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生物农药高效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作品数:20 被引量:62H指数:3
相关作者:徐梦晨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天牛
  • 5篇植物
  • 4篇植物挥发物
  • 4篇杀虫
  • 4篇杀虫剂
  • 4篇挥发物
  • 3篇引诱
  • 3篇诱捕
  • 3篇森林保护学
  • 3篇松材
  • 3篇松材线虫
  • 3篇松墨天牛
  • 2篇毒力
  • 2篇毒力测定
  • 2篇星天牛
  • 2篇蚜科
  • 2篇引诱剂
  • 2篇诱捕效果
  • 2篇云斑
  • 2篇云斑天牛

机构

  • 20篇浙江农林大学
  • 2篇建德市林业局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篇周湘
  • 2篇王大伟
  • 2篇吴利平
  • 1篇毛胜凤
  • 1篇唐光辉
  • 1篇马良进
  • 1篇赵莉蔺
  • 1篇郭恺
  • 1篇樊建庭
  • 1篇徐梦晨
  • 1篇朱宁
  • 1篇胡琴
  • 1篇张静

传媒

  • 5篇浙江农林大学...
  • 4篇昆虫学报
  • 2篇农药学学报
  • 2篇应用昆虫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森林病虫
  • 1篇菌物学报
  • 1篇现代园艺
  • 1篇环境昆虫学报
  • 1篇生物安全学报

年份

  • 5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紫外光和蓝光对云斑天牛行为反应和诱捕效果研究
2023年
本文研究了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Hope)对不同波段光源的选择性,寻找云斑天牛敏感波长光源,为云斑天牛绿色防治技术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波长为365~370 nm, 370~375 nm, 380~385 nm, 385~390 nm和395~400 nm 5种紫外光以及400~405 nm, 405~410 nm, 410~415 nm和415~420 nm 4种蓝光,进行室内行为试验和野外诱捕试验,测定云斑天牛对紫外光和蓝光的趋性差异。结果显示:9种不同波长光源对云斑天牛均表现出一定的引诱作用。385~390 nm紫外光对云斑天牛的引诱效果最好,在室内行为试验中对云斑天牛引诱数量分别为2.80±0.37头/次和3.40±0.51头/次,显著优于其它紫外光和蓝光波段光源(P<0.05);385~390 nm紫外光在野外诱捕试验中对云斑天牛诱捕数量分别为4.53±0.30头/次和4.47±0.41头/次,同样显著优于其它紫外光和蓝光波段光源(P<0.05);385~390 nm波长光源在室内行为试验中引诱到的云斑天牛雌雄比分别为1∶1.80和1∶1.83,但在野外诱捕试验中诱捕到的云斑天牛雌雄比为1∶0.79和1∶0.86。本研究结果表明,云斑天牛对385~390 nm紫外光具有较强的趋性,显著高于其他4种紫外光和4种蓝光。光源诱捕为云斑天牛提供了一种新的防控思路,对于这种林业重大害虫的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郑凯文陈军朱浩诚董奕帆樊建庭吴利平
关键词:云斑天牛趋光性诱捕紫外光蓝光
聚集信息素和寄主植物挥发物对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的引诱作用被引量:31
2017年
【目的】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和星天牛A.chinensis经常混合发生,危害共同的寄主,且共享相同的聚集信息素。本研究旨在评价聚集信息素和寄主植物挥发物对这两种星天牛的引诱作用。【方法】通过取食面积法,测定了两种星天牛对复叶槭Acer negundo、青皮垂柳Salix babylonica和苦楝Media azedarach 3种寄主枝条的室内取食偏好性;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寄主植物挥发物成分;通过在浙江余姚和慈溪的野外诱捕试验,分析了聚集信息素和植物挥发物对两种星天牛的诱捕效果。【结果】室内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取食试验结果都显示,光肩星天牛最喜食的寄主植物是复叶槭,其次是青皮垂柳,再次是苦楝;而星天牛对这3种寄主植物的选择顺序与光肩星天牛相反,最喜食苦楝,其次是青皮垂柳,再次是复叶槭。寄主植物挥发物成分中,以萜烯类和芳香族化合物居多,每种寄主挥发物都有几种特有的成分,且不同寄主植物的挥发物中多种成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野外林间诱捕试验结果显示,聚集信息素与苦楝混合配方MK(4-庚氧基丁醇+4-庚氧基丁醛+莰烯+顺-3-己烯-1-醇+罗勒烯+β-石竹烯)、聚集信息素M(4-庚氧基丁醇+4-庚氧基丁醛)、苦楝配方K(莰烯+顺-3-己烯-1-醇+罗勒烯+β-石竹烯)和柳树配方L(壬醛)都同时诱捕到了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其中,聚集信息素与苦楝混合配方MK对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的诱捕效果最好,都表现出比单独使用信息素或者植物挥发物更高的诱捕效果;聚集信息素诱捕到的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中雌虫比例更高,而植物挥发物诱捕到的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中雄虫比例更高。【结论】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聚集信息素4-庚氧基丁醇和4-庚氧基丁醛是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共享的信息素;同时,壬醛、莰烯、顺-3-己烯-1-醇、罗勒烯和�
朱宁张冬勇吴利平胡琴樊建庭
关键词:光肩星天牛星天牛信息素植物挥发物
野外条件下松墨天牛诱芯中引诱剂成分变化及其对诱捕效果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为进一步阐明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诱芯中引诱剂植物挥发物(α-蒎烯和乙醇)和聚集信息素(2-十一烷氧基-1-乙醇)在野外条件下的变化及其对诱芯诱捕效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应用气质联用仪(GC-MS),检测了松墨天牛诱芯中引诱剂植物挥发物α-蒎烯和乙醇及聚集信息素2-十一烷氧基-1-乙醇在野外悬挂不同时间后的比例和成分变化;并在林间设置20个诱捕器,每诱捕器上悬挂1个诱芯,其中10个诱捕器在第30天时更换新的诱芯,另10个诱捕器的诱芯不更换,调查相应的野外诱捕效果。【结果】诱芯中引诱剂植物挥发物含量变化结果显示,植物挥发物在前15 d内,平均释放量为5.05 mL/d;在第45-60天内,平均释放量仅为0.58 mL/d。植物挥发物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植物挥发物中α-蒎烯和乙醇的初始总含量≥97%,另外含有莰烯、氧化蒎烯、松香芹醇、松香芹酮、桃金娘烯醛、马鞭草烯酮、桃金娘烯醇等7种杂质。随着时间延长,植物挥发物中成分种类和含量均发生变化,其中第15天时,乙醇含量为零;第15-45天期间,共新增3种杂质,即马鞭草烯醇、樟脑烯醛和马鞭草烯基乙基醚;原有杂质松香芹醇、松香芹酮、桃金娘烯醛、马鞭草烯酮到第60天时含量所占比例显著增加。聚集信息素2-十一烷氧基-1-乙醇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在前15 d内,平均释放量为1.05μL/d;在第30-45天内,平均释放量下降到0.52μL/d;第45天时,聚集信息素含量几乎为零。野外诱捕试验结果显示,旧诱芯(已悬挂30 d的诱芯)和新诱芯(第30天时新更换的诱芯)在第45天时诱捕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在第50天时,新旧诱芯的野外诱捕效果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在第60天后,新旧诱芯的野外引诱效果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结果表明,松墨天牛诱芯中引诱剂在野外条件下释放速率存在"先快后慢"的趋势,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
胡琴金京杜永斌樊建庭
关键词:松墨天牛植物挥发物聚集信息素诱捕
天维菌素在杀虫杀螨方面的研究进展
2022年
天维菌素(Tenvermectin)是通过对工程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MHJ1101的发酵液进行提取分离得到的活性高、毒性低的新型十六元大环内脂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杀虫杀螨作用。其中,工程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MHJ1101是对阿维菌素和米尔贝霉素产生菌进行基因改造而得到的[1]。基于此,详细论述天维菌素研究进展,产生、应用及作用机制等情况,提出了天维菌素以后的研究方向,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天维菌素的抗性治理和科学合理使用提供有效参考。
张魁陈安良
关键词:杀虫剂杀螨剂
星天牛对青皮垂柳挥发物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
2022年
【目的】考察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对不同生理状态青皮垂柳Salix ohsidare挥发物的选择偏好性,深入探究星天牛对虫害青皮垂柳与健康青皮垂柳行为选择差异的原因。【方法】利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分别收集虫害和健康两种生理状态下的青皮垂柳枝条挥发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收集的挥发物样品进行鉴定与分析,采用触角电位仪(EAG)和Y型嗅觉仪分别分析星天牛对挥发物样品中鉴定的主要化合物的标准化合物的电生理以及行为反应,通过大笼行为实验和林间诱捕试验分析单一挥发性化合物及其双组分和三组分配方对星天牛成虫的诱捕效果。【结果】健康青皮垂柳枝条挥发物中共鉴定出3种主要化合物,包括α-蒎烯、3-蒈烯和樟脑,而虫害青皮垂柳枝条挥发物中鉴定出5种主要化合物包括α-蒎烯、β-蒎烯、3-蒈烯、β-罗勒烯和樟脑。另外虫害青皮垂柳枝条挥发物中的樟脑含量显著高于健康青皮垂柳枝条中的,3-蒈烯在两种挥发物中含量差异不显著,而健康青皮垂柳枝条挥发物中的α-蒎烯含量显著高于虫害青皮垂柳枝条中的。EAG实验表明,星天牛成虫对α-蒎烯、3-蒈烯和β-罗勒烯3种化合物的EAG反应相对值较高,并且随这3个化合物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星天牛成虫对β-蒎烯和樟脑的EAG反应相对值差异不大,且这2个化合物浓度变化对EAG反应相对值无明显影响。Y型嗅觉仪实验表明,在1 mg/mL浓度下,α-蒎烯、3-蒈烯和β-罗勒烯吸引星天牛雄成虫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石蜡油),β-罗勒烯吸引的星天牛雌成虫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在10 mg/mL浓度下,3-蒈烯吸引的星天牛雄成虫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大笼行为实验表明,三组分虫害配方D(α-蒎烯∶3-蒈烯∶β-罗勒烯=42∶30∶103)、α-蒎烯和β-罗勒烯吸引的星天牛成虫数量最多,显著高于双组分健康配方H(α-蒎烯∶3-蒈�
吴佳昊吴利平郑凯文顾宇彤樊建庭
关键词:星天牛植物挥发物GC-MSEAG
携带松材线虫对松墨天牛成虫肠道和气管细菌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究被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携带的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对松墨天牛肠道和气管细菌的影响。【方法】野外采集携带松材线虫的松墨天牛成虫后,取出完整肠道和气管进行细菌总DNA抽提后进行16S rDNA基因测序并拼接,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松墨天牛成虫肠道和气管细菌组成、结构、丰度和多样性。【结果】携带松材线虫的松墨天牛成虫肠道和气管细菌菌群共检测到15门26纲66目110科201属296种,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数目为444。携带松材线虫的松墨天牛成虫比未携带松材线虫的松墨天牛成虫肠道优势细菌菌群变化不显著,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肠杆菌目(Enterobacterales);携带松材线虫的松墨天牛成虫气管优势细菌菌群为变形菌门肠杆菌目,未携带松材线虫的松墨天牛成虫气管优势细菌菌群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携带松材线虫的松墨天牛成虫较未携带松材线虫的松墨天牛成虫气管细菌多样性和丰度升高,细菌群落结构显著不同;携带松材线虫的松墨天牛成虫肠道和气管中沙雷氏菌属Serratia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富集。【结论】携带松材线虫后对松墨天牛成虫气管细菌菌群组成、结构、丰度和多样性都有显著影响,携带松材线虫的松墨天牛成虫气管中的沙雷氏菌属和肠杆菌属可能与松材线虫-松墨天牛复合体有紧密的联系。在携带松材线虫后,松墨天牛成虫气管中沙雷氏菌属增加,可能与松墨天牛气管免疫受抑制有关。本研究为解析松墨天牛肠道和气管细菌多样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为防控松材线虫提供了新的方向。
顾宇彤朱浩诚常悦周娇樊建庭赵莉蔺
关键词:松墨天牛松材线虫肠道细菌细菌多样性
树干注药防治松材线虫病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2年
树干注药技术是一种主动预防松材线虫病的技术,经多年探索研究,已取得阶段性进展,近年来在我国许多重要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防控松材线虫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综述我国树干注药防治松材线虫病的研究历程及现状,对树干注药主要方法、注干药剂、作用机制、传导分布及林间防治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松材线虫病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王勇军唐光辉陈祖海陈安良
关键词:松材线虫病树干注药
不同种群云斑天牛对寄主取食和产卵的行为差异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研究不同种群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方法】通过室内取食和产卵试验,测定余姚种群云斑天牛和临安种群云斑天牛对4种寄主植物(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女贞Ligustrum lucidum、白蜡Fraxinus chinensis和大叶杨Populus lasiocarpa)的取食和产卵行为差异。【结果】取食试验结果显示:余姚种群云斑天牛与临安种群云斑天牛对4种寄主植物表现出不同的取食偏好性。余姚种群取食偏好性从高到低依次为黄连木、女贞、白蜡和大叶杨,余姚种群最喜欢取食黄连木。在选择性条件和无选择性条件下,取食量分别为(1520.00±34.79)和(1815.50±42.13)mm^(2)。临安种群取食偏好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女贞、黄连木、白蜡和大叶杨。临安种群最喜欢取食女贞,在选择性条件和无选择性条件下,取食量分别为(1347.33±51.95)和(1173.00±75.54)mm^(2)。产卵结果试验显示:余姚种群和临安种群云斑天牛对4种寄主植物表现出比较一致的产卵偏好性,都喜欢在大叶杨上产卵。余姚种群产卵偏好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叶杨、女贞、黄连木和白蜡,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条件下,在大叶杨上的刻槽数分别为(72.00±5.87)和(82.00±7.64)个,产卵数分别为(60.00±6.19)和(58.00±5.66)粒。临安种群产卵偏好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叶杨、女贞、白蜡和黄连木,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条件下,在大叶杨上的刻槽数分别为(35.00±5.22)和(30.00±3.85)个,产卵数分别为(22.00±4.51)和(25.00±3.08)粒。【结论】余姚和临安种群云斑天牛为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取食偏好寄主不同。余姚种群云斑天牛偏好取食黄连木,而临安种群云斑天牛偏好取食女贞。2个种群云斑天牛产卵偏好寄主相同,均为大叶杨。图3参23。
郑凯文吴守欣张冬勇吴佳昊杜永斌樊建庭
关键词:森林保护学云斑天牛寄主取食产卵
7种杀虫剂对4种鳞翅目害虫的室内活性及田间药效被引量:1
2023年
为明确7种双酰胺类杀虫剂(IRAC 28组:氯虫苯甲酰胺、硫虫酰胺、溴氰虫酰胺、四唑虫酰胺、四氯虫酰胺,IRAC 30组:溴虫氟苯双酰胺、异噁唑虫酰胺)对鳞翅目害虫的活性和田间药效,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了7种药剂对小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和二化螟的室内活性,并进行了防治小菜蛾和甜菜夜蛾的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室内测定表明:异噁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甜菜夜蛾和二化螟的活性均最高,LC_(50)值分别为0.0040、0.0521和0.0078 mg/L,其次是溴虫氟苯双酰胺,LC_(50)值分别为0.0198、0.0584和0.0339 mg/L;其他5种药剂对小菜蛾、甜菜夜蛾和二化螟的LC_(50)值范围分别为0.0212~0.1378 mg/L、0.2577~0.8080 mg/L和0.2886~1.2277 mg/L。硫虫酰胺对棉铃虫的活性最高,LC_(50)值为0.0218 mg/L,显著高于其他6种杀虫剂(LC_(50)值为0.0694~0.2747 mg/L)。田间试验表明:药后7 d,IRAC 30组杀虫剂在有效成分30 g/hm^(2)剂量下对小菜蛾的防效为95.60%~96.68%,均显著高于IRAC 28组杀虫剂在有效成分30和60 g/hm^(2)剂量下的防效(49.07%~81.77%和57.47%~85.90%);硫虫酰胺、溴氰虫酰胺和四氯虫酰胺在有效成分60 g/hm^(2)剂量下防效可达80%以上,显著高于氯虫苯甲酰胺(57.47%)。药后7 d,溴虫氟苯双酰胺在有效成分22.5 g/hm^(2)剂量下对甜菜夜蛾的防效为96.45%,显著高于其他6种药剂在有效成分22.5 g/hm^(2)和45 g/hm^(2)剂量下的防效(62.34%~86.75%和68.06%~85.56%),而氯虫苯甲酰胺对甜菜夜蛾的防效最低(62.34%)。研究表明,供试7种杀虫剂对4种鳞翅目害虫具有较高的活性,但田间防效差异较大;田间小菜蛾和甜菜夜蛾种群对IRAC 28组杀虫剂可能已产生不同程度抗性,应及时制定合理的抗性治理策略,并加快IRAC 30组杀虫剂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常慧江雅琴陈滢冲陈静陈杰袁静
关键词:鳞翅目害虫田间防效
昆虫抗药性产生机制被引量:11
2019年
杀虫剂是害虫防治的有效途径之一,但随着杀虫剂长期和广泛的使用,昆虫种群对各种杀虫剂的敏感性降低,产生了抗药性,如何克服昆虫的抗药性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借助基因组测序和遗传操作技术的发展,对昆虫抗药性的研究已经深入到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取得诸多重要的突破,为害虫抗性的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从常见杀虫剂的历史沿革及作用机理切入,从靶标抗性、代谢抗性和穿透抗性3个方面阐述了杀虫剂抗性产生的机制:杀虫剂作用位点的突变降低了靶标与杀虫剂的亲和力,细胞色素P450酶系和谷胱甘肽转移酶系的激活增加了杀虫剂的降解,表皮结构成分的变化和ABC转运蛋白的增加有效阻挡了杀虫剂的渗入。利用基因操作手段或抑制剂,对上述3种抗性机制的关键步骤进行调控可能成为未来杀虫剂抗性控制的新策略。
吴有刚金京杨胜祥吴屏胡琴杜永斌樊建庭
关键词:昆虫杀虫剂靶标代谢抗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