该书对于每一字形均注明来源文献,如“古孝经”、“古尚书”、“古春秋”等,这就为我们研究这些文献的传承和流变提供了珍贵资料。
- 曹景年
- 关键词:《孝经》
- 事君尽礼非谄——《论语·乡党》中的孔子形象被引量:1
- 2013年
- 《论语》二十篇,多为语录体,而《乡党》篇对孔子的公私生活作了近乎白描的叙述,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宛然如圣人之在目也”(朱熹《论语集注》),最为特殊。此篇多处描述了孔子入仕为官的言谈举止,他对君主、君命谨小慎微,被时人目为谄上之行,今人亦然,如有学者解“鞠躬如也”为“低头哈腰的样子”(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
- 陈以凤
- 关键词:《论语》孔子形象言谈举止语录体私生活
- 孔氏“三世出妻”说考辨
- 2017年
- "三世出妻"之三世为叔梁纥、伯鱼、子思,与孔子本人无关;"出妻"之"出",不但有男方主动休妻之义,更有女方主动离开之义。孔子之父叔梁纥因正妻无子而休妻,符合当时的道德规范;孔子之子伯鱼因为死得早,其妻无依无靠,便带着子思返回娘家讨生活;子思之妻因子思家贫而自愿离开。有些学者认为"出母"为"生母"之义,结合语境看也不准确。
- 曹景年
- 关键词:子思礼学
- 灾妖不胜善政——孔子“知天命”与荀子“制天命”
- <正>早期儒家怎样理解国家的存亡祸福?怎样解释人生的起落吉凶?在天命自然面前人又采取怎样的态度?学界的看法还不尽相同。由于人的存在并非孤立,既然存于天地之间,就要受到天地自然的制约,人如何对待"天命",就成为儒家人道学说...
- 杨朝明魏衍华
- 儒学:廉洁文化的丰厚资源
- 2019年
- 儒学是修己安人之学,它是修身做人的学问,也是为政治国的学说。儒学强调修己、克己,强调"其身正",这是立身的前提,也是为政的前提。中国廉政思想博大精深,深深植根于儒家文化的土壤。弘扬传统廉政文化,汲取廉政思想智慧,应当高度重视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深入系统地加以研究,以更好地吸取其文化养分,有助于今天的廉政文化建设。
- 杨朝明
- 关键词:廉政思想传统廉政文化廉洁文化修己安人儒家学说
- 儒家礼仪文化及其生命观教育被引量:1
- 2016年
- 儒家通过礼仪作为文化符号,强化了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其中冠礼是生命的开启教育,婚礼是生命繁衍教育,丧礼是生命谢幕教育。这一连串的礼仪构成了死而不绝的生命观,对纠正当代过于强调自我的价值观念,有着诸多启示。
- 路则权
- 关键词:儒家礼仪文化生命观冠礼丧礼
- 儒学大众化的典范——以阳明学在徽州的传播为中心被引量:1
- 2017年
- 新发现的民国安徽通志馆传抄本《新安理学先觉会言》表明,明中后期,阳明学在徽州十分活跃,而这一切都归功于阳明高足的传播活动。邹守益、王畿等阳明高足,通过徽州的学术讲坛并深入徽州乡村大族等方式,把阳明心学之风吹到了徽州地区,进而影响了徽州人的思想,实现了阳明学在徽州的大众化,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阳明学在徽州的传播实践为我们今天实现儒学大众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刘艳解光宇
- 关键词:儒学阳明学大众化
- 礼乐、秩序与中华人文精神——以儒家礼乐思想为中心
- 儒家的礼乐思想属于政治伦理范畴,从西周时期它就不是单纯的形而上的意识形态,而是规范人们日常生活具体行为的基本规则,也是古代社会的基本法则。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逐步将礼乐文化升华为全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社会价值观念...
- 宋冬梅
- 关键词:礼乐文明秩序人文精神文化自信
- 儒学发展的五大趋势与三大愿景被引量:2
- 2018年
- 当今儒学发展至2008年揭开了新篇章,进入了新时代。2008年至今十年间,儒学发展呈现出五大趋势:(1)"儒学热"持续升温的趋势;(2)儒学创新性发展的趋势;(3)儒学日渐参与改造或干预社会生活的趋势;(4)儒学走向民间、回归社会的趋势;(5)儒学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的趋势。根据儒学发展的五大趋势和个人的主观愿望,前瞻未来而形成"希望如此"的前景,可以称之为愿景。儒学发展可有三大愿景:(1)接续传统,重建一元主导多元互动的中国文化格局;(2)万变不离其宗,儒学保持其常道品格;(3)在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展现儒家智慧。
- 王钧林
- 关键词:儒学儒家
- 唯物史观与美国华裔学者的中国史研究
- 2013年
- 社会存在作为一种实际的社会生活过程,对美国华裔学者的中国史研究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体验构成美国华裔学者史学研究的基础;社会经济史作为美国华裔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对其所处的社会存在的某种反映;思想文化史研究作为华裔学者研究的重中之重,不仅没有否定其社会存在的作用,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反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
- 路则权
- 关键词:唯物史观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