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医学院生物纳米技术与医学工程研究所
- 作品数:10 被引量:30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浩更多>>
- 相关机构:济宁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系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南大学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医药卫生更多>>
- (类)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DNA电化学传感器及生物小分子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7年
- 介绍了近几年石墨烯及类石墨烯纳米复合物在DNA电化学传感器及碱基、双酚A、多巴胺、抗坏血酸等生物小分子中的应用,并对其在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杨婕杨涛侯士峰谭文彬罗世忠
- 关键词:纳米复合材料生物小分子生物传感器
- 银纳米线与BSA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主要研究了粒径为60nm的银纳米线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对反应体系进行了光谱学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银纳米线溶液浓度的增加,反应体系的紫外吸收峰强度增大.但是,荧光强度却明显猝灭.由荧光结果可以得知银纳米线和BSA的相互作用过程是静态猝灭;同步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银纳米线对蛋白质周围的环境产生了影响.由变温荧光实验结果还可获得银纳米线与B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以及吉布斯自由能变.由热力学数据可知银纳米与牛血清白蛋白可以自发结合发生反应,且主要结合力为范德华力和氢键.
- 刘雯高硕朱帅杜中玉毛旭艳姜靓杨林青徐香玉
- 关键词:银纳米线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荧光猝灭
- 球形纳米银的合成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研究球形纳米银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机理。方法利用化学还原法合成纳米银颗粒;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合成的银纳米颗粒进行形貌表征;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V-vis)和荧光光谱法(FL)研究了球形纳米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缓冲溶液中的结合反应。结果制得的纳米银颗粒为球形,其平均粒径约为25 nm,溶液颜色为黄色;当球形纳米银与BSA作用时,随着纳米银溶液浓度的增加,混合溶液的紫外吸收峰强度也随之增加,但荧光光谱则发生了猝灭。结论在溶液中球形纳米银与BSA可以自发结合发生反应并形成复合物。
- 徐香玉武卫华杜中玉姜靓毛旭艳王浩
- 关键词:牛血清白蛋白光谱法
- 双酚A在石墨烯-L-谷氨酸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以壳聚糖(CTS)为石墨烯的分散剂,将石墨烯修饰于玻碳电极(GCE)表面,然后通过循环伏安法(CV)在石墨烯修饰的电极表面电聚合L-谷氨酸,制备了石墨烯-L谷氨酸复合膜修饰电极,并利用该修饰电极研究双酚A(BPA)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修饰电极对BPA有较好的电催化作用,在pH=6.5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BPA在修饰电极上有一个明显的氧化峰,峰电流与其浓度在1.0×10-5~8.0×10-5 mol/L与8.0×10-5~8.0×10-4 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 杨婕
- 关键词:双酚A石墨烯L-谷氨酸循环伏安法
- 球形纳米银颗粒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通过化学还原法合成了球形银纳米颗粒(Ag NPs),用电镜对其形貌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以及扫描电镜研究了其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作用。随着其浓度的增加,混合溶液的紫外吸收峰强度增加,但荧光强度则发生了明显的猝灭。光谱学实验结果表明,Ag NPs与HSA在溶液中发生了相互作用,此结果也通过扫描电镜实验得到了验证。由荧光实验还可获得Ag NPs与H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以及吉布斯自由能变,由这些热力学数据可知Ag NPs与HSA可以自发结合,并成缔合物。
- 徐香玉王浩杜中玉毛旭艳姜靓孙德志
- 关键词:人血清白蛋白光谱法透射电镜
- 银纳米线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热力学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粒径为30nm的银纳米线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得到相应的热力学参数,如结合常数,吉布斯自由能变、熵变、焓变。方法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V-vis)对银纳米线的吸收光谱进行分析,利用荧光光谱法(FL)研究银纳米线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随着纳米银溶液浓度的增加,混合溶液的紫外吸收峰强度增大,而荧光强度明显猝灭。3个温度下的猝灭常数(Kq)分别6.328×10^10、3.779×10^10和2.780×10^10 L·mol^-1·s^-1,均大于2.0×10^10 L·mol^-1·s^-1,表明相互作用是静态猝灭过程。同步荧光结果表明,银纳米线的加入对蛋白质周围的环境以及二级结构产生了影响。由变温荧光实验可得相互作用的焓变(ΔH)为-180.3kJ·mol^-1,熵变(ΔS)为-565.3 J·mol^-1·K^-1。结论本研究获得了纳米银与B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以及吉布斯自由能变等热力学参数,为新型纳米药物的合成提供理论依据。
- 赵文婧杨林青杜中玉毛旭艳姜靓徐香玉刘君
- 关键词:银纳米线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热力学参数
- 生物质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8年
- 生物质碳是以生物质为原料,在高温条件下去除其中的非碳元素制备得到的一类碳材料,是实现生物质转化利用的一种有效手段。生物质碳具有结构和形貌的多样性,可调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环境友好、低成本等特点成为当前环境和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常用的生物质碳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直接碳化法、化学活化法和水热碳化法等。目前生物质碳材料在电化学储能、水处理等领域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 姜靓王静
- 关键词:碳材料生物质水处理
- 碳纳米笼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2018年
- 碳纳米笼是一种笼状结构的碳纳米材料,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分级分布的孔结构和优异的导电性。碳纳米笼的以上优点使其在电化学储能和电催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综述了近年来碳纳米笼的制备方法及其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 姜靓王静
- 关键词:碳材料电催化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
- 3D打印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6年
- 3D打印能够根据病人的具体解剖数据,通过计算机设计制造复杂的生物医学装置。3D打印已经慢慢发展创造独一无二的装置、植入物、组织工程支架、诊断平台和药物输送系统。近年来由于3D打印机的广泛使用,发展了结合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三维支架的个性化定制等新的方向。3D打印可常规应用于复杂的组织再生(如骨、软骨、肌肉、血管和颅颌面复杂的神经)和复杂的三维微结构复杂的器官(如肝、淋巴器官)。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几年3D打印组织工程生物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来说明3D打印应用于组织工程学等方面的进步。
- 毛旭艳侯士峰
- 关键词:3D打印生物材料
- 亚叶酸钙与DNA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和光谱学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研究DNA与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机理。方法利用等温滴定微量热法(ITC)、紫外吸收光谱法(UV)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亚叶酸钙(CaFL)与小牛胸腺脱氧核糖核酸(ct-DNA)在缓冲溶液中的结合反应。结果当药物分子与2类结合位点相结合时,标准吉布斯自由能(ΔG1°和ΔG2°)的变化几乎是一样的,然而,标准焓变(ΔH1°和ΔH2°)却不相同,第1类结合发生在磷酸基团上,以焓驱动为主,而第2类结合则主要发生在碱基对形成的位点上,并显示为熵驱动为主的过程。结论热力学结果表明,ct-DNA大分子上存在可结合FL2-阴离子的2类位点。
- 徐香玉孙德志
- 关键词:亚叶酸钙光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